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GDP的确是由文字的产量来体现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又与产出文字的数量无关。鲁迅先生仅用一本薄薄的小说集《呐喊》发行几千册的版税,就在上海购得一套不错的房产,现在的作家,要想取得如此成绩,犹如天方夜潭,而想用一本小书的稿费买房,怕是连卫生间都买不到。王朔的《美人赠我蒙汗药》所获得的惊人版税,估计是书商看走了眼,否则也没有那么高的数字。
我认识一位作家,辛辛苦苦地爬了一辈子格子,退休后,把自己多年的文字整理出来,想出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出,只好动用有限的积蓄,自费出了本书,出书的心愿满足了,可也不能把那一千多册书都堆在家里欣赏呀,就想着能不能转换成钞票,增加点GDP。老作家的书,自己视若珍宝,在别人眼里也就是一堆文字垃圾,想让读者主动掏腰包,可能性不大。好在老作家也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认识些朋友,就想着让他们消化点。找了位在超市任职的朋友,书是收下去了,却还了他两箱白酒,那意思是你也甭再来拿钱了,这点酒带回去两清。书提着挺重,这酒拎着也挺沉的。他又想起一位文化官员,又提了几十本书过去,想不到对方二话没说,从桌下拖出他多年讲话稿编成的“书”抛给了这位老作家,老作家的书又变成了一堆废纸。
看来,文人的GDP,不仅仅需要一鸣惊人的好文字,更需要作者的知名度,作家韩寒,书稿还没有给,出版社就利落地预支了40万元版税,哪里料到,韩寒把自己博客上杂七杂八的文字整理完就算应付差事。有名气多好啊!这一点,许许多多的作家也看到了,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想着出名,想着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想要富婆包养的作家,裸体朗诵诗歌的作家,向知名主持人写求婚信还要特意曝光的作家,在大街上乞讨的作家,抄了别人的作品冠以自己名字发表的作家,用身体写作的作家,都有了,醉翁之意不在形式,在乎那炙手可热滚烫的知名度也。知名度,是检验文人GDP高低的唯一标准。仲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