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离婚,又不想被丈夫打,该怎么办?今天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当家庭暴力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时,很多人以为对家庭暴力已经了解得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家庭暴力,还只是冰山一角,家庭暴力所反映的各种社会问题,则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反思……
快报记者 都怡文
当了领导后,他就变暴躁了
在妇女维权热线中,有一个受害人的来电让工作人员记忆深刻,这位名叫张英(化名)的大学女教师声音听起来很轻、很温柔,她说丈夫在机关工作,两人郎才女貌,是大家羡慕的一对。结婚10年了,在外人眼里,他们一直都是模范夫妻。可是大家无法想象,和《别跟陌生人说话》中的情节一样,“模范丈夫”一直以来都对妻子施以暴力。
张英回忆说,丈夫的暴力始于他职位的上升,“当上领导后,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在家大动肝火,火一上来就控制不住,有时揪住我的头发就往墙上直撞。”张英说,丈夫每次打她就像变了个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刚才的举动,每次都痛哭流涕求她原谅,甚至还写下声情并茂的“悔过书”。家里已经有丈夫写的一沓“悔过书”,可是悔过归悔过,隔不了多久,他又再次爆发了。
“那你丈夫一年之内会打你多少次?”工作人员问张英。
“大概有100多次吧。”张英回答得很平静,却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
“那你为什么不选择离婚?”
“其实我们之间的感情一直挺好,他也承认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我不想为此而导致家庭破裂。”
“你和丈夫找过心理专家咨询吗?你们可以来一次吗?或者我们可以帮你推荐。”工作人员为张英出主意。
“没用的,我带丈夫去过一家心理咨询,可他特别抗拒,还没进门就把人家大骂一顿。”
“那你打进维权电话,想让我们怎么帮你呢?”张英的话让工作人员也很无奈。
“没什么,我只是打电话倾诉一下而已!”
■专家说
不能有“第一次”!
专家告诉记者,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来讲,第一次发生家庭暴力的时候,伤害方很可能表示悔过,如果对方接受,那么双方和好,甚至进入一个“蜜月期”。接下来则是一个“压力蓄积期”,压力不断累积,直到一定时间再次释放、暴力再现……虽然不能肯定每一个第一次后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但这种惯性的比例却很大。特别严重的是,家庭暴力一旦成为“习惯”,其间隔的“周期”会越来越短,伤害性会越来越强,被害人也会越来越麻木。专家指出,像张英这样的“高知”受害人现在越来越多,但她们往往拉不下面子,宁愿自己承受,在身体和精神上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
孩子央求妈妈:
离家出走吧
除了成年人,家庭暴力还可能对未成年的孩子造成很多心理创伤。今年9月份,“南京社区儿童保护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到社区一户家庭做正常的巡访工作。巡访结束后,女主人偷偷拉住他,卷起衣服袖子,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主任您看,这算不算家庭暴力啊?”女主人怯生生地问。
让工作人员忧虑的是,女主人告诉他家里有两个女儿,从小就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下。虽然丈夫一般不打孩子,但有时女儿要劝他别打的时候也会换来几个巴掌。现在两个女儿每次看见爸爸打妈妈都躲到床底下偷偷哭,有好几次,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女儿央求妈妈,“我们不要爸爸了,你带我们离家出走吧!”
■专家说
别伤了孩子!
从表面上看,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受虐待的已经很少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仍有部分孩子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梅山社区儿童保护委员会的余嘉宁告诉记者,这样的家庭暴力看上去并不发生在孩子身上,可事实上却给孩子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由于很多妇女对家庭暴力羞于启齿,外人很难了解,所以儿童在暴力中承受的伤害就更难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