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发现 闹市古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魏源为何要在乌龙潭边安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魏源为何要在乌龙潭边安家
  魏源,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最强音,并因此而名垂青史。魏源是湖南人,但他一生却与江苏,尤其是南京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据说,当年,他曾在南京定居,府邸就在清凉山附近。屈指算算,魏源去世已经151年了,他的故居还在吗?如果在的话,是不是还有他的后人在居住着?当年,魏源又为何千里迢迢来南京定居呢?

  魏源旧居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题字小卷阿是向往周公?

  民国建筑及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苏克勤告诉记者:清末,魏源以才气享誉官场,后来受两江总督陶澍邀请,到南京充任幕僚,帮助他整顿两江盐务和水利诸事宜。到金陵的第二年,即1832年,魏源就在南京城西清凉山下的乌龙潭畔购地,临湖建造住宅,因乌龙潭又名“小西湖”,故取名“湖干草堂”。魏源在门楣上亲笔题写了“小卷阿”三字,并在院里亲手种植了一株腊梅。

  魏源题写“小卷阿”,用意何在呢?南京市某中学历史教师吕祥梅对魏源有较深的研究,她告诉记者,卷阿,指的是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的凤凰山南麓,由于此地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卷阿附近有一座周公庙,史书记载,周成王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游乐,周成王的叔父召康公赋诗一首,即载于《诗经》的名篇《卷阿》。

  苏克勤介绍说,魏源的“小卷阿”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原为两路五进,有房9间,另有门房、厢房5间,建筑面积582平方米。

  1841年8月,林则徐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时,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四洲志》等珍贵资料交给前来送行的魏源,并嘱其撰写《海国图志》。魏源受好友重托,回到南京居所之后,即着手整理,开始撰写。《海国图志》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今天的小卷阿又在哪里呢?

  这所“破房子”真是小卷阿?

  苏克勤很遗憾地说,“100多年以后的魏源故居已是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了。”他告诉记者,魏源故居就在汉中门龙蟠里20号和22号,去现场看看就明白了。

  记者在汉中门下车后,询问了一位路人,恰好他正居住在龙蟠里附近,但他却从没听说过魏源故居。记者随即又问了路边的一位女士,她用手指着前面一处建筑说,就是那个破房子。她的这个说法让记者大吃一惊,魏源故居,因何成了“破房子”?

  当记者站在这栋房子前面的时候,心里不免有点惶然。那位女士说得不错,这确实是栋“破”房子。石灰涂抹的外墙因为风吹雨淋,颜色已经晦涩难辨,一块写着“院内代客加工各式汤煲、饭菜等”的木牌正挂在上面。门楣破烂不堪,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这里真是魏源故居吗?

  记者进入门里,一位50岁左右的女人正在里面忙活着。她的身前身后横七竖八地摆了多个煤炉,到处都是盆盆罐罐。她告诉记者,她姓薛,而这里确实是魏源故居。不过现在,故居已经被隔成两个院子,形成两个入口。这里是其中一处,大概居住了十户人家。隔壁还有一个入口,里面住了大概有十四五户人家。

  记者进到屋内,果然在厅堂处已经用木板隔出了七八间房子。过了厅堂,后面又有三四户人家。魏源故居怎么变成了普通的民居呢?

  1982年就搬进来的胡老伯告诉记者,他的家原来在清凉门一带,后来那个地方拆了,就被房管所安排住进来了。还有一位王大妈告诉记者,他们也搬进来二十多年了,是房管所安排的,每个月是要交房租的。记者问她知不知道这里是魏源的故居,王大妈说知道,她还告诉记者,她搬进来的时候,魏源的曾孙女魏韬还健在,就住在这个屋子里。

  那么,魏韬后来去了哪里?她还有后人吗?关于这个问题,王大妈建议记者和住在入口处的薛大姐聊聊,她和魏韬过去一直很熟。

  魏源故居有没有继承人

  记者再次找到薛大姐,向她打听魏源后人的情况。薛大姐告诉记者,这处房产以前的主人叫魏韬,是魏源的嫡亲曾孙女。

  上世纪五十年代,薛大姐一家人搬到了这里,那年她只有三岁。搬进来以后,他们一家人就渐渐和魏韬熟了。据薛大姐介绍,魏韬特爱和小孩子们说故事,听不完也讲不完。

  薛女士的母亲、已经78岁的王秀兰老太太说起魏韬,更是滔滔不绝。王老太太告诉记者,魏韬个头不高,一米六不到,留着一个男孩的“西装头”,一副书生相,很秀气。让人奇怪的是,魏韬一辈子都没结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魏韬去世了。当时魏韬的堂侄子赶来处理后事,院子里很多人都帮忙了。至于魏韬葬在哪儿,王秀兰已经想不起来了。

  魏韬终身未婚,当然也没有任何子女,她去世前未对房产做出遗嘱,也没有确定继承人。于是,南京市文物局就向法院提出接管申请,按规定法院刊登公告期满一年,无人前来要求继承,遂收归国有。如今,这房子就被公用了。

  170多岁的腊梅怎样保全性命

  这里的确是魏源的故居,也就是说,当年,就是在这个门楣上,魏源亲手题写了“小卷阿”三个字,并且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株梅花。这些魏源遗留下来的东西,老住户们到底见没见过呢?

