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
韦昌辉
东王杨秀清
究竟命丧何处
“天京事变”作为太平天国历史的转折点,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1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正当位高权重的杨秀清在王府内为自己庆祝生日时,反目成仇的天国兄弟们杀上门来,他本人被大卸八块,家人则惨遭灭门,一时间,王府内血流成河。这段历史令后人扼腕叹息,南京的“瞻园”作为当事人杨秀清的“东王府”,至今也让人觉得“阴气十足”。然而,最近《发现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其实瞻园所在的地方,并非当年的东王府,而所谓杨秀清被满门灭绝的说法,似乎也并不准确。
天京事变的屠场并不在瞻园?
前不久,市民孙先生去夫子庙边上的瞻园游览了一番。看着园内秀丽的风景,听着游人们的欢声笑语,孙先生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心生感慨。离开瞻园后,他在博客上写下了一篇游记,抒发自己的感怀,“1856年的秋天,正当权力达到顶峰的杨秀清过生日之际,正是在这园中,发生了东王府六千余人被灭门的惨案。太平天国的创始者之一、曾经在这里呼风唤雨、发号施令的东王杨秀清被反目成仇的天国兄弟们砍成了肉泥,死后他的肉还被做成了‘杨肉汤’……”
可让他意外的是,文章公布出去之后,一位网友留言评论道,“你的说法并不准确,天京事变的屠杀并不是发生在瞻园。”
孙先生被搞迷糊了,瞻园不就是东王府么?韦昌辉带领部下包围了东王府,然后大开杀戒,这还能有什么疑问?
并不只是孙先生一人持这样的认识,另一位到瞻园游玩过的网友也写道,“看着那昏暗的府门,联想到天京事变当晚,杨秀清就在此地被‘刀透于背’、合府上下数千人被屠尽,顿时毛骨悚然。”
孙先生又仔细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在一篇名为《名人和他的宅第》的文章中,孙先生看到了这样的描述,“杨秀清兴北伐,图西征,大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功高盖主,最后被洪秀全叫人暗杀了。古老的瞻园又一次见证了一代枭雄的悲剧。”而在另一篇叫《南京寻宝图》的文章里,更是有这样的句子,“这座府邸名曰‘瞻园’,由明朝徐达的子孙一直住在里面。太平天国一进城,东王杨秀清把它改装成‘东王府’,把一座旧园子整缀得比天王府还五星……1856年9月1日深夜,韦昌辉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杀死,而后血洗东王府,一把火烧了整座府邸。如今南京夫子庙瞻园内的杨秀清的‘东王府’是后人为了纪念太平天国而恢复重建的。”
看得出,很多人都认定瞻园就是天京事变时的东王府,那位网友又凭什么说不是呢?
堂子街的东王“衙署”是东王被杀地?
为解开孙先生的疑问,《发现周刊》记者找到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前副馆长韩品峥先生,他明确地告诉记者,“天京事变发生时,杨秀清已经不住在瞻园了。所以,大屠杀肯定不是在瞻园。”
杨秀清不住瞻园了?他会搬到哪里去呢?孙先生耐下心来,继续查找资料。他发现,南京朝天宫西侧的堂子街74号曾经发掘出18幅太平天国壁画,另有资料称堂子街108号原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衙署所在地。南京市文物部门将此处建成了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并重建了已毁的王府花园,成为一处“王府级”的壁画艺术馆。
孙先生暗自揣测,也许这里才是杨秀清的东王府,当年的天京事变难道是发生在堂子街?
对于孙先生的猜测,韩品峥则称,“堂子街只是东王属的衙署,是其属官办公的地方,也不是东王府。”他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专家罗尔纲先生曾认定这里是一处王府,但到了80年代,江苏省文管会通过对堂子街壁画的内容及风格认真鉴定,认定这里是东王属官集中办公的地方,因此在立文物保护标志的时候,将此处定名为“东王衙署壁画纪念馆”。
这下孙先生更是没有头绪了,东王府到底在什么地方?
昔日东王府今日已成医科大学
为了弄清真相,记者请教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的张铁宝主任。张铁宝分析说,“天京事变时期的东王府其实在汉西门的黄泥岗,也就是今天的汉中路北侧,在南京医科大学附近。韦昌辉的大屠杀主要是发生在那里。” 这可有些奇怪了,因为南京人都知道,汉中路与瞻园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如果说东王府在汉中路上,那瞻园又是什么呢?
