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2008年11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半年祭。对于地震的完整记忆,似乎已随着时光流逝日益模糊。但对于仍战斗在灾后重建中的人们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的努力和坚守,让我们没有了遗忘的理由。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联合组织的江苏省赴川援建新闻采访团,近日重返灾区,为读者全景展现灾区现状。
汶川大地震半年祭,快报记者重返灾区
汶川大地震首个遗址公园开园
在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一块巨石上镌刻着“2008;5·12;14∶28”几个数字,记录着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刻。昨天上午,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纪念公园——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开园仪式上,人们向地震遇难者默哀1分钟。
据介绍,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的地震遗址群,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据新华社电
纪念碑下,两位灾民抱头痛哭。 本报传真图片
印象
汉旺:曾经的痛楚和向上的希望
记忆:
大钟定格“14:28”
从德阳市区向西,路过绵竹,开始看到高耸入云的群山。
车行十余分钟,有着“四川三大工业重镇之一”美誉的汉旺镇映入眼帘。迎宾大道两旁,断瓦残垣随处可见,大街上地震的“印迹”依旧清晰。一幢幢严重损坏的房屋和经过整理后的废墟,映衬着山腰上一道道垮塌滑坡形成的“泪痕”。
在东汽厂生活区大门口,几名职工正忙着搬家。往日繁华的汉旺集镇,已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回忆”。广场钟楼上的大钟,仍然定格在“14时28分”。汉旺的主干道入口,由来自无锡的警察把守。地震发生后,里面已是一座名存实亡的空镇,不允许人再进去。
扭曲的道路上,消毒水的味道依然浓厚。路两侧,林林总总的店铺招牌还悬挂在扭曲变形的楼房上面,斯人去,楼已空,满目疮痍。
一个岔路口伸向依然矗立的汉旺中心幼儿园旧址。空空的危楼还顽强地矗立着,在这下面,竖立着几只花圈,悼念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稚嫩生命。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片原址上修建一个汉旺地震遗址公园,”汉旺镇政府工作人员胡凌飞称。
据介绍,建立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的规划将会纳入绵竹市重建总体规划当中,目前已处于申报阶段。整个遗址公园大约2平方公里,汉旺钟楼包含其中。
希望:
无锡援建新镇区开工
记者返回途中,恰逢无锡市援建的汉旺镇新镇区破土动工。开工现场人潮涌动,很多灾民步行几十分钟,从安置板房特意赶来。“感谢无锡人民,感谢政府,要不是他们我们很难熬过今冬!”“我要让孩子看看我们的新家园!”新镇施工区,“感谢江苏、感谢无锡!”的条幅随处可见。
胡凌飞告诉记者,无锡市前期多次前往汉旺镇调研,并制定了详细援助规划——在老镇区的外围规划建设占地面积为0.67平方公里的新镇区,一期工程项目投资12362万元。江苏省对口援建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告诉记者,江苏将在未来3年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总共约80亿元帮助绵竹进行灾后重建。“在这次地震中,绵竹全市因灾经济损失高达1423亿元,与之比较,我们投入的80个亿完全是杯水车薪。所以江苏将会倾全省之力援建绵竹。”梁学忠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认捐绵竹的爱心项目。
生活:
板房中传出悦耳音乐
昨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由江苏援建的绵竹市剑南镇二号立交桥板房小区。2.6万套蓝顶板房整齐划一。徘徊在小区内,不时能听到悦耳的音乐。
居民熊永会热情地将记者请进她的家——两间18平方米的板房。一张大床,几件可用的小家具,一家人分了两间房,夫妻俩、一女儿,还有一孙儿。看着满屋凌乱的东西,记者问是否都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她点点头,有些自豪地说,“只要能挖出来的,我都挖出来了。房子虽然没有了,但家不能没有啊。”角落里放着两个她亲手抢出的泡菜坛,里面浸泡着红辣椒。“等我把家收拾妥当了,要给坛子好好换一次水。”说起泡菜坛,她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
