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专栏/南京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名著“孙子”啃老
· 现金流能改变什么
· 护士不是女的
· 1本书与339本书
· 谁在折磨周继红
· 为什么选择她
· 半流通货币
· 光棍节神秘礼物
· 宝马车上的粉红卡片
· 谁说这里没光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名著“孙子”啃老
  前几天,武汉大学搞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某大学副教授说,大学生学习文学经典习惯“代读”令人发愁,“很多学生看过影视剧,或者读过《品三国》这样的书,就以为自己读过《三国》了,这种学习是很肤浅的,是以远离原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的。”这引起了许多在座老师的共鸣。

  这当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么说吧,研讨会的诸位老师觉得名著的“孙子”不算个啥,像华美的旗袍上爬着令人恶心的虱子,名著是国宝级的祖母,是绝无仅有,吃“古尸”的作者真是一厢情愿,凭空要用文字泥巴捏出四不像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赤壁》,还在电视讲坛上喋喋不休乱品三国,在职业格子间《水煮三国》,那么多马克·吐温式的“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横空出世、抢占码头,祖母《三国演义》不被逼着独泣一隅、黯然神伤才怪。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孙子”们如何利市大好,而是原著被晾在一边无人问津。研讨会上另一教授就说了,一些学生说自己被某名著感动得哭,但在原著中,“感人之处”其实并不感人。这话绝对有点问题,学生感动没错,哪怕是为“孙子”感动;“孙子”使学生感动得要哭,这是“孙子”的高明;学生误解“孙子”为“祖母”,确实是因为世间只见“孙子”难见“祖母”。问题的症结在于,“孙子”们为什么习惯打出“祖母”的旗号招摇撞骗?现在的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做“孙子”的拥趸?出版界、影视界对名著应该担当什么责任?教育界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娱乐导向?上述几个问题不解决,估计“祖母”还得在老墙根下倍遭冷落。  黄亚明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