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宜兴唐家溪和芳桥镇北大圩两渡口日前被撤除,宜兴成为自江阴后无锡境内又一个无渡市。至此,无锡一城二县(市)仅存南长区丝织一厂一道渡口,而这个连接大窑路和南长街两岸居民的水上“桥梁”,也成为无锡境内唯一遗存的渡口。
14年来建桥撤渡无锡仅剩最后一道渡口
无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一直以来都是渡运较为发达的地区,渡口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方便。1988年,无锡地方海事部门(原港航监督部门)成立时,无锡一市三县共有乡镇渡口118道,其中市区21道、无锡县34道、江阴县19道、宜兴县44道,其中包括京杭运河蓉湖庄、江尖口、工运桥等渡运人数较多的渡口,渡口发挥着方便百姓交通出行的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陆上交通建设发展迅猛,1995年第一轮撤渡建桥工作开始,至2007年底无锡市仅有三道渡口。今年11月13日宜兴唐家溪和北大圩的两个渡口也都应势撤除。至此,经过14年的建桥撤渡发展,无锡辖区仅存南长区丝织一厂一道渡口。
两岸居民渴望建桥 但更希望渡口能保留
每天清晨6点钟,在位于南长街古运河东岸的大窑路渡口,“吱呀吱呀”的摇橹声准时响起,现年54岁的韩文生立在船头等待着过河的居民上船摆渡。这个拥有着百年历史的渡口也是几度叫停,几度恢复,至今仍是大窑路社区居民出门上街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南长街古运河宽不过三四十米,从东岸到西岸,调头、摇橹,一般3分钟不到,韩文生就能把船摇到对岸。而昨天从现场目击的情况来看,在半个小时内,乘渡船的10多个乘客中,老年人占了7成以上。
“行人5毛,自行车再加2毛,虽然摆渡费不是很贵,但是靠摆渡来往两岸,总不是很方便,如果这里有座桥让人通行就最好了。”现年30多岁的黄女士说,自从出嫁后,她就只有在节假日才有空回大窑路看望父母,这么多年来,两岸的人和物变化都很大,惟一不变的就是这方便两岸居民往来的摆渡船。“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年轻人已经很难适应这种摇橹船的慢节奏了,但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大窑路,回家坐渡船,更多的是找寻童年的记忆。”黄女士介绍说,大窑路社区三面环水,交通十分不便,一直是锡城的“死巷孤岛”,多年来这个渡口都是当地居民的出行首选,社区现在约有1000多户居民,而年轻人趁着就业、婚娶的机会逐渐都离开大窑路到外面居住生活了,目前留在大窑路居住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即使是居住在此的年轻人,也更多是选择骑电动车多绕点路从两头的桥上过河,愿意坐渡船的更多的是老年人。“这次南长街改造,就听说要在此建桥,我们当然很欢迎,但是如果建了桥,渡口就没有实用价值了,可住在这里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肯定是不愿意渡口被撤掉的。”
摆渡人舍不得离开渡口
“平日每天坐船的有四五十人,节假日有上百人,越到节假日就越不能休息,因为这个时候,往来两岸的人最多,大家离不开这个渡船,所以自从接手渡船以来,我还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完整的节日。”
现在负责渡船的韩文生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从东台来无锡打工的,机缘巧合之下,在2005年接替了原来的老船工摇起这艘摆渡船。“风吹雨打,全年无休,每个月也就是1000多元钱,好在这个船的运营成本不是很大,而且这些年大家对这个渡口的关注度都很大。船是好心人捐的,相关费用也都被免掉了,所以还能维持得下去。”韩文生说,他摇了这几年渡船,跟当地的居民都成了好朋友,虽然赚钱不多,但是过得很开心,所以如果有一天这个渡口被取消,自己肯定会很不舍,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如果在此地造桥,相比渡船而言肯定更能方便两岸居民往来。与黄女士同坐渡船的陈老先生就表示,以后即使在河上造了桥,但只要这个渡船还在,他宁愿花5毛钱坐渡船往来,“这个渡船是从小坐到老,有感情了,小时候跟着大人坐船到对岸走亲戚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现在老了每天早上和老邻居约好坐船去对岸老年活动中心听书、打牌,下午坐船回家休息。老小老小,老了还能通过坐船找回童年的记忆,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
其实对于大窑路渡口的存亡,这些年来,因为船只老化、船工年老,相关部门曾对渡口有过几次关停的通知。但是因为附近居民的支持和热心人的帮助,才又用民众的捐款添置了新船,找到了韩文生这样相对年轻的船工,这个历经百年的渡口才得以延续。据有关部门消息,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南长街运河大窑路段开工建桥的具体日子,但从对两岸居民出行方便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已经在考虑造桥的问题了。而作为摆渡历史的见证,这个老渡口很有可能将被作为一个历史遗存妥善保留。薛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