原来,太平天国刚进入南京时,东王杨秀清确实曾将瞻园作为自己的王府,不过他很快就搬走了。随后洪秀全又将瞻园赐给了西王萧朝贵的儿子萧有和,因此瞻园实际上成了“幼西王府”。
韩品峥说,“杨秀清进入南京后,只在瞻园住了三天,随后就搬到了明故宫内的‘江宁将军署’,但是因为该地靠近钟山,当时城外正驻扎着清军的江南大营,炮弹可以直接打到他的房顶上,因此他觉得并不安全,于是他再次决定重新找地方另起府邸,最终选择了汉西门。”对此,在曾国藩幕僚张德坚编写的《贼情汇纂》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住三日,移往城内将军署,畏惧大营炮火,复移往汉西门内。”
在汉西门兴建的东王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规模宏大,穷尽奢华,方圆六七里地,号称“九重天府”。“不过战争期间全部被毁掉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痕迹。”张铁宝说。
根据专家的介绍,11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汉中路以北,上海路以西一带地方,试图找到有关“九重天府”的蛛丝马迹。记者失望地发现,这里现在是江苏省口腔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向北一些则是江苏水利大厦,其间夹杂着一些宾馆、饭店、眼镜店与各类小商铺,确实看不出半点王府的痕迹了。
进入南医大校园,三五成群的年轻学生结伴走来走去,当问起他们是否知道天京事变时东王府的准确地点,学生们个个都显得很茫然。在省口腔医院内,一位医生很肯定地说,“应该是在瞻园,也就是今天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当记者告知东王府就是他脚下的这块地方,他显得非常惊讶,连呼“怎么可能?”
杨韦部下曾在峨嵋岭上演生死决战
当年的东王府早已荡然无存,然而,走在这个地方,回想起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记者依旧觉得寒气袭人。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是“万岁”,洪秀全表面不说,但内心已经生出忌恨。
1856年9月1日,韦昌辉暗中带领部下三千人,从安徽回到南京。据韩品峥描述,“韦昌辉带部下从中华门进城后,先经过三山街,再经过水西门,于夜晚突然包围了汉西门的东王府。当时杨秀清正在家里大摆宴席,庆祝寿诞,可以说毫无准备,措手不及。”
后来的结果早已被写入历史,韦昌辉最终杀死了杨秀清,随后,韦昌辉大开杀戒,又杀了杨全家老小六七十口人,包括其部下在内则有数千人。第二天,韦昌辉安排将杨秀清的肉炖在锅里,送给天王洪秀全看,回复称这是“东孽肉”。
但是,杨秀清还有一批忠心的部下,在外面顽强抵抗韦昌辉的屠杀。其中有一个叫傅学贤的官员带领大队人马,在峨嵋岭一带与韦昌辉展开激战。对此,据知非子的《金陵杂记》载:9月2日之后,杨秀清的亲信东殿尚书傅学贤与杨秀清族兄杨某会合率众,“自峨嵋岭扎营至虎贲仓,洪逆与韦逆亦扎营于小营大行宫一带,闭城月余,互相自杀,韦初小挫,随后东党告衰,东党为北贼杀者约万人。”《贼情汇纂》中亦载明,“尚书傅学贤率部退居峨嵋岭,与之激战。”当时峨嵋岭一带可以说是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傅学贤带领的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被杀了。
杀了杨秀清之后,天王洪秀全认为韦昌辉杀人太多,过于残忍,表示要惩罚他。最终决定在天王府前,也就是今天的总统府前,杖责韦昌辉。为了笼络人心,天王还通知杨秀清剩余的部下约5000余人前来观看。当时天王府门前有两个大草房,杨秀清的5000多部下放下武装,来到房子里等待观看惩罚韦昌辉。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韦昌辉早已提前做好布置,派大批人马将草房包围,然后将这5000余人也全部杀害。
韩品峥说,“对于这5000余人如何处置,天王洪秀全的态度无法弄清,不过韦昌辉确实是想赶尽杀绝,以绝后患。当他把这5000余人杀掉之后,那散落于各地的杨秀清的小股旧部就不足为患了。”
随后,韦昌辉又想杀害翼王石达开,可是石达开离开南京逃走了,韦昌辉又杀害了其所有的家人。此时,洪秀全担心韦昌辉会成为第二个杨秀清,在石达开的请求与辅助下,又将韦昌辉杀死,并将之碎尸。
张姓人家横空出世自称东王后人
史书记载,韦昌辉与秦日纲将杨秀清全家杀害,杨的亲属及部下两万余人无一幸免。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叫唐思春的南京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天京事变中,杨秀清全家大部分被人杀害,他的妹妹杨水娇不顾生命危险,将哥哥唯一的一岁多的孩子带出府门,但仍到处遭人追杀,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逃到了老虎头的石观音寺。杨氏孤儿在庙中带发修行,并易姓张,法号‘惜恩’……惜恩1895年生下一子,取名张闰生。”
与此同时,南京老城南一户人家也出面自称是杨秀清的后人,他们的说法与唐思春基本一致。是是非非,一时间引起了巨大争议。
杨秀清的后人到底有没有侥幸存活呢?记者又请教了韩品峥,韩品峥说,“张家人自称是杨秀清的后人,这我也是知道的,不过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争议。”
张铁宝则更为明确地表示,“在没有出现可靠史料之前,我们不能作出最终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那么,张家人自称是杨秀清的后人,他们有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呢?
