第B9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宁六路 史上最“牛”的一条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宁六路 史上最“牛”的一条路
全国首条一级公路当年是老牛拉车压出来的,“糖炒栗子”炒成的
  挤在一条条现代化公路中,宁六公路实在不起眼,如果把时间向前推30年,它可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中国第一条一级汽车专用公路。目前全国蛛网般密布的高等级公路都是以它为“母本”的。“没有先例可借鉴,也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我们用最原始的施工方式,比如没有压路机,就把老牛拉上去压路,没有沥青搅拌器,就现场人工拌。”全程参与施工的沈祥浩戏称,这条路可以说是像“糖炒栗子”样炒出来的。

  造价每公里120万“吓死人”

  宁六公路起自泰山新村,止于六合城南,全长24.712公里。别小瞧这么短距离,沈祥浩说,当年,江北仅有一条10米多宽的路,过了泰山新村后,浦淮公路(浦口-淮阴)仅7米多宽。南京到六合,有时能走半天,“两车一交会,只要出一点点事,整条路就会堵死。说真的,当时主城到六合,就像出远门一样。”

  宁六公路于1976年11月开建,那时工人月工资只有30多块钱,但是这条不到25公里的公路投资却高达2941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达到近120万元。

  “当时,全国没有等级这么高的公路,基本都在二级以下,建一公里路花个十万二十万,就像顺口溜里说的,‘两边一个点,中间画条线,农民挑土方,碾子碾几遍’,这路就成了。宁六公路每公里投入了100多万,这个数字很吓人!”

  石子拌沥青像糖炒栗子

  如今施工往往担心扰民,但是宁六公路建设时没有这种顾虑,工地上静悄悄的,没有隆隆作响的设备,只有人。“多的时候,会有2000多人在现场,相当壮观。”扬铁锹、挥洋镐,就这样折腾出了名扬全国的公路,沈祥浩这样形容当时的建设者,“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仔细一看是修路的。”

  不仅施工设备匮乏,就连建路材料也要“找米下锅”,比如石料,拉到什么就什么,很不规范。沈祥浩称,沥青也是,有山东胜利炼油厂的下脚料沥青、南京炼油厂的氧化沥青,用得最多的是很毒的煤沥青,“当时对沥青没有什么研究,拿来就用。”至于怎么拌沥青,沈祥浩笑了,“糖炒栗子法。”他解释,就是在工地上挖个大坑,然后铺上铁板,再在板下点上柴火烧,然后人工拿铁锹搅拌。翻炒的过程很像现在路边的糖炒栗子。从一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糖炒栗子”的情景。一块被平铺在坑上的铁板上堆满了沥青和碎石子,两名工人手持铁锹在旁边翻炒,板上热气腾腾。沈祥浩自豪地说,当初他一个人一天就炒了28担。

  摊铺沥青也很有意思,沈祥浩说,没有摊铺设备,他们有时会采用人工铺设,就是人手一把勺,慢慢地洒下去,然后弄平。当时压路机太稀罕了,一些路段就采用石磙子来压,人拉着来回碾,牛也上路“帮忙”,像拉磨一样拉着石磙子打转转,把路基压实。

  在这样“落后”的情况下,宁六公路于1979年10月13日完工了。

  通车前一天晚上,沈祥浩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在泰山新村广场举行的通车仪式上,他看到20多辆上海牌小轿车和七八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驶上宁六公路,“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车队,当时那个激动啊, 什么辛苦都忘了。”

  沈祥浩还“自揭家丑”:宁六公路后来出事了,一开始才铺了7厘米厚沥青,因为施工设备太差,有的地方还不到7厘米,路面太薄弱了,二期加铺了5厘米,这才稳定下来。据说省政府还曾派检查组调查,责成交通部门返修,这就是宁六公路的二期加铺工程。

  首次采用分隔带

  宁六公路有一个最大的创新,那就是公路划道了,路中央启用了隔离带。30年前,国内没有汽车专用道,任何一条路上都是汽车、牛车、马车和行人混行,“混合交通,就是一条路,没有任何划分线,车靠右行驶全凭自觉。宁六公路在路中间设了1.5米宽的分隔带,两边路面各划成两个道,双向四车道,让汽车按上行、下行分道行驶,旁边还有0.75米的路肩。”沈祥浩称,这个设计相当超前,成功地把混合交通分离成汽车专用车道,并用线划分出了超车道、行车道和停车道。后来,交通部制定全国一级公路建设标准,就是以宁六公路为参照的,一直沿用至今。

  自宁六公路后,中国公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目前南京公路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宁沪、宁芜、宁高、宁合、雍六等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220公里,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通讯员 王宁宪

  快报记者 毛丽萍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