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发现 国宝传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灵谷寺镇寺国宝世所罕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灵谷寺镇寺国宝世所罕见
  灵谷寺,这座隐于紫金山的千年古刹,虽与繁华都市只有几里之近,却远离尘世的喧嚣。很多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它的历史知之甚少,当然,就更少有人知晓那些深藏寺中的国宝了。

  2008年11月15日上午9时,南京灵谷寺隆重举行了净然法师荣膺方丈庆典法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及信众近两万人聚集在此,共睹了这场佛门盛事。本刊记者藉此探秘,获悉了那些隐藏在国宝身后的故事……

  粉彩镂空十八罗汉花瓶

  朱元璋如何处理六百年前的拆迁安置

  灵谷寺新任方丈净然法师告诉记者,灵谷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初名开善寺。在建寺的前一年,南京人熟知的高僧宝志口念“菩萨当去耳”圆寂,非常敬重他的梁武帝出资20万铜钱,将他葬于紫金山的独龙阜(即今明孝陵),梁武帝之女永定公主也出钱建浮屠五级,名“志公塔”。次年又在志公塔前建造了“开善精舍”,此即史载的开善寺。在此后的岁月中,寺名屡次更改,到明朝初年时称为蒋山寺。

  这时的蒋山寺,还是在独龙阜,那它是何时,又是为了何种原因,才迁到了现在灵谷寺的地方呢?

  据《灵谷寺志》记载,蒋山寺住持仲羲法师之所以将寺庙迁往今天所在地,是因为他认为蒋山寺离皇宫太近,只有一里之遥,“非惟吾徒食息靡宁,亦恐圣师神灵有所未妥,且佛法以方便为先,如得近地改建,诚至幸也”。于是,仲羲法师向明太祖朱元璋建议,要异地重建寺院。

  然而,南京人一直都说,仲羲之所以迁寺,是因为朱元璋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建陵,所以仲羲法师不得不迁寺于独龙阜之东麓,并改寺名灵谷寺。这不仅仅是传说,很多资料也都如此记载。

  仲羲法师迁寺,到底是自愿的,还是受到朱元璋的压力呢?如果是后者,《灵谷寺志》上为何会有不同记载?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仲羲法师迁寺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要在那里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朱元璋却不好直接让仲羲法师迁寺,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出家当过和尚的,总不至于现在当了皇帝就要霸了和尚的地盘吧。所以,朱元璋就派了李善长处理此事。李善长找到仲羲法师,将皇帝的意思委婉说明,仲羲法师就托词蒋山寺离皇宫太近,不利于徒弟修行,因此想搬迁。朱元璋当然很高兴,也很用心地为蒋山寺的迁寺下了大功夫,不光命令中军都督府佥事崇山侯李新等人督造新寺,而且赐下的田产也比别寺多出很多。所以,蒋山寺的迁寺,也算是皆大欢喜,寺志上有如此记载,倒也不难想象。

  诸多国宝因何落户灵谷寺?

  清初,灵谷寺遭到严重破坏,除无量殿、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尽毁。虽在之后有一定的恢复,可惜咸丰、同治年间,钟山成了太平军和清军交锋的战场,灵谷寺又只留下无量殿,其余全部焚毁。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无量殿东侧建造龙神庙。

  而现在的灵谷寺,就是在龙神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后的灵谷寺,仍旧是历经坎坷,“文革”期间,寺内建筑多遭破坏。

  1973年,灵谷寺恢复开放,作为镇寺之宝的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就是在这时从南京博物院迎奉到灵谷寺的。据净然法师介绍,当时周总理又批文,从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拨出许多国宝,用飞机空运到南京来,安放在灵谷寺内。

  在净然法师的引领下,记者有幸观赏了其中部分国宝。

  全国仅此一套的洪武年间十八罗汉像

  在大雄宝殿内,摆放着一套完整的十八罗汉像木雕,这是国家一级文物,特别珍贵。据净然法师介绍,这十八罗汉像全部是整木雕的,不像其他地方的佛像有很多部位是拼接上去的。罗汉像的质料是檀香木的,虽然法身不是很高,但体积比较大,最起码得用千年以上的木料,而且最少需要两到三棵千年檀香木。

