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那么黄土地又是怎么来的?昨天,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举行的“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获悉,早在60年前,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马溶之先生就发现了黄土的秘密,他提出了“黄土南北同源”的“前卫”观点,经过几代科学家的钻研和论证,其观点今被学术界所认可。
黄土成因众说纷纭
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近百年来,中外学者一直在探讨黄土的形成原因,但众说纷纭,观点多达几十种。有的说是风吹形成的,有的说是水流冲击形成的,还有的认为是风化残积造就,甚至有人提出了宇宙成因,但大部分观点都只是假说,缺乏足够的证据。
“其实,在60年前,我们所的首任所长马溶之先生,就把黄土成因解释得很清楚了。”1944年,马溶之首次提出了“中国黄土南北同源”的观点,指出中国黄土的生成是风力所为,地区形态差异源于各地成土作用的不同。
记者了解到,马溶之提出的“黄土风成说”,后被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研究证实。刘东生院士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发现和研究了黄土中埋藏的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了黄土的分布、颗粒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分析了黄土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鉴定黄土中的动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与马溶之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国黄土南北同源
在“黄土风成说”这篇论文中,马溶之将中国黄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华北平原的马兰黄土,土壤肥美,开荒最早,二是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中上游下蜀黏土和成都黏土,三是结核性黄土,它是介于马兰黄土与黏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黄土,这种过渡黄土在山东中部、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汉中盆地及陇南山地等处均有分布。
通过十多年的土壤调查,马溶之发现,从土壤沉积上看,各种黄土之间是有一定相通性的。“土体以粉砂粒为主,无粗砂与细砾;矿物质成分以石英与长石为主;在同一区域内高山与低地均有分布……”最终的结论是各种黄土为同源风积物,“其沉积虽不免有先后盛衰之别,但就地质史而言,当属同期”。
马溶之还对黄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中国西部与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或高山,黄土可生成于间冰期。而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黄土主要来自蒙新高气压干燥区,由风力所搬运。就机械成分而言,约有90%系自沙漠区吹出,余则来自就近冰川。
通讯员 王慎强
快报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