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写作的这本帝王传记,始作于60多年前,受到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与提奖,是帝王传记的巅峰之作。
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吃了很多苦头,做过和尚,讨过饭,他是怎样由一个讨饭的人当上皇帝的呢?有什么秘诀?都知道朱元璋当皇帝后心狠手辣,杀了不少功臣,大兴文字狱,建立锦衣卫……但你是否知道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是个英勇睿智的统帅,得到了将士的拥戴,他是怎样由一个宽宏的人变得暴戾呢?
[上期回顾]
在六合战役中,朱元璋又立战功,不久就当上将军,并整顿军纪,不许官兵抢掠老百姓。郭子兴因与孙德崖不和,不久重病身亡。朱元璋当上左副元帅,但元璋阴险狠毒,借刀杀人,很快成为主帅。不久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以此为中心打天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璋明白读书的好处,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事说不出道理,因此,他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明白读书人能讲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做事。这种办法叫做“养士”,养什么似乎不大好听,不过只要养之,被养的也就不大在乎了。养士是件好事,而且,你不养,跑到敌人那儿或者被别人养去了,却会坏事。为了这个,他禁止部下将官和儒士交结,不许别人养士,却自己来包办,养所有肯被养的士。并且,还有一个大好处,士多半在地方上有名气,老百姓怕他也服他,把士养了,老百姓也就大部分跟过来了。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因此,每逢新占领一个地方,必定访求这地方的读书人,软硬都来,网罗在幕府里做秘书,做顾问,做参谋。徽州的老儒朱升,告诉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元璋后来的事业极有影响。
自从渡江以后,还是遭遇到粮食的困难。几年来到处战乱,农村壮丁大部分从军去了,土地上的劳动力大大缺乏,加上战争蹂躏,粮食收成减少。各处军队的给养,形式上张贴大榜,招安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叫做寨粮,其实还不是等于抢劫。元璋想了又想,要立下一份好基业得另想办法:与其向老百姓抢,不如自己来生产。古书上有过屯田的例子,龙凤四年(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又分派诸将在各处开荒垦地,立下规矩,用生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且耕且战,几年工夫就成绩显著,仓库都满了,军食也够了。才明令禁止征收寨粮,人民负担减轻,足食足兵,两方面全顾到。这年十一月又立管领民兵万户府,抽点民间壮丁,编制成民兵,农时则耕,闲时练习战斗,作为维持地方安宁的力量,抽出正规军专门进攻作战。这样,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不但加强了战斗力,也同样加强了生产力。这一番作为,说明了为什么当时群雄都先后失败,惟独这个新起的小头目所以成功的原因。
招募儒学之士
外围的威胁解除,内部的生产有了办法之后,元璋的眼光立刻转移到浙东、浙西的谷仓。步骤上先取皖南诸县,巩固后方基础,再由徽州进取建德路,改为严州府,先头部队东达浦江,构成侧面包围婺州的形势。婺州是两百多年来的理学中心,号为小邹鲁,经过多年战乱,学校关门,儒生四散,没有人讲究这一套不急之务。元璋一进城,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书历史,建立郡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是宋濂。他开始和儒学接触了,受宋儒的影响了。这一政治上的作为,固然是收拾人心——尤其是读书人——的最好方法。同时,一个红军(即红巾军——编者注)头目,宣传明王出世的明教徒,却请人讲孔孟的经典,在思想上已经开始转变了,虽然做的是小明王的官,喊的是复宋的口号。
婺州攻克以后,分兵取浙东诸地。元璋各个击破。
浙东虽已大部平定,地方上有名望的几家豪族,尤其是刘基、叶琛、章溢这几个名士,原先在元将石抹宜孙幕府里的,产业大,学问好,计谋多,能号召人,地方上什么事都得听这些人的话。元璋在这个区域建立了新政权,他们嫌红军气味不对,躲在山里不肯出来。元璋千方百计逼他们出来,存心利用豪绅巨室的合作,孔孟儒术的理论粉饰,来建立自己的基业。从此以后,他受了这批儒生的影响,思想作风和儒家日益接近。
一个红军小头目的亲兵,十年前还是红布包头,穿着战裙战袄,手执大刀,听战鼓一擂,就得冲锋砍杀的,如今居然长袍大袖,八字步走路,斯斯文文,满嘴三皇五帝,四书五经,谈今说古,写对联,发手令,成为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人了。这变化有多大!