  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罗汉像,还保留有唐时的遗风,慈眉善目的,不像后来的罗汉像看上去怒目圆睁。全国洪武年间整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就只有灵谷寺这一套,故宫还有一套也是明朝初期的罗汉像,但不是十八罗汉,而是十六尊者,而且文革时期破坏了四尊,现在只剩十二尊了。

  跷脚的观音铜像有何特殊之处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在1973年跟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十八罗汉像一起被送来的,还有大雄宝殿内的一尊铜铸观音菩萨像。

  这尊铜像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它有几个特色,一是佛像坐在靠背椅上,脚是跷着的,这种造型基本上很少见;第二个特色是,铜像被做好之后,又被熔化掉,变成铜水,再铸成铜像,再熔成铜水,反复九次,使得铜像纯度很高,和同样大小法身的铜像相比,最起码轻了三百斤。这尊铜像正面光滑,内壁用手摸进去也很光滑,不像普通铜像,表面光滑里面却很刮手;第三个特点是,佛像坐的这个椅子,完全是明朝时期的风格,后面只有几根小撑子,弧形的靠背,跟流传现世的明代家具一模一样。对明代家具有研究的人,一看就知道铜像应该是明代的。

  这些佛像都是供在大雄宝殿里的,任何游客都可以看到。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灵谷寺的密室里,还珍藏着许多秘不示人的国宝。它们都是些什么?

  佛门秘宝贝叶经是何模样?

  在观音宝阁内,净然法师从密室中捧出了一本经书。此经书非同小可,它的文字写在一种很奇特的叶子上。净然法师告诉记者,这种浅棕色的叶子叫“贝叶”,在国内外许多佛寺里都保存有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人们称之为“贝叶经”。贝叶究竟是什么植物的叶子,为什么要在上面写经文?

  据净然法师介绍,贝叶经采用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丛林中的一种叫贝叶棕树的叶子,经过剪齐、水沤或烘蒸后装订成册,然后在上面刻写文字。贝叶经做工精细,规格统一,不但字迹清晰,而且不怕受潮、不易磨损,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

  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净然法师详细介绍了贝叶经的产生过程:

  第一步,取贝叶。从贝叶树上砍下叶片,修割整齐并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取出,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让它通风后,再订成匣。

  第二步,制匣。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距木匣两端约半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线绳,订为一匣。

  第三步,刻写。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后来才改用铁簪子刻写。刻写好以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关于贝叶经的制作,是他的导师、著名敦煌研究者、国家图书馆善本库的主任方广锠教授告诉他的。净然法师说,历史上,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佛寺的藏经阁里,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带走。对于现在的中国寺院来说,拥有贝叶经的是极少数。

  栖霞寺里也有一张贝叶经,是灵谷寺的前任住持真慈老和尚赠送的。真慈老和尚当初兼任栖霞寺的方丈,栖霞寺的和尚提出来也需要贝叶经,真慈老和尚从一部经文不完整的贝叶经中抽出了一张,然后密封起来,放在栖霞寺的藏经楼里。灵谷寺里收藏的贝叶经有很多部,共有六种文字,分别为藏文、柬埔寨文、锡兰文、泰文、巴利文、梵文。

  这个花瓶是康熙御用珍品吗?

  接着,净然法师又取出了一尊粉彩镂空十八罗汉花瓶。记者细细观察,此瓶细颈大肚,瓶身祥云和海浪环绕,其间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瓶颈之上在云海深处飞旋一条五爪龙,此瓶底落款为“大清康熙年制”。花瓶釉质莹润洁净,彩色浓艳,画工非常精湛。净然法师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花瓶上面的十八罗汉的形象和佛门有关,才被调拨至灵谷寺的。

  景德镇陶瓷学院曹建文教授告诉记者,从本刊给他发去的照片上看,此粉彩镂空花瓶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精美异常。那么,粉彩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手法呢?据曹教授介绍,粉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以雍正时制作最精。

  关于瓶颈上的五爪龙,曹教授基本肯定了只有帝王才可享用五爪龙修饰的物件的观点,因为明清时期,龙是最高权威象征的思想更加突出。明代初期,朝廷开始在景德镇设置专门生产御用器的瓷厂,称之为“御器厂”,从此明清时期的宫廷瓷器上,龙纹图案比比皆是。

