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老板玩倒湖州近10名官员
· 法国女子募捐六万救血癌小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法国女子募捐六万救血癌小伙
  吴丽雅和山东小伙刘江涛

  一个是已经40岁的法国女子,一个是25岁的山东小伙。一个为理想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却不得不为生计辗转奔波;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前程似锦,却突染绝症命悬一线。两个看似并无交集的人生,却因为一次偶遇和一个承诺紧紧连在了一起,一段跨越国界的真情大爱由此铸成。

  大学毕业生患血癌

  2008年11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6号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在内科楼6楼造血干细胞移植科619房间内,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刘江涛。他身上插着输液管,双目微闭,脸色惨白,显得痛苦而疲惫。发现有人来访,他马上睁开眼睛,换上一副笑脸,挣扎着让身边的母亲帮他坐起来。

  当天上午,他刚接受了一次化疗,每次化疗的副作用都使他被肠梗阻等并发症折磨着,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吃点东西接着又全部吐出来,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刘江涛今年25岁,来自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镇的一个农村家庭,2007年夏天从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毕业。大学四年中,勤奋刻苦的他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2007年,他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学生。

  他本来拥有让人羡慕的前程,可就在他毕业前夕准备找工作时,却突然患病住院,更让这个人生刚刚起步的青年无法接受的是,他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刘江涛的亲姐姐和他的骨髓完全匹配,可以进行骨髓移植。当刘江涛2008年6月来到北京时,医生告诉他,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40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两亩薄田,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的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母亲每天边照顾他边以泪洗面,父亲拉下面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捡废品挣钱,仅有的一丝光明眼看就要被绝望吞没。

  幸运的是,刘江涛的朋友、同学,以及更多不认识的好心人,都向他伸出援手。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吴丽雅(外文名olivia)的40岁法国女留学生。

  他们的渊源,还要从两年多前说起。

  互帮成为至交

  2006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新学期刚刚开学。一天晚上,刘江涛来到学校图书馆电脑室上网,身边一位外国女子突然一脸焦急地用英语向他求助。英语不错的刘江涛知道,女子想要上网,却不懂汉语,不会使用中文界面,他便热情地给她指点。几个小时后,刘江涛走出图书馆,碰巧又见到了刚才的外国女子。“一点汉语都不懂,来中国做什么?”好奇心让刘江涛主动走上前,和对方打招呼。没想到对方惊喜异常,没聊几分钟就说要和他交朋友,热情得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原来,该女子叫吴丽雅,是法国人。她本来在德国有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却因为觉得工作没有意思而辞职。此后她进入英国一所大学学习陶瓷专业,因为家里父亲去世,母亲已经70多岁,她又是单身,没有收入来源,所以4年间她平日上课,假期打工挣学费。在学校时老师告诉她,要想学好陶瓷艺术,一定要到中国,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淄博有位陶瓷艺术家,便萌生了来中国学习的想法。

  2006年2月,在申请到一项慈善基金的资助后,吴丽雅来到中国。对汉语一窍不通的她先到了济南,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刚到济南时,吴丽雅没有一个朋友,学校西方留学生又不多,语言难关让她连吃饭都成了难题。没有人和她交流、关心她,她甚至因怕迷路连校门都不大敢出。饱受煎熬的吴丽雅见到刘江涛就像见到了救星,自然高兴万分。

  善良的刘江涛痛快地承担起了帮助吴丽雅的责任。此后两人约定,刘江涛和另一位同学教吴丽雅汉语,吴丽雅教两人英语,三人每周都拿出固定时间学习。而且刘江涛和同学还时常邀请吴丽雅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聊天唱歌、去亲戚家玩,对彼此国家文化风俗的好奇让他们无所不谈,很快成了至交。

  她为异国友人募捐

  2006年7月,吴丽雅离开济南,来到淄博博山,跟随一位74岁的陶瓷艺人免费学习制陶艺术。2007年4月,吴丽雅突然通过刘江涛的同学得知他患了贫血症,在东营接受治疗,她当即决定去东营探望刘江涛。

  两人见面后吴丽雅惊奇地发现,刘江涛躺在一个带着隔离罩的病床上。她向医生询问刘江涛的病情,对方却沉默不语。吴丽雅愈发觉得事情蹊跷,便打电话询问在德国做医生的叔叔,叔叔了解情况后说,刘江涛很可能得了白血病。吴丽雅又去找刘江涛,刘江涛却坚称自己只是贫血。在吴丽雅的坚持下,刘江涛向父母一再追问,父母终于说出了实情。

  刘江涛如突坠深渊,万念俱灰,吴丽雅却非常冷静:“让我来帮助你。”刘江涛没拿这句话当回事,吴丽雅却下定了决心。当记者11月12日晚见到吴丽雅时,她用一个刚学会的成语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想法:一诺千金。

  她一次次地往返于博山和东营,不是查资料帮刘江涛想办法,就是费尽心思让刘江涛振作精神。东营治疗条件有限,吴丽雅查到北京307医院治疗白血病不错,于是刘江涛于2008年6月来到北京。

  吴丽雅做的远不止这些,当得知刘江涛需巨额手术费用后,她挨个联系淄博和济南的大公司,请求对方伸出援手。“这种事太多了,你管不了。他的家里那么穷,没什么希望了,你安慰安慰他就行了。”有人这样劝她,更多的人则是直接回绝:“我们不管这事。”甚至有人把她当作骗子。

  没有办法,吴丽雅又开始求助英国、法国、德国的朋友。她一共向34位朋友写信求助,结果有12个人向刘江涛捐了款,捐款总额达6万元人民币。

  身陷困境还在帮人

  在拯救刘江涛的行动有了一丝眉目时,吴丽雅却突然陷入困境:因为左手手腕过度疲劳引发炎症,她不得不到香港进行手术。术后医生说,她的手绝不能再做重活,这也意味着她和自己爱好的制陶绝缘了。

  因为当时吴丽雅是以学习陶艺的名义申请基金会资助,不能制陶后资助也将于2009年初停止。为了能在中国找到份工作,维持生计,吴丽雅于2008年9月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继续学习汉语。

  到北京后,吴丽雅仍然惦记着刘江涛。当她把刘江涛的事情告诉民族大学的中国朋友杨文娟和薛莲莲时,两位19岁的小女孩深受感动,决定一起帮助刘江涛。

  她们为刘江涛制做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jiangtao307)吸引别人关注,在学校组织募捐活动,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姑娘已募集到上万元捐款,刘江涛的中学、大学同学也纷纷伸出援手。

  现在,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到医院看望刘江涛,全国各地都有人给他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虽然比起40万元巨款只是杯水车薪,但毕竟希望又增加了一分。

  吴丽雅说:

  “我不能不管他”

  11月12日晚,在中央民族大学西门外,记者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吴丽雅,热情、豪爽、不拘小节是她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如今的吴丽雅正忙着准备汉语水平考试。

  她在校外同一对中国夫妇合租一套房子,每月需要交1200元房租,中午吃一份8块钱的盒饭,晚上在地摊上买一份煎饼,她的生活颇为拮据。“现在基金会的资助只能勉强维持我的生活,等2009年资助结束,我就必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了。”说到这里,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她,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帮助刘江涛时,吴丽雅平静却坚定地说:“他是我在中国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对我很好,我不能不管他。”她还说,她在中国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都是那么善良、那么热情,所以她想继续呆在中国,为拯救刘江涛做点事。《齐鲁晚报》供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