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利·健康/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19岁的大姑娘得了“儿童癌症”
· 打“封闭针”不会激素上瘾
· 《知青之歌》影响一代 作者差点判死刑
· 18岁女孩子宫长鸭蛋大肌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知青之歌》影响一代 作者差点判死刑
“任毅冤案”平反惊动最高法院
  改革开放30年,法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命题。

  30年来,南京两级法院工作大发展。1978年,南京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数为3千多件,到2008年,仅1至10月,就受理案件近10万件。

  在这儿,我们无意罗列所有的大案要案,遵循“个案促进法治”的主线,从南京全市法院30年来审理的100多万件中,在各个审判领域共撷取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旨在让大家了解,司法在南京走过了怎样的30年……

  创作一首思乡的歌曲,会被判处死刑?这在今天看来,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样的事情在文革期间却真实发生了。

  在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建邺区法院档案室,翻开一本本泛黄的“任毅反革命案”卷宗,打开了这段尘封在南京老知青们脑海中的“历史记忆”……

  

  原本名为《可爱的家乡》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长虹般的大桥直插云霄,横跨长江,威武的钟山虎踞在我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这就是《南京知青之歌》,也叫《知青之歌》。

  凡是经历过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人,对这首《知青之歌》都非常熟悉。可很少有人知道,南京知青任毅在创作这首歌时,起的名字叫《可爱的家乡》,而任毅也没有想到,这首传唱中国、仅仅4段240字的歌曲,给他带来的并非是无限的荣耀,而是让他付出了为每字坐14天牢的惨重代价,并差点为之“掉脑袋”。

  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高中毕业。1968年12月,南京五中下乡知青来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江浦县,任毅等人被分配到公社所在地的一个生产队。1969年5月,任毅和校友数人一起来到插队在江浦县汤泉公社的同学处。在那里,任毅听到了南京到新疆插队的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低沉、缓慢、思念家乡的歌词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知青,在大家的鼓励下,任毅有了一种创作属于知识青年歌曲的激情。

  “回来以后的第二天晚上,我无法抑制感情的冲动,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开始创作。于是,一支《可爱的家乡》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诞生了。

  迅速传播拉开悲剧帷幕

  《可爱的家乡》一歌写出后,大家纷纷传抄,歌曲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并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他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像是知青,怎么连这个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

  短暂几天,更名后的《知青之歌》被广为传播:学校的学生在唱,军队营房里军人在唱,工厂里青工在唱……对于任毅来说,人生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一天,任毅接到一位同学的来信,“《知青之歌》已在当时被称为苏联修正主义的莫斯科广播电台广播,并被改为男声小合唱反复播放,歌名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第二天,任毅偷偷地将收音机打开,颤抖着调试频率,“莫斯科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中国知青朋友们,下面请听《中国知识青年之歌》……”

  随着悦耳的悠扬的音乐响起,任毅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当时,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死敌。既然苏联修正主义支持了,那当时的中国肯定反对。任毅当天晚上就写了检查,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呈交给了公社书记。

  没有几天,《知青之歌》引起了“四人帮”中的江青、姚文元的重视,作出指示“要抓紧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

  不久,张春桥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同年2月19日深夜,在持枪军人的押送下,任毅被带进娃娃桥监狱。“这是你的代号”,看守说着将一块白底黑字的布牌子递给任毅,上面印着:3427。

  许世友将他从鬼门关拉回

  尽管任毅在近百页的“亲笔供词”中主动“认罪”,但再好的态度也未能改变悲惨的命运——1970年5月24日,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作出《关于现行反革命犯任毅的结案处理报告》。其中认定的主要犯罪事实有两点:一、长期收听敌台,散布反革命言论,恶毒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二、编写反动黑歌《我的家乡》,流传甚广,危害极大,严重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罪大恶极。

  “综上所述,经研究判处任毅死刑,立即执行。请批示。”与任毅一起处理的24名反革命犯也均被判处死刑。同年6月6日,南京市革委会接报后,在《处理案件呈批表》上,签下意见“同意”。

  不出意外,只要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审批通过,任毅与其他24人的命运一样,“掉脑袋”。

  然而,奇迹就在这一环节上产生了。当时,在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负责的许世友将军审阅任毅的判决时,拍案而起:“一名知青,仅凭一首歌就被判处死刑,岂有此理!”将军顶着“四人帮”的压力,一只大手硬是把任毅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同年7月11日,江苏省革委会书面回复:判处任犯有期徒刑10年。

  服刑近9年终被法院平反

  任毅在石佛寺农场劳动改造期间,很多并不相识的知青,以及南京五中的老校长都去探望他,任毅的母亲也从下放的泗洪县前来探监,这给了任毅强有力的精神支持。3个月后,任毅被转押溧阳县劳改队,接近9年的牢狱生活由此开始。据悉,任毅在劳改农场表现很好,从不给干部惹麻烦,做事也认真。

  就在任毅服刑差1年多就释放时,他听说“四人帮”被粉碎,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我要翻案,我没有罪,是‘四人帮’强加的。”

  为此,任毅在监内偷写上诉书,寄出上诉书后,相关部门到监狱了解情况时,监狱对任毅作出的评价很差:“请贵院依据原判事实,作出处理决定。”

  1978年1月30日,任毅寄给最高人民法院长达14页的请求重新审查处理上诉书,引起领导注意,案件不久被移送至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同年8月10日,建邺法院出具复查意见。同时,建议“撤销原判宣告无罪释放,回宁安排工作。”

  1979年1月4日,这个让任毅一辈子难以忘记的日子,他获得了建邺法院的“无罪释放”判决书,历史问题终于得到平反。后来,南京纺织公司所属的丝绒厂热情地接纳了他,他被安排到总务科,不久,和单位一女同事喜结连理,这个小家庭至今安稳甜蜜,如今任毅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曾有人谈起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任毅很坦然:“功过是非,只有走过那一段人生历程的人心中明白,我历来抱着向后看的人生哲学,凡事向后看,今天比昨天好就行了……”

  

  法官点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砸烂“公检法”。法治被人治所替代,产生了不少冤假错案。改革开放,从人治走向法治,南京法院的复查纠正工作为全国法院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转发了南京法院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抓紧案件复查工作的经验,《人民日报》也在1973年7月18日头版头条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抓紧复查群众申诉案件”为标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对南京法院复查纠正冤假错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通讯员 赵兴武 金立安

  快报记者 宗一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