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出土的“塔王”是雷峰塔内的40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50公斤!
南京出土的“塔王”是雷峰塔内的40倍
  50公斤!

  南京出土的“塔王”

  是雷峰塔内的40倍

  ■七宝阿育王塔有望28日出函 ■丝织品上文字再次印证有佛顶真骨

  

  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身高是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的3倍,体积是它的10倍,重量则是40倍!曾经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笑称:长干寺地宫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塔王”。

  经过三个多月的技术攻关和模拟实验,晨光集团通过“体检”知道了“塔王”的自身重量,并想出了一个既不破坏铁函,也不伤及塔王的两全齐美的出函办法。目前取塔技术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估计月底塔王就能完好无损地出函了。

  本版撰文:快报记者 胡玉梅

  铁函第二个盖板

  如何才能顺利捞出“塔王”,专家们伤透了脑筋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摄

  千年文字印证有佛顶真骨

  长干寺地宫的铁函从出宫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了,目前放置在朝天宫地库里。而对这个出土的铁函,市民也对它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人们最好奇的是:塔王内究竟还藏了多少玄机?是不是真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呢?

  一位全程参与取塔的专家告诉记者,早在8月份,考古专家和文保专家们已经解开了包裹在塔王身上的丝织品。细心的考古专家们发现,其中的4件纺织品上有文字,纺织品上的文字不是经文,而是供养人的名字以及捐赠的物品名字。

  “捐赠物很有可能是用丝织品包裹着,然后一包一包地放在铁函里面的。丝织品都是反着包的,花纹在内,衬里朝外,这与法门寺相同。”这位专家说,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上面不仅写着“一娘”、“三娘”、“三哥”等供养人的名字,还写着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这说明长干寺地宫内应该埋藏了这些东西。

  在铁函出宫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就已经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的碑文写着金陵长干寺,并且也有供养人和铁函内的埋藏物名。专家说:“丝织品上的文字和石碑的文字相互映衬,而且目前铁函内已经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说明塔王的塔身内肯定是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等珍贵文物的。”

  这位专家和记者介绍说,虽然经过了近千年,但丝织品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这增添了丝织品的珍贵性。至于这些文字为何能够千年不化?专家说,可能和古代墨水中的胶有关,“将来要仔细分析一下丝织品上墨汁胶的成分是什么?”

  塔王重50公斤,是雷峰塔内的40倍

  铁函高1.3米,边长50厘米;塔王身高1.1米,三花焦叶部分的边长为48厘米,由于丝织品从塔刹一直包到塔底,所以,考古专家只能看到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半身”。经过除杂等工作,专家们把丝织品完全清理干净了。

  “由于国家文物局要求,塔王出函,不能破坏铁函,因为铁函也是千年文物了。所以晨光集团下面的晨光科技委派出了10多名专家,既有生铁冶炼专家,也有测量专家。由于不能伤及铁函,专家们就在自己的场内模拟试验,研发新型取塔工具。”一位参与制定取塔方案的专家告诉记者,要让塔王完好出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知道:塔王和铁函是不是粘连在一起的。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对铁函进行了除杂、称重、X光检测等一系列工作,并对铁函底部的残余物进行了清理。经过一系列的体检,“称重的结果显示,铁函的总体重量为209公斤,函内宝塔的重量为50公斤。”

  塔王现在还在铁函内,它的重量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专家解释说,“先称出来的是铁函和塔王的总重量,然后,用精密仪器测量出铁函的长、宽、高,以及厚度,就可以推算出铁函的重量,而后用铁函的总重量减去铁函的自重,就知道了塔王的重量。”

  50公斤!黎毓馨笑了,“真不愧是超级塔王,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七宝阿育王塔才2.5斤,这个塔是它的40倍。不过,真正总量,还要等塔王出函以后,才能知道真正的净重,因为塔王身上还有涂料呢。”