  薛女士告诉记者,这个旧居的确还留有两处魏源遗迹。第一,就是门楣,魏源亲手题写了“小卷阿”三个字。只是,这三个字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这件事她还留有印象。当时她12岁,放学回来,发现门口堆着许多碎石块,一抬头,门楣上的“小卷阿”三个字都没了。问妈妈才知道,原来上午的时候,来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红卫兵,男的,拿着一把钉锤,就砸了。

  幸运的是,魏源当年亲手种下的腊梅还在院子的一角屹立不倒,而且枝繁叶茂。薛女士带着记者来到腊梅前,告诉记者,要是冬天,整个院子都有暗暗的梅花香。薛女士告诉记者,文革破“四旧”的时候,红卫兵也来过,问这里还有什么是魏源留下来的东西,他们瞒住了腊梅的事,这株腊梅就幸运地保留下来了。

  洪秀全王妃真的曾隐身于此?

  王秀兰告诉记者,在隔壁的那个院子一进门的大堂,就是传说中的皇姑庵。奇怪了,魏源的旧居里怎么可能会有庵堂呢?而且,皇姑庵里居住的皇姑究竟是谁呢?

  苏克勤告诉记者,据《金陵劫后纪闻》记录:天京陷落之时,一位衣着凌乱的女子敲开了小卷阿院门,虽然慌乱,但谈吐举止仍有大家风范,魏源的儿子魏耆夫妇感觉她应该不是一般的女子,遂收留了她,并让她照看家中佛堂事务。时间长了,该女子开始与魏夫人论诗谈道,终于某一天,该女子告诉魏夫人:她原是广西象州人,叫熊诵芬,是洪秀全的元妃,负责掌管玉玺,统领宫中事务。

  其后,应元妃的请求,魏家人辟了小卷阿的一半(如今龙蟠里22号)给她做了庵堂,“普渡庵”,又名“皇姑庵”。从此该女子取法名兴义,长期在此诵经念佛,直到1928年以83岁高龄去世。

  而据王秀兰说,以前魏韬也曾经和她说过关于皇姑庵的事情。魏韬还称,当年皇姑庵里就有这个王妃的自画像,直到“文革”开始时还一直挂在庵里。但是,文革的到来,使魏源当年的字画、手稿和有关文物被毁,实为可惜。

  书中记载十分确凿,王秀兰说的也绝非虚言,但对于“元妃”的存在,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姚群民副教授却表示怀疑。他分析,“元”的释义为开始、第一;或为首的、居首的;而元妃则为国君或诸侯的嫡妻,按照这种解释,熊氏应该是洪秀全的第一夫人,但关于太平天国的史料上,一直没见这个所谓“掌管玉玺,统领宫中事务”的元妃。而且,姚教授告诉记者,魏源本人是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设乡团围剿太平军,他的后人真的会收留太平天国的王妃吗?这的确很难解释。

  魏源在“小卷阿”有没有等到“真命天子”

  魏源一生仕宦,足迹多留在了江苏。除了南京,他还在兴化,高邮等地为官,在南京时,魏源的住所也并非只有一处,但从“小卷阿”的题字来看,龙蟠里的这个住所,的确是他内心最为中意的。而他在外地为官期间,“小卷阿”就由长子魏耆照看。

  魏源虽然为官时间不长,职务不高,但他勤政为民,在任期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他任兴化县令时,受命仅三天,遇上兴化遭受特大洪灾,他顾不得上县衙,就去了河堤,组织群众抗洪抢险。经过连续10个昼夜的殊死搏斗,保住了大堤,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这一年,兴化县收成特别好,老百姓把丰收的稻谷命名为“魏公稻”。

  遗憾的是,奔走于各地之间,勤政为名的魏源,最终并无非凡成就。而身心疲惫的他,最终也没能像周公那样,在“小卷阿”等来他的“真命天子”。

  湖南将克隆魏源故居?

  据吕祥梅老师介绍,道光咸丰以降,国势渐趋低靡衰落,面对社会积弊无不疾首扼腕,咸丰四年,客居杭州的魏源正式皈依佛门。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初一,魏源安然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小卷阿”成了魏源终生未竞的梦。

  魏源去世后,他留在南京的家属,先后有80余人都在“小卷阿”住过,其中的最后一个,就是他的嫡亲曾孙女魏韬。

  如今,魏源旧居已面目全非。临街的两间瓦房已被拆毁;2007年,因为电线老化的原因造成失火,损失了4间木质结构的房间,更使老建筑雪上加霜。

  记者询问王秀兰,魏源嫡曾孙女魏韬的遗物放在哪儿。王秀兰回忆说,湖南方面来人租用一辆货车将遗物运回湖南隆回去了,据说是经过市文物局同意的。这几年湖南方面经常有人来,每次来人都要向院子里的人了解故居的情况。有一次,湖南省隆回县来的人曾到前面楼顶上拍摄过故居全貌,说回去要按照此图建造魏源故居,并筹建魏源纪念馆。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