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她凭200元起家,在路边摆摊,卖2毛钱一碗的鸭血汤谋生。20多年打拼,她让南京人记住了“易记”风味,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她的一颗善心。您听听,她的28个员工,没有一个叫她“老板”,个个都喊她“妈妈”。
2毛钱一碗,她靠在路边卖鸭血汤起家
花季之年,易慧萍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大潮,开始了知青生涯。1981年,她再回城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公婆家条件不差,老公在南钢上班。”但易慧萍不愿做“寄生虫”,她用200元起家,一个人在新街口明瓦廊街头摆摊,卖起了鸭血汤。身高才一米五的她,天天愣是用柔弱的肩,把八仙桌、碗橱,从家扛到明瓦廊,这一扛就是一年,第二年她才舍得买一辆板车。
经过观察,她发现人们看完电影之后,喜欢喝上两毛钱一碗热腾腾的鸭血汤,为了做成这一波生意,她天天守摊到夜里。除了能吃苦,她还爱琢磨,不断创新尝试,把鸭血汤的味道做得越来越好,还在一次“南北风味大荟萃”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易记风味”开始远近闻名了。“顾客心中有一杆秤!”易慧萍说,为了让顾客吃上新鲜、卫生的食品,她只用当天宰杀的货源,还要对每一根鸭肠反复用面粉和醋清洗。夏天,“娇气”的鸭血鸭肠容易变质,发现稍有异味,她都会倒掉。
为了与众不同,她还琢磨出了很多“秘方”。一般人卖猪肝面,把猪肝往面里一放就行,她却要把猪肝中长得像“树根”一样的筋抽出来,这样一来猪肝就很嫩。再如,她只买8到10斤的青鱼,这样做出来的熏鱼水分不多,肉也不老。
这些年来,要加盟“易记”这个品牌的人很多,但是无论别人出多高的价钱,易慧萍都不动心,她守着2个门面,要把品牌保持、发扬下去。易慧萍说,她只教一些有心人。她的邻居张女士没有工作,靠卖冰棍为生,她主动将做鸭血汤的技术传授给她,经常坐镇指点,这位邻居如今也走上了富裕路。此外,她还亲手把秘方传给过5个员工,并扶持他们创业。
28个员工,个个喊她“妈妈”
“妈妈,鸭血不够了”;“妈妈,鸡蛋快没有了”……在“易记”面馆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个特有趣的现象,2个店28名员工不叫易慧萍老板,个个叫她“妈妈”。
“她就跟我们的妈妈一样。”25岁的“三妹”笑着告诉记者,易慧萍对员工像对“儿女”一般,将大家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员工最小的18岁,最大也不过30岁,都是爱玩的年龄。易慧萍给大家安排了免费住宿,还规定:“大家玩玩可以,但必须在夜里12点前回来睡觉。”
一日三餐,她也给员工准备得很丰盛,鱼和肉轮换吃,此外还有餐后水果,“早晨吃苹果,晚上吃柚子。”
三妹告诉记者,她15岁就来“易记”打工了,一直干到结婚生子才回家。几个月前,她的老公下岗了,危难时刻,她想到了易慧萍。“妈妈给了我2000元钱,又叫我回来上班。”三妹感恩戴德,她一家人都很感激易慧萍。
员工也把这里当成了家,干起活来格外卖力,您瞧瞧,大家在店里走路都带小跑。
好“妈妈”前后捐款近70万
挣了钱之后,易慧萍一直在回报社会。有一年,南京闹洪水,她把一条价值8万元的水泥船无偿捐给了防洪指挥部抢险。今年5·12四川大地震,她又拿出了61800元支援灾区。
记者还从白下区妇联获悉,易慧萍每年都会捐助几个贫困生。今年也不例外,她捐助了6个孩子。不过,问及6个孩子详细情况,易慧萍“哈哈”笑了起来,说:“我不知道。”原来,她是刻意不想知道的。这源于一个“小插曲”。几年前,她去看望一名贫困生时,电视台记者也跟去拍摄了。易慧萍发现,孩子拿到钱后,非但不开心,还一直哭,最后跪下来求她:“能不能不报道?”“那一次,对我触动太大了,我觉得自己太惭愧了。”易慧萍说,今后做善事,也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不能给别人带来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易慧萍在慰问孤老、抗洪救灾、扶贫帮困上,捐款已近70万元。通讯员 祝鲲鹏
快报记者 钟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