  这个塔为啥会这么重呢?黎毓馨说,这表明塔身里面的金棺银椁规模很大,也许还不止一个金棺,不止一个银椁。

  无数小钩钩出塔王

  铁函出土了,里面的塔王会不会被氧化了?南京博物院文保专家奚三彩告诉记者,“南京市博物馆每天都要输一罐惰性气体到铁函内,没有取出塔王之前,一直都是在恒温恒湿的仓库内,这让塔王和氧气得以隔离,从目前来看,塔王的情况还不错。并没有被氧化。”

  而之前,专家们一直担心,万一“塔王”和铁函粘在一起,就真的束手无策了。专家组经过细致清理,发现了两者并不是粘连的,有一定的间隙。专家们早在一个多月前,就拿出了取塔设计方案,在11月前,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塔完好出塔,专家们精心设计了一套工具,这个工具顶部是小钩子。因为塔王和铁函之间的缝隙太小,专家们设计的钩子也非常精细,到时候,无数个小钩子会通过转动的方式,一点点转到塔王的底部,并咬住。

  专家强调,塔王的底部没有木板, 而是用特制的工装设备将宝塔底部和铁函分离,顶部用工装设备固定,宝塔下部放置垫板,保证宝塔在起吊过程中不受力、不倾斜、不变形。

  至于这套方案何时才能实施?目前,江苏省文物局还没有接到方案,而这套方案还需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通过。

  不过,记者从侧面了解到,28日,考古、文保专家们可能就要取塔了。届时,塔王取出后,将被放到一个恒温恒湿、并充入惰性气体的特制容器内。在这个“新家”里,宝塔既可以避免与外部碰撞,还能防止鎏金表面被空气氧化。

  【待揭之谜】

  “塔王”究竟是什么质地

  伴随着塔王即将离开千年老家,人们也都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塔王”出函之前,“塔王”究竟是什么质地?又是谁发明了这种特殊形制的盛放舍利的器物?现在已经出土塔王的地宫究竟是不是大报恩寺沿用的?

  “塔王”的真身究竟是什么?在刚露出塔刹和相轮的时候,就有专家认为是银鎏金,也就是说表面是鎏金的,里面的实质是银的。但很快,南京又有专家提出,也许是铜鎏金。据了解,目前,专家们只查清了宝塔上部的塔刹部分为银鎏金。而塔身和塔座呢,记者从一位专家那里了解到,可能是银包边里面是木头。

  据了解,杭州雷峰塔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为银质地的,而银包边,里面是木头的,还非常罕见。这个千年“塔王”如果里面真的是银包边,而且有木头,那么木头还在吗?据了解,取塔成功后,专家小组将对宝塔质地进行确认,以便对宝塔局部破损部分进行修复,便于以后进行陈列展示。

  它还是大报恩寺地宫吗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还在寻找金陵大报恩寺地宫的所在。然而,一直下落不明。是不是大报恩寺地宫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还是它沿用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呢?

  一位北京专家认为,目前不能排除大报恩寺使用了长干寺地宫,在其原址上修建了琉璃塔。因为,已经找到的地宫就位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塔基内,而塔基则坐落在明代的夯土层上,很有可能是明成祖朱棣不忍心破坏宋代长干寺的地宫,把宋代的残碑放在了大报恩寺的地宫内。

  但是,对于这个观点,黎毓馨并不认同。他是一个对佛教非常有研究的专家,他告诉记者,从丝织品上的文字和碑文相吻合来看,这已经可以排除是大报恩寺的了。“在宋代,南方和北方的寺庙在地宫营建上有很多大的不同。北方的地宫是多次使用的,所以采用横穴,像法门寺的地宫就是一个门一个门地进去,各个朝代的佛法文物都盛放在地宫内,是多次封存的。而南方的地宫是竖穴,一次性封存,也就是说,后人是不开启前代的地宫的。”黎毓馨说,中国埋葬舍利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其中长江就是分界线,长江以南,包括南京,就是一次性封存,而长江以北,是多次封存。

