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
工业化和城市化
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国内宏观经济的主流态势?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华夏基金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对此做了深度解析。
姚景源分析说,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出口首当其冲,1到9月份全国出口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同比回落了4.8个百分点。另外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都处在逐季回落之中,三季度尤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信心。
四项指标健康
温总理曾经讲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信心来自哪里?姚景源认为,主要来自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把握和判断。全世界无论什么样制度和体制的国家,观察整个宏观经济都要看四大指标。第一是经济增长率,第二是就业率或者叫做失业率,第三是通货膨胀率,第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从增长速度来看,今年前9个月GDP的增长速度是9.9%,在欧美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幅衰退的情况下,中国还能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已经很不错了。从就业率看,前三个季度就完成了全年目标的94%。从通货膨胀率来看,目前通胀预期已基本稳定。从国际收支平衡来看,今年1到9月份,贸易顺差同比减少了47亿美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了。根据以上四大指标,姚景源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仍处在健康运行之中。
两大动力强劲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还远没有结束,这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两个强有力的力量。
1949年,中国一年的钢铁产量才15万吨。今年6月份平均日产量是156万吨。再看汽车,我们国家的汽车1992年达到年产100万辆后,达到200万年产量用了8年,从200万到300万用了2年,从300万到400万仅用1年,今年预测可能达到或接近1000万辆。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正处在一个迅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工业化的结果是城市化。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1.7亿,现在是5.7亿,每年都要新增近2000万城镇人口。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4.9%。全世界平均水平把非洲都算进去是49%,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90%以上了。对比这些标准,中国的城市化对于经济的推动力还有巨大的潜力。
快报记者 陈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