在商业板房安置点见到孔祥全时,他正忙着给顾客理发。孔祥全告诉记者,震后第二天,当其他人还惊魂未定时,他已经在路口搭了一个帐篷,并冒着余震危险从自己的理发店抢出了几件必需的用具。此后,他们夫妇俩就在那个简易帐篷边开始了生产自救。后来,他申请到了一间临街的板房,得以继续做生意。看着接踵而至的客人,孔祥全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
板房小区外的工地上,机器轰鸣,一片忙碌的景象……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楼,板房小区的居民看到了希望。离开板房小区时,一辆满是灰尘的卡车迎面而来,“苏A”车牌清晰可见,记者赶了过去。“我们是江苏南京过来的,车上是捐赠的棉被和棉衣!”师傅边回答边跑到车尾帮助卸车……
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告诉记者,地震让98%的绵竹人无家可归,基本完好的房屋仅占8%左右,50万居民全部成为灾民。“江苏援建绵竹板房2.6万套,入住人口约6万……目前江苏人民正在帮我们建永久住房,非常感谢!”蒋国华说完后向前来采访的江苏媒体同仁鞠了一躬。
快报特派记者 余薛庆 发自四川绵竹
特写
寒风中,午休学生簇拥取暖
11月11日晚,平均海拔2000米的绵竹,气温已降至10摄氏度以下,夜间的气温更是低至零摄氏度以下。面对很快就要来的飞雪天气,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表示:“目前学生虽然复课,但学生过冬的取暖设施依旧是我们揪心的问题……”
绵竹中学在地震中已变成危楼,2号桥附近的新绵竹中学是江苏援建的板房学校。昨日中午,记者来到新绵竹中学高一(12)班。此时学生们正安静地趴在课桌上午休,教室后墙上一个标有“奋斗”字样的彩色画报上写满了同学们的“震后感言”!
教室里,学生们都三四个一起挤在靠近阳光的窗户边午休。“现在天冷了,那边有太阳照着,睡觉不冷。”见记者感到不解,一位女生直言不讳。“为什么不多穿点衣服啊?”“地震后,很多衣服都埋在废墟中了……这些衣服还是好心人捐赠的呢?”“真希望学校能有个暖炉!”一位学生说。记者随后调查发现,绵竹中学的所有教室均无取暖设施。
在同学们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间学生宿舍,已是初冬时节,但床上单薄的被褥却让我不由得心酸起来。
“睡这个,不冷吗?”“不冷,要是冷我们就两个人一起挤!受灾的人这么多,还有好多人没被褥呢?”一名高二女生乐观地称。经历过灾难的她显得成熟懂事,而且懂得感恩、懂得分享!
随后,记者踏进了一间男生宿舍,迎面而来的脚臭味着实把我熏了一下。我迅速来到窗户前,刚拉开一条小缝,寒风就凶猛地扑了过来。“窗户平时都不开,外面的风很大的……”几个男生七嘴八舌。
记者躺在床上欲感受一下学生的生活,刚躺下,僵硬的床板和四处透风的房间就让我瑟瑟发抖。一位瘦小的学生说:“要是宿舍能有个取暖设备就太好了!”
学校后勤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晚上睡觉前想用热水洗个脚都很难。学校一般会在餐后烧上几大锅开水,但面对几百个学生,这点热水显得杯水车薪。他私下告诉记者,要是有人能来捐一台热水锅炉,那全校的学生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坦言,目前整个绵竹地区的中小学都存在越冬难问题。绵竹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购置10000床棉被,用于特别寒冷的学校和年龄小、身体差的寄宿制学生,并准备在学生教室、宿舍安置取暖设施,但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蒋国华显得格外焦虑:“缺口还很大,我们希望有爱心人士能给予援助。”
快报特派记者 余薛庆 发自四川绵竹
声音
向灾区同胞
持续传递温暖
时间的确是对悲伤的最好疗治,因为时间可以让人遗忘。但我们却不能遗忘,因为我们不能停止温暖的传递。
现在,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半年了,冬天也真正来了。最近,全国多家媒体都选择重返汶川,看到的是灾区缺衣少房。四川民政部门称灾区还缺80万床棉被,70万套棉衣裤。过冬,成为摆在灾区面前的大考题。这个冬天,仍然需要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灾区同胞。
只是,如果不是汶川大地震半年祭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还会想起“都是汶川人”的承诺吗?如果不是那些重返汶川的媒体用文字与图像展示灾区同胞现在依旧苦难的表情与冷瑟的身影,我们内心还会涌动起太多的悲悯吗?就在昨天汶川地震半年祭的时候,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第一个遗址保护公园开园了,也看到《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灾难电影面世了。一切都在努力提醒人们不要遗忘那场悲绝凄惨的灾难。因为,拒绝遗忘,我们才能怀有共同的希望。(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