  “而且从丝织品上的文字可以断定,这个长干寺应该是民间集资的。”可能是演化大师可政在民间募集资金建成的,目前发现的宋代地宫都是民间所建,尚未发现皇家兴建的,一般来说,兴建时要有一个“纠首”,即发起人,基本都是有钱人为了做功德而为之,其他的供养人成份就比较复杂,有僧有俗,有男有女。可政大师能募集资金建成如此大的阿育王塔,可见其声望和当地经济的发达。

  七宝阿育王塔

  谁发明的

  塔刹、三花焦叶、塔身、塔座……这种特殊形制的小塔是谁发明的呢?黎毓馨说,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这个国王和南京六朝时期的梁武帝有得一拼,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人,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后来虽然吴越国没有了,但是宋初,很有可能依然沿用了吴越国的习俗。”黎毓馨表示,他最初看到铁函内的“塔王”相当震惊,没想到杭州一带流行的小塔,在宋代流传到了南京。而且南京的“塔王”和杭州雷峰塔内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形制上是一样的。只是,从六朝到宋代的这几百年,历史居然把两个都非常崇拜佛教的王联系到了一起。梁武帝发现了佛骨舍利,并存放在了地宫中,而宋人则把这佛骨舍利又放在了钱弘俶发明的七宝阿育王塔内。

  佛顶真骨

  长啥模样

  碑文中所称的“佛顶真骨”就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那么佛顶真骨真容如何?有专家作了大致考证。根据《法苑珠林》和《大唐西域记》等典籍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其周长约为35厘米,直径10余厘米,高约15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是一块完整的骨骼。不过这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信息,唐代以后便没有了记载。“塔王”内的佛顶真骨能不能取出来?钱弘俶发明的小塔塔身是不是都是焊接好的?还是每一尊又有不同呢?这还要看塔王取出来以后的情况了。

  【相关新闻】

  明代御用琉璃窑连夜“入宫”

  明代御窑打包搬家 通讯员 石薄 摄

  今年7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长虹路窑岗村30号地块上发掘了明代御用琉璃窑址,它们很可能就是烧制金陵大报恩寺琉璃构建的窑址。为了保护这些窑址,前天晚上,专家们把这个600岁的大家伙迁移到了朝天宫的新家。

  据了解,迁窑的工作足足做了两个多月,之所以耗费如此多的时间,是因“体重”太大。记者看到,要搬迁的窑长约9米,宽有5米,高3米,被发泡塑料、木板、槽钢、工字钢包裹个严实,最外面还套了件防雨布。为了安全搬离,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特地选了辆有20个轮子、20米长、载重可达40吨的斯太尔王卡车。

  据负责此次搬运的公司负责人陈先生介绍,因为此次搬运的御窑是重要文物,而且重量有30多吨,为了保证搬运过程万无一失,特地启用了从德国进口的、价值1000多万的、220吨位的吊机。但是目前他们这个吨位的吊机只有一辆,因为在某工地操作过程中有所耽误,所以把预期的时间推迟了。

  昨天凌晨,吊机终于在工地出现。七八名工人将直径近10厘米的缆绳拴在御窑的每个边边角角上,待御窑被吊起后,还要在运输车上放上枕木,并用缆绳再次将巨大的御窑固定在车上。整个过程耗费了1个多小时。

  凌晨两点半,御窑终于来到了朝天宫六朝园边的清真安乐园边上。此前,南京市博物馆早已在此为御窑量身建造了一处“新家”:一个长约12米、宽约7米,开口沿山势呈梯形的池状建筑。而窑厂的到来让安乐园附近的花木遭受了一些创伤。

  据悉,市博物馆还将会为御窑建一个亭子以遮风雨,而御窑外面的发泡塑料、木板、槽钢、工字钢等保护还要过一段时间统一拆除,届时市民就可以一睹明代御窑的风采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