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翻开了都梁的《荣宝斋》,却发现,所谓的一店、二画、三代人、百年历史,实在是好读得很。岂只好读,简直是风翻纸页,动静全无,很快,就把一部宣称是“琉璃厂百年老字号荣宝斋兴衰史”的大作品读完了。兀坐一会儿,厚厚的书也变得轻飘起来。难道这就是从晚清、民国、沦陷乃至解放了的全部沧桑历史吗?
好像是那么一回事。百年来中国遭遇的创痛和刺激,大体都照顾到了,而且照顾得很精到,故事编排得很圆熟;国宝的争夺易手,也都照顾到了,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个人的命运跌宕,历史变动时期人物的瞬间光彩什么的,都有,都很精到……然而,总觉得这些元素——我只能称之为元素——只不过是一些拼接到一起的摆件,精致而疏离。
这是些什么元素呢?我想,应该是影视剧中的所谓冲突吧。清军将领的颟顸,世家子弟的纨绔,青楼女子的痴情,大家主妇的果决,任事掌柜的忠诚……这些东西的拼盘,成了这部看似厚重实则轻飘的小说的骨架。也因此,整部小说呈现出局部的无与伦比的精致,以及整体的令人失望的松松垮垮、没精打采。
按说,一间几百年的老店,确实有足够资格承载中华文化的兴衰历史,有足够的沧桑支撑关于中国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尽管都梁有这个抱负,然而,眼下的《荣宝斋》,似乎不具备这个能力。小说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浮在表面上的物件太多,结果反倒把粗砺的历史感放逐了,把深刻的悲剧感消弭了,只剩下满屋子没有灵魂的旧家具。
也就是说,《荣宝斋》的阅读,基本上是一次轻松的浏览,想不轻松也不行,散点的密集思索不断引开你的视线,你只能浅尝辄止,只能蜻蜓点水,只能人随景移。而且,当你发现,这些所谓的思考基本上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某些概念的聚合时,你的阅读基本上也就成了一次次印证判断的可笑过程。历史的深思,文化的沉思,都歇歇吧。
不过,厚重也好,轻飘也罢,相信等同名电视剧出来时肯定又是一片叫好声。也是,即便是眼下这个拼盘式的文本,比较起时下流行的电视剧来,也要好得多。毕竟,人家随便亮出来的,可是祖宗的好玩意。
黄羊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