  其实,老百姓也很喜欢龙的造型,现在有许多珍贵的瓷器就源自于百姓的收藏,那么,他们使用的龙的形状与帝王使用的有何区别呢?曹教授告诉记者,瓷器上龙爪的数量有三爪、四爪、五爪,从宋朝以来,普通老百姓是不准用五爪龙的,只有帝王方可使用。到清朝后期时,少数官用瓷器也出现了五爪龙。印三爪、四爪龙纹的瓷器,多为民用瓷器,一般是民间大户人家使用。

  两点质疑使花瓶身价成谜

  那么,这尊保存在灵谷寺内、来自于故宫博物院的花瓶究竟有多珍贵呢?

  曹教授告诉记者,就目前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粉彩器只有寥寥数件,即一件水丞、五件盘,均属官窑制品。世界上的收藏数量也屈指可数,这个花瓶的价值不言而喻。

  但是,曹教授观看图片时提出了一些质疑,首先从瓶上的色彩来看,由于康熙末期粉彩技术才应运而生,初期的技术肯定不够成熟,而此瓶色泽粉润,色彩艳丽,尤其是云彩和龙身以及罗汉衣服的红色非常醒目,从现有资料上看,在康熙年间同类作品中非常少见;其次,瓷器上的镂空技术虽然在康熙年间已经出现,但仍很粗糙,像此瓶如此精细繁琐的镂空,出现在乾隆时期的可能性比较大。康熙朝以五彩与镂空工艺相结合制器的极为少见,更别说未成熟的粉彩与镂空工艺结合的制器了。但曹教授表示,少见并不意味没有,可能性并不就是一定。由于无法看到该瓶的真身,单从图片上看限制较多,因此,这些质疑都是推测及一家之言。

  为袁世凯登基特制的瓷器

  随即,记者又看到了一尊白色的粉彩花瓶,造型别致精美,瓶底落款为“居仁堂制”。这尊花瓶到底是有何珍贵之处呢?“居仁堂”又是个什么地方?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这尊花瓶是“洪宪瓷”,是袁世凯复辟当皇帝以后制造的。这就奇怪了,袁世凯为做皇帝费尽心机,结果是内忧外困,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死了,在这期间他竟然还有心思做瓷器?

  据曹教授介绍,原来袁世凯制瓷之举,可谓效法清代帝王登极时必先烧造御瓷以示庆贺的惯例。袁世凯在阴谋称帝时,曾派古玩商人郭世五到景德镇监制“洪宪瓷”(袁世凯定国号为“洪宪”)。据《景德镇史稿》、《古玩旧文》等著作介绍,郭世五曾邀集清朝御窑厂各方面的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烧制,烧制了一批高级瓷器——粉彩和珐琅彩。但是成品的数量不多,留传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且瓷器底款多为“居仁堂制”。

  居仁堂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当年袁世凯为何对它情有独钟呢?

  曹教授告诉记者,居仁堂原名海宴楼,是清末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修建的西式楼房。辛亥革命爆发后,掌握朝廷重兵的袁世凯,正是在这里恫吓隆裕太后,迫使清帝退位的。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防人刺杀,他把全家都搬进中南海,住入海宴楼二楼。其时,海宴楼已改名居仁堂。袁世凯一直未离开过居仁堂,直至死后抬出。所以,袁世凯认为居仁堂是他的福地,那批瓷器的底款也就多为“居仁堂制”了。

  深藏密室的国宝何时公开亮相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在灵谷寺内还有很多国宝级的藏品,比如唐朝的《敦煌写经》、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画、扬州八怪以及徐悲鸿的作品等等。

  那么,这些国宝什么时候可以展出,让市民鉴赏呢?

  净然法师告诉记者,将国宝深藏密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展出之后,没有足够的能力保管好,出现个什么闪失那可不得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时候,灵谷寺曾经展出一个南北朝时期梁代的香炉,没几天就无踪影了。不过,灵谷寺如今正在修建地宫,大概在两三年之内完成。到时安装了先进的防盗系统,市民们就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风采了。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