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偏执”恐怕不能解释焚车撞人案
· 主旋律电视剧岂能硬伤多多
· 三聚氰胺,你还有完没完?
· 禁止假唱应自央视春晚起
· 不要人为放大“国考炮灰”的焦虑
· “政策博弈”是消协努力的方向
· 以内外分权来稀释“含权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以内外分权来稀释“含权量”
  【媒体思想之李鸿文专栏】

  平静的生活永远是表象,这两天让人不消停的事太多了,所以,《法制日报》11月12日一则“中国处长职务犯罪愈演愈烈,案值动辄上千万元”的报道,就很容易被淹没在新闻的汪洋大海中。

  如今贪污腐败的事儿,论官衔,有部级和比部级更大的;论案值,则是屡创新高,还有专门买所房子囤积钞票的主。所以,处级干部们犯罪的那档子事,提不起我的兴趣。

  而我后来之所以又关注这则报道,主要是被其中的“含权量”三字所吸引。“含权量”也等同于“含金量”,区别在于前者姓“公”,后者姓“私”。这则报道说,职务犯罪中处级干部所占的比例已居高不下,据权威部门统计,2003年至2006年,全国共查处县处级职务犯罪10431人;报道还说,处长官儿不大,腐败案值却并不小,有的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已达上千万元;报道又说,权力监督力量不足是“处长现象”存在乃至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报道完全符合新闻的操作原理,有“病象”,有“病灶”,找出了“病理”和“病根”,最后还开出了“药方”。群众的眼睛早就是雪亮雪亮的,亮得快要夺眶而出,亮得快要变成血红血红的了,可腐败案件为何层出不穷?看来,专家开的“药方”有点问题。

  完善监督当然是要的,但报道中的“含权量”才是真正的病根。处长们官儿不大,但作为上情下达的中间层,拿出的意见往往最有分量。于是,权力在处长这个政策的执行者这里,发生了变异,成为一部分处级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的筹码。“没有好处不办事,好处不够难办事。”尤其是交通、财政、规划等要害部门,权力大着呢。出租车份子钱为什么这么贵,是因为有人从中收了“茶水费”;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是因为有人从中拿了大红包。这可不是我在胡绉,重庆国土部门近来曝出的腐败窝案,就直接推高了该市的房价。地产商出了血,自然要从房价中找收益了。

  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权,分权就能稀释“含权量”。分权可以内部分,让一把手变成多把手,一支笔变成多支笔。也可以外部分,以制度要求公开权力运用流程,通报公文处置结果,再由人大、政协评议,由公众评判是否公正,是否最有效率,甚至将一部分权力交给民间组织也未尝不可。

  近来发生的几件有关权力的新闻,促使我又读了一遍曼瑟·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这本书提到了权力分享的逻辑,当然,也提到了当权力不受制约时,就会变成流寇,就会呈现出一种末日心态,想尽快在权力的有效期内兑现为直接利益。而《法制日报》这则报道,将处长职务犯罪的末日心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