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金陵”版友用相机记录下的老城南
2006年,紧邻中山南路的颜料坊、黑簪巷、牛市、洋珠巷、牙檀巷等25处街巷化为尘土,当年很“牛”的“名品一条街”只留下了南京市市级文保单位牛市64号和云章公所两处遗迹;今年冬天,南捕厅一带,甘家大院对面的老宅也化为了尘土,只留下民国大律师王炳钧公馆孤零零地立在一大片废墟上。由于周边拆迁,公馆内也早已人去楼空。
驴友抢救老城南记忆
十朝古都南京,虽历经毁坏,但每个朝代和时期,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历史文化印迹。特别是明代以来,城南一片存留了众多的老民居。老城南、十里秦淮两岸是南京的根。但近些年老城南遭遇了灭顶之灾,历史街巷、大片古民居顷刻间化为尘土,那些见证了上百年历史,写满沧桑的老建筑被夷为平地!
在西祠胡同里,有一个叫“漫步金陵”的版块,这个版块记录了老南京遭受的巨大伤害。为了记录下老城南的过去,南京的一帮驴友自发组成了一个“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这个记录团每周六出现在南京正在拆迁的老宅前,记录下老宅们死亡前的最后挣扎。这个记录团发起人的网名叫“高山流水之母”。他们用哭泣的镜头记录老城南如影随形的伤痛,然后发到网上引起大家的共鸣。
“漫步金陵”版块里,一个名为《只有记忆了!!!》的帖子点击率非常高,里面写着:这是颜料坊一带拆迁时拍的,图片上显示的时间为:2006年7月24日。斑驳的墙体,完好的拴马石,高低错落的防火墙,两头翘起的门檐,让人感觉到老城南的浓郁烟火气味,但紧接着画面切换了拆迁场景,一间间有着老城南记忆符号的老宅子在推土机下呻吟,然后化为尘土。网友们纷纷发表评论说,真的很痛心,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就这样渐渐逝去!还有人说,以前我也常去那。现在真的只有记忆了,我们现在做的也就算抢救点记忆吧!还有的网友说:好风景!快没了!记忆吧!抓紧时间拍摄现有的吧。
诸如记录老城南“死亡”的镜头,还有《消逝的“牛市”》、《听取拆声一片》等等,网友们的跟帖也大都是:“老房子越来越少了,可惜了”之类的话语。
市民想出资整修老宅
发起人“高山流水之母”告诉记者,每次拍老城南的图片,总是能听到大家的抱怨声,有的团员会讲:“瞎搞,又拆了!”而他本人,每次拍完回来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有时候我拿相机的镜头都是发抖的,因为心里难受。回到家里后,每张图片我都会仔细看。我总感觉,那些残留的老宅也快了,离被拆的日子不远了。”
“高山流水之母”说,看到老城南的宅子一座座相继倒下,变成瓦砾,心里特别难受。作为个人,他一直有个冲动:是不是能够为老城南的百岁老宅做点什么?
“我最近寻思着,年底要找一两栋老城南的老宅,出资修建一下。”“高山流水之母”说,他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就是想让老城南的老宅子多活几年,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一心想着拆老宅,既然有关方面不出面来修缮老宅子,他这个小老百姓就想真正做点实事。“我们也许掏不出五十万几百万的,就是想出点力。我就想找一两栋,家里贫寒、有困难的老人居住的有特色的老宅,这样的老宅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也非常有保护价值,我想整修整修,这样的老宅还能增寿十年八年的。”
废墟中的“牛市64号”
牛市64号,清代古民居,南京市级文保单位。20年前,《秦淮人家》在这个古宅里拍摄。两年前,它差点被拆,在专家们的呼吁声中幸免于难。如今,和牛市64号紧邻的老宅都已经化为了瓦砾,只有它还孤零零地立在一大片空地中。
由于古宅几乎已经被拆光,原本非常热闹的牛市显得空旷寂寥。昨天下午,记者趁保安不备时溜进了已经拆得光秃秃的现场。冷风直面吹来,整个拆迁地内到处都是瓦砾,原本的青石条地面、双人并肩通过的小巷,都没有影子了。
踏着遍地的瓦砾和荒草从北一直往南走,五六分钟后,才看到一长溜的青灰色建筑,从东往西看去,有50多米长。但东面已经人去屋空,里面长起了野草,一副破败的样子。几棵树从房子的天井内探出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让人陡增悲伤。老宅的西面,却是干干净净的,这就是牛市64号。“南京市级文保单位”的牌子嵌在房子的北面,大青石条的台阶,迈进去,里面是个大天井,古色古香的。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砌,门楼斗室雕花木板,站在房子里看,别有一番风趣,高大的防火墙把苍凉挡在了外面。
房子里,一位姓蒋的女士非常热情。她说:“你们想看什么就尽管看,我们很珍惜这个房子的。所以保护得非常好,这里的木板、门楼都是原汁原味的,绝对不是假的。”蒋女士还告诉记者,目前住在房子内的是一大家子人,虽然周边都拆了,但他们不愿意走。“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有感情了!”聊起以前的老邻居,蒋女士说:“他们经常回来看我们,所以我们也不怎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