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万言书
第二份万言书第三份万言书第四份万言书
《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1995年初)
第二份万言书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1995年夏秋)
第三份万言书
《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1996年底)
第四份万言书
《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1997年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针对非公经济的潮流,有个新的东西出现了,就是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万言书。
利用万言书参与论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左”派的一个招数。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之初,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有四份万言书,其焦点都集中在所有制的问题上,几乎都有同一个观点: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社会主义变质、执政党变质、孳生资产阶级的渊薮。
第一份万言书《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于1995年初流传。该文说,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变了,阶级关系变了,社会意识变了,执政党也变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把共产党“连锅端”。这份万言书很唬人,说得让人心惊胆颤。
第二份万言书出现在1995年夏秋之间,题为《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文章提出,中国面临的形势严峻。国内由于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和平演变危险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条战线,开展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阶级斗争。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1996年底问世。该文说,两种改革开放观的斗争焦点,就在于所有制,在于是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该文反对国务院制定的“抓大放小”的方针,说为了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小的国企也不能放,要保住所有的大中小国有企业。
第四份万言书的题目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于1997年初邓小平去世之际流传开来。这份万言书开列了一个很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名单,名单中包括许多著名媒介,许多经济学家、法学家、作家和理论家。万言书要求对这些人和媒介采取严厉行动。
这四份万言书,从1995年开始流传,后来在香港结集出版,冠名《北京地下“万言书”》,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一般简称《万言书》。这些“地下论文”以上纲上线的理论形式和严厉的批判指向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交锋》的作者之一在后来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这四份“万言书”,内容敏感,深思熟虑,褒贬分明。其矛头所指,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推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其论述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其思想指向,一言以蔽之,是反对改革开放,提倡阶级斗争,恢复极“左”路线。“万言书”要求限制外资,打击私有企业,开展党内路线斗争,批判知识分子,斗争党内“走资派”。
“万言书”从文章的语气、内容到理论的高度,使人觉得大有背景,引起不少猜测。只是过去几年,人们认为有邓小平在,大局可以稳得住。而在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之后,人们难免有所疑虑。有一个地方的书记看到万言书之后,心有余悸,推迟了本来要召开的一次扩大开放的会议,表示看看北京的情况再说。这些舆论的确在北京政局中发挥了影响,一时间“左”的思潮上升,并波及外地,造成一些干部在改革中“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一位主要的中央领导同志还说:“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足可证明“左派”反对改革的势头凶猛。
不管怎样,“万言书”里宣扬的观点是不得人心的。许多人或写文章,或发表谈话,对“万言书”中的观点进行反驳。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邢贲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过去一年里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左’的人士就是冲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方针政策,就是冲着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他们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任意夸大,煽动舆论,制造是非。所以,不回答这样或那样的责难,就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问题上发生动摇。”
在当时,对“万言书”反驳最尖锐的是《交锋》。这本书把四份“万言书”公开到全国人民面前,既对“万言书”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让全社会对“万言书”的观点进行评判。于是,因《交锋》引起了一场新的“交锋”。
《交锋》犀利的文字刺中了“万言书”的要害:否定改革、否定邓小平理论、削弱党中央领导权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因此,“万言书”的作者及拥护“万言书”的人发起了对《交锋》的围剿。其结果是,围剿不成功,而《交锋》所宣扬的改革更加深入人心,《交锋》仅在一年内就发行了200万册,还不包括盗版的。
1997年5月29日,邓小平逝世后3个多月,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这就是针对万言书明显的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倾向,表达了中央的意见。江泽民在讲话中还重申了邓小平的一句话:“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一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观念。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更进一步肯定了“资本的活力”,要求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并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新华网摘自《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一书(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