传说中的杨秀清黄色令旗在哪里
经过曲折的寻找,记者终于见到了张闰生的外孙女薛福阳。薛福阳看上去三十多岁,目前是南京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董事长。
薛福阳说,“我也只是听老人们讲过,说我们家是杨秀清的后代,我们也想搞清楚真实情况如何。”据薛福阳介绍,杨秀清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外曾祖父惜恩和尚,从小在城南石观音寺的庙中长大,寺庙旁边就是周处台。张闰生有六个儿女,而薛的母亲张桂华排行第四,目前,六人中有三人已不在人世。
从白鹭洲公园向南不远,就是石观音寺,这里也叫老虎头,张家的几代人都是在此生活。直到今天,这里还留着老虎头40号到44号一排老式平房,与石观音寺连成一片,寺庙面积约有上千平米,砖石都已经有些年头了。薛福阳的舅舅张培松仍然居住在42号,按照辈分推,他应该是杨秀清的曾孙辈。
那么,在张家人手中,到底有没有能证明他们身份的证据呢?
据薛福阳介绍,她听长辈说过,似乎是有一块墓碑和一面黄旗。这块碑,是外曾祖父惜恩的,据说他去世以后,外公张闰生把他葬在石观音后墙院内,墓位向东,表示这是东王杨秀清的儿子,当时还立下了墓碑,也刻上了碑文,可惜的是,碑后来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至于那面黄旗,随着长辈们先后离世,它的下落早已没人能说清。
有没有人曾经见过碑和黄旗呢?
《发现周刊》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唐思春,试图从他那里找到突破口。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50年代,我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当时我负责老虎头一带的普查,在普查中,有人说,他们是张家的后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手中还存有一块碑、一面东王的黄色令旗。他们带我看了这块碑,碑有1米多高,跟普通石碑没有太大区别,可惜上面写的字,我已经记不清了。至于那面黄旗,我一直没机会看到。”
杨秀清家族在天京事变中还有谁幸免于难
张家人到底是不是杨秀清的后人,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关于杨秀清被满门抄斩的说法,确实并不准确。
韩品峥介绍说,“天京事变”后,杨秀清的一个族弟,叫杨辅清,逃亡到了台湾。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几年后,杨辅清仍然继续坚持抗清活动,过了好多年才最终被清军俘获处死。
而据张铁宝介绍说,“其实,在凶手韦昌辉被处死之后,洪秀全又恢复了东王杨秀清的地位,并将他被杀的那一天定为“东王升天节”,随后,洪秀全册封杨秀清的儿子为“幼东王”,代理杨秀清原先的职务。”
如此说来,杨秀清的儿子的确没有死,甚至还被洪秀全委以重任?
事实并非如此,张铁宝分析说,“这个‘幼东王’真名叫洪天佑,实际上是洪秀全的儿子。太平天国是从拜上帝教起家的,东王杨秀清一直扮演天父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对于团结部下,凝聚人心起了关键的作用。杨秀清被杀了之后,拜上帝教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就不存在了,就像西洋镜一样,很快就被揭穿。洪秀全为了重新树立权威,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杨秀清,并封为幼东王,实际上是为了恢复天父代言人的权威地位。”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沈达兵
风景如画的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