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阅读周刊·世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蛋!
· 所罗门王宝藏,史实还是传说
· 古希腊人为何右脚不穿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2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所罗门王宝藏,史实还是传说
  根据《圣经·旧约》的记载,所罗门王是以色列第三位君主,以睿智、妻妾成群和辉煌帝国而出名。自从维多利亚时代畅销小说《所罗门国王的宝藏》中对充满黄金和钻石的“所罗门王宝藏”大加渲染之后,很多考古学家和寻宝人就踏上了寻宝之途。

  但是,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圣经·旧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怀疑根本不存在所罗门王这个人。近期,美国科学家宣称在约旦发现了“所罗门王宝藏”的其中一处——铜矿遗址。

  被发现的“所罗门王宝藏”

  中东的天气日渐寒冷,美国考古学家托马斯·莱维和来自“约旦考古之友”的穆罕默德·纳贾尔率领的考古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约旦,目的是对该国南部的古代铜矿和冶炼厂遗址进行考古。

  莱维等人发现,在铜矿的最底层矿渣中,有一些类似古代椰枣核、柳枝等的化石。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与古埃及工艺相似的护身符和圣甲虫等手工制品。

  莱维迫不及待地对这些“成果”进行碳含量测定。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物品至少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就意味着距今约3000年前的约旦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人类等级社会。

  这个发现本来是一次比较正常和普通的考古研究,但是令媒体和专家眼前一亮的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这段时间,当地正好被《圣经·旧约》中所记载的所罗门王所统治。

  所罗门王是否存在有争议

  其实几十年前,这个铜矿已经被人发现。但是,当时的考古学家认为,这里的冶炼活动在公元前7世纪才出现,是游牧民族或者部落民族所为,谈不上先进的文明,更与所罗门王时代没有关系。但是莱维则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称这次发现与《圣经》的记载时间、地点等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过人们的好奇心总是有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所罗门王是否真的存在?流传数千年之久的“所罗门王宝藏”是否真有其事?莱维坦言:“这个问题是目前考古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于所罗门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并不能给出答案,不过我们精确的数据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和考虑。”莱维对媒体称,自己是相信所罗门王和宝藏存在的那一派学者,这次发现就是一个证据。

  《圣经》暗示藏宝线索

  据《圣经·旧约》记载,所罗门王是一位著名的犹太君主,是古犹太王国国君大卫之子。所罗门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出生于耶路撒冷,29岁时继承了其父的王位,统治犹太王国长达40年。所罗门王当政时期是犹太王国的巅峰期,他因此被视为犹太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

  据记载,他聪明绝顶又善于积累财富。他用了7年的时间,在如今的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圣殿,里面不仅有宗教圣物,还藏有无数的珍宝。但随着公元前6世纪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王国所征服,圣殿被毁,所罗门王宝藏在他的后代手里不知所终。这也是历代寻宝者对“所罗门王宝藏”的最初认识。因此,从古至今不乏千里迢迢来到以色列和中东乃至到世界各地寻访宝藏蛛丝马迹的考古学家和寻宝者。

  而近现代探寻宝藏最积极、也最有“成果”的,当属美国考古学家尼尔森·古鲁艾克。早在70年前,他对《圣经》潜心研究,宣称在约旦的沙漠中发现了所罗门王宝藏的大致藏宝地。这片沙漠正是今天莱维等人研究铜矿的地方。

  莱维也熟知古鲁艾克的研究,他羡慕地说:“那个年代处于两次大战期间,正是研究《圣经》历史的黄金时期。古鲁艾克只要在《圣经》的叙述中发现一些东西,就把它当作考古的线索,在地图上精心标注出来。”

  “所罗门王宝藏”仍然成谜

  不过随着二战结束,世界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对《圣经》的研究却发生了转向。

  许多学者发现很难把《圣经·旧约》中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段时间的叙事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一些人也表示,可能《圣经》中很多历史事实在反复的修订和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遗漏,特别是在公元前7世纪到3世纪出现的一次《圣经》传抄高潮中。

  尽管对于古鲁艾克的说法,后代人也试图予以证实,不过人们失望地发现,他的结论下得过早,他所谓的藏宝地只在公元前7世纪后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显然与《圣经·旧约》的记载不相符。这一点就连生活在中东这片土地上的以色列人也不得不承认。

  希伯来大学的学者马扎尔曾到过古鲁艾克所谓的藏宝地。他直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圣经》所言的公元前10世纪的古代现实社会,很难得以解释。”

  时至今天,“所罗门王宝藏”连同它最初的主人一样,依然是一个谜。但是,“所罗门王宝藏”却依然流行,现代人寻宝的热情虽然不及古人,却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将这个历史迷案搬上了荧屏,写成书籍。

  [链接]

  寻宝趣事一箩筐

  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所破,一个犹太长老在兵荒马乱之后还虔诚地到圣殿遗址寻访宗教圣物的蛛丝马迹,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长17米,宽13米的花岗岩,后人称之为“亚伯拉罕巨石”。从此,寻宝人分成了两派:一派人怀疑宝藏就在巨石底下,并没有被运出耶路撒冷;而另一派人则认为在城破之前,宝藏就已经被秘密转移了。后来的寻宝者万变不离其宗地按照这两条线索开始寻求宝藏的下落,并有了很多趣事。

  (一) 18世纪中期,有几位英国探险家堪称“巨石派”的代表,他们买通了岩石的看守人,夜里在岩石底下悄悄挖掘,天亮则把洞口伪装起来。但最后还是走露了消息。这几个英国人担心被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撕碎”,于是只好放弃了此前一无所获的工作落荒而逃。寻找宝藏的活动就这么草草收场。

  (二) 在19世纪中期,英国军官沃林在耶路撒冷郊外的一处古迹发现了明显有人工开凿过的洞口,便壮着胆子往里走,没想到里面的洞穴颇多,走到最后,出口竟然是耶路撒冷城内。考古学家表示,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秘密运送宝藏的通道。但这一说法不加掩饰,就足以吸引寻宝者了。过了大约半个多世纪,两名美国人来到暗道寻宝。他们发现了另一条被沙土掩埋的秘密地道。没想到沙土掩埋得太厚,以至于两人无法进入,甚至自己都有可能被流沙吞没,最后只好作罢。

  (三) 不仅在中东流传“所罗门王宝藏”一事,宝藏转移的说法在欧洲也一直流行。这些持“转移派”立场的欧洲人认为,早在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为“内湖”的时候,帝国的统治者就得到了这笔宝藏。但是后来罗马帝国衰落,宝藏被维西哥德人抢去,用来建筑欧洲要塞。如今法国南部兰克多地区的雷恩堡,就是维西哥德人最后一座要塞的所在地,宝藏有可能藏于此处的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在。

  (张乐 来源:新京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