西取陈友谅
徐寿辉是罗田的布贩子,又名真逸、真一。生得魁梧奇伟,一脸福相。彭莹玉推其为首领。立寿辉为皇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徐寿辉忠厚老实,无见识,也没有整个的计划。所占的地方虽大,却守不住,打过来,打过去,拉锯战只苦了老百姓。
部将沔阳人陈友谅,家世打渔营生,在县里当贴书,不甘心埋没,投奔红军,立了战功,做领兵元帅,怀着一肚子野心,没处施展。龙凤六年(元至正二十年)五月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可以占领应天,使部将杀了寿辉。急性子人,也等不及择日子,拣地方,就以采石五通庙作为行殿,暴风雨里,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
朱元璋在应天,友谅看来是碗里的肉,伸手就拿到。使人和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亲自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江西九江)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一百多艘,战舸几百条。消息一传到应天,大家都吓慌了。
元璋沉住气,单独和刘基在卧室内决策。他们利用友谅为人忌能护短,部下骁将双刀赵(普胜)被元璋使反间计,友谅一怒把他杀了,其他将官兔死狐悲,不肯出死力作战。元璋研究敌情,断定趁友谅将帅不安,军心离散,大举进攻,要比等着被攻有利。于是亲自统军顺风溯流,一鼓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友谅逃奔武昌,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都归元璋版图。
当江南朱陈两军血战正酣的时候,江北的军事局面也起了极大的变化,红军接连失败,形势很危急。小明王的丞相刘福通见情势危急,派人到元璋处征兵解围。
当元璋出兵安丰解围的时候,被陈友谅乘机进攻,以大兵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汉军规模比上次更大:友谅看着疆土日渐减小,气愤不过,特造大舰,高几丈,簇新的丹漆,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空国而来,号称六十万。洪都守将朱文正死守,友谅用尽攻城的方法,文正也用尽防御的方法。八十五天的激战,城墙攻破了几次,敌兵涌进,都被火铳击退,连夜赶修工事,攻城守城的人都踩着尸首作战。一直到七月,元璋亲统二十万大军来救,友谅才解围,掉过头来,到鄱阳湖迎战。
这一次水战,也许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军主力苦战三十六天之久。这一战的结局,决定了两雄的命运。朱元璋险中求胜,靠运气和勇气战胜了陈友谅,友谅战死。
西线无战事了,元璋的第二个目标,便是东吴张士诚。
东取张士诚和方国珍
元末群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红军系,二是非红军系。红军系分东西两支,东支以淮水流域作为中心,小明王是东支的共主,郭子兴是濠、泗、滁、和一带的头目,子兴死,朱元璋代起,日渐强大。西支以汉水流域作为中心,从徐寿辉到陈友谅,以及寿辉部将割据川陕的明玉珍。非红军系如东吴张士诚、浙东方国珍。
元璋对士诚的攻势,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攻势起于龙凤十一年十月,攻击目标是东吴北境淮水流域。到十二年四月间,半年工夫完成预定任务,使东吴的军力局促于长江之南。
第二步攻势起于十二年八月,分兵两路进攻湖州、杭州,切断东吴的两只臂膀。到十一月间湖、杭守军投降,造成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的局势。第三步攻势是平江的攻围战。从十二年十二月到吴元年九月,前后一共十个月,才攻下平江,俘执士诚,结束了十年来的拉锯战。
……平江合围后,元璋又遣将攻讨方国珍。
方国珍在群雄中最先起事,最后被解决,在浙东称雄了二十年。
元璋的攻势分水陆两路,陆路军进占台州、温州,直取庆元。国珍逃入海中,又为水军所败。走投无路,哀辞求降,从进攻到凯旋,前后不过三个多月。
这一年,韩林儿已死,不能再用龙凤年号,也犯不着用元至正二十七年来纪年。照甲子说是丁未年,未年属羊,童谣不是说“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吗?东吴已在包围中了,为着应童谣,元璋创立了一个新办法,下令以吴纪年,叫这年为吴元年。
朱元璋出军征服方国珍,同时决定了南征和北伐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