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学生约会女网友
被囚猪圈6天
· 病危老人进深山
专给小鸟“上户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病危老人进深山专给小鸟“上户口”

  “听,河北张家口小河套那儿鸟叫得很特别,不是戴菊,”67岁的朱坤杰站在房东头侧耳细听:“是一只大鸟,常校长,快拿鸟口袋,小河套那边!”正在洗衣服的儿媳付宇霞双手往衣服上擦了擦:“常校长,常校长!”

  常校长(是朱坤杰做老师时的校长)闻声走出房门,一着急,将拐杖倒放到墙根儿,一溜烟儿向房东面的小河套跑去,奔向网场……

  这是吉林珲春市东南山沟的一幕,小河套东南翻过一座20分钟路程的小山。这里也是吉林惟一的一家鸟类环志站,也是一户人家,婆婆朱坤杰和儿媳妇付宇霞从省城来到这里定居,一年四季守候着这里的小鸟!

  她的工作

  第一步:遛鸟

  一分钟摘下三四十只鸟

  “常校长去小河套、‘大小姐’去鱼塘上、我们去小树林!”朱坤杰开了房门,伸手遮阳远眺。10月8日5时,这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付宇霞和公公杨大爷留在家里做早饭,其他人背上书包,书包里装上鸟口袋、剪刀,向树丛中进发——遛鸟。这是鸟类环志工作的第一步。

  这是做环志最忙的时候,远在长春的大女儿“大小姐”放下生意,被母亲征调到山沟,他们说的地名都是依地形地势起的小名。

  从网上摘鸟可是个技术活,最开始和山里捕鸟的人偷学技术,可后来朱坤杰发现,捕鸟人不管鸟的死活,可是环志工作是为保护鸟,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迁徙的时间和路线等宝贵的生态学资料,为保护濒危珍禽、制定鸟类保护法规、合理利用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绝不能伤到鸟。

  最后,朱坤杰摸索出网上摘鸟的规律:找出鸟进网的方向,抓住鸟的背部,先摘掉鸟翅膀和大腿上的网,这样鸟攥在手里,它细小的两个爪子自然放开网,不会受伤,这样,一分钟最快能摘下三四十只鸟。

  第二步:环志

  凭羽毛也能辨认鸟类

  小鸟放在鸟口袋里装回来,立即戴上标志环,这个程序必须两个人,朱坤杰介绍,一个人给鸟的腿部戴上印有特殊标记的标志环,并说出鸟的名字,另一个人立即记录鸟名。这个标志环就是这只鸟在人类的“户口”,对于鸟类也是惟一的,标志环国际通行。

  “做鸟环志,得快速认鸟,有些鸟你在书本上分不清,这需要学习的过程,拿到手里哪怕几根羽毛,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快速记录,这是环志的基本要求!”朱坤杰和儿媳妇对百余种鸟已经烂熟于心。

  给鸟戴标志环时,握鸟有学问。人们习惯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鸟的头部,“这样缝隙大了,鸟容易飞。要用食指和中指夹住鸟头,能感觉到鸟的脖子在你手里,不会伤到鸟,鸟更飞不了!”最多一天给3000多只鸟戴上标志环。

  第三步:放鸟

  可获得鸟类生物学或生态学信息

  鸟戴上了标志环后就可以回到同伴中,这就是放鸟。放鸟要远离网场。放鸟后通过再次捕获或野外观察,可以获得鸟类生物学或生态学信息。

  例如,今年4月5日,这里回收到一只棕眉岩鹨,标志环上写着“CHINA北京1928信箱B32-7373”,根据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记载得知,这只鸟是2002年戴上这只标志环的,证明它的寿命已经7年了。

  她的苦乐

  冬天进山砍枝做网杆

  外人都以为冬天朱坤杰就闲下来了,其实不然。冬天她要背着砍刀,带个小锯,进山砍网杆。网杆都要比大拇指略粗些,必须是花曲柳两米多长的枝条。花曲柳的韧性特别好,压弯了也不折断,鸟摘下来,网杆自然就直了,换了其他的树就断了!”朱坤杰说。

  她的鸟缘

  一句话与鸟结缘

  朱坤杰和鸟渊源很深。

  从小爱鸟的她考上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森林动物繁殖利用专业,毕业后在白山市做了17年的老师,之后随丈夫来到长春工作,做了一个公司内部报纸的编辑。

  “最后真正能建立鸟类环志站,还得益于1992年的一句话!”朱坤杰回忆。那一年,51岁的她回到学校参加校庆,同学和老师感叹从事本专业的人越来越少。朱坤杰满口答应:我退休后,来搞我们的专业。同学和老师记住了她这句话。

  1996年,她大学的老师把自己编的《东北鸟类图鉴》邮给她,此时朱坤杰退休不到一年,因心脏病几次入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朱坤杰拿起书爱不释手,她决定用最后的时间重操专业,这一年,出院的第二天,她赶赴黑龙江和大学老师一起从事鸟类环志,还把家从长春搬到珲春的大山沟里。

  后来,她巧遇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主任侯韵秋。见她如此爱鸟,侯韵秋就动员她回吉林省做鸟类环志,而朱坤杰珲春大山深处的家正好是鸟类迁徙的路线。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动员下,2002年春天,珲春鸟类环志站成立了。

  “得跟当地请示啊,可很多人对鸟类环志很陌生,我给一位领导打电话,人家说了5个不准抓鸟,否则林业公安来抓我!”万事开头难,那一年朱坤杰确实上火:“后来实在没办法,我想开了,我有标志环啊,这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发的,国际通行!”

  鸟儿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老人一个人忙活不过来,远在长春的儿媳妇付宇霞辞职来到大山里,婆媳环志站有了模样。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主任侯韵秋说,全国30个左右的环志站,这是惟一一个“个体户”环志站,地点就是家。

  环志站建成之初,除了标志环,惟一的资产就是两把环志钳子,每年的环志经费2.5万元要年末付款。朱坤杰每年都要去哈尔滨买网,鸟多的时候还需要雇人,几年下来,朱坤杰还是省下点钱,为制作电子版的鸟类环志报告买了电脑,花了9000多元买回了数码相机。

  “以前出的东北鸟类图鉴,图片都是画的,有了相机,我儿媳妇学摄影,能把环志的鸟都留个影,有了影像资料,以后研究就有了直观的感受了!”

  朱坤杰自从和鸟打了交道,拿着病危通知的她再也没住过院,“要是没这鸟,我早没了!”她说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更加带领全家人爱鸟。

  关于环志站的发展,朱坤杰也有打算。“付宇霞认鸟快,从网上摘鸟麻利,是我们环志站最佳的接班人!”

  据《新文化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