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面临着史上最沉重存货。
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共计19087.72亿元,较年初增加4780.83亿元,增幅高达33.42%。而这一数据,也刷新了历史纪录。
众所周知,存货和应收账款是财务报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如果存货出现猛增或者应收账款猛增,往往预示着上市公司基本面正处在大幅下滑的过程中。
如果不是全球金融危机,多出的存货也不会如此引起市场的紧张。库存的原材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存货很难界定到底值多少资产,它是上市公司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环。”渤海证券分析师靳海明表示。
近八成公司存货增加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三季报中,两市78%的上市公司库存超过去年同期,其中,341家公司存货较年初增加50%,133家公司存货翻了一番。
23个行业中,只有家电业库存下降11.5%,其余各行业库存均有所上升。这其中,增加额最大的4个行业依次为房地产、钢铁、化工和建筑建材,分别增加了1125.13亿元、821.99亿元、663.48亿元和515.54亿元;而增幅最大的4个行业则为公用事业、钢铁、建筑建材和商业贸易,增幅分别为85.58%、50.08%、47.81%和41.07%。
这些库存占据了部分行业大量的流动资金。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两市房地产行业现金余额为622.3亿 ,较年初738.9亿减少15.8%。而钢铁行业中仅宝钢股份一家,现金流较去年同期就减少130.5 亿元,存货资金占用增加额较去年同期上升约74.2亿元。
哪里来的存货
“库存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著名财务专家清议说。
这个中间环节链接的是影响企业甚至行业利润的最主要因素:供应和需求。一个企业的产业链中,多个环节会产生存货:采购原材料,产生原材料库存;生产产品,产品库存;出售产品,库存转为现金。
显然,上述任何一个环节流通的不畅,都可能出现库存。而在当下的上市公司,前期大量采购的原材料,和逐步蔓延的需求低迷积压着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了大量的存货。从2007年始,至2008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高管们为原材料价格暴涨而伤透脑筋,由于经济强劲增长,需求上升太快,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们都在开足马力生产,但下半年经营形势大变,导致上市公司存货价值激增。
在清议看来,“市场需求减少”是出现库存的主要原因,“这是很正常的周期现象。因需求导致的存货问题只是需要一个流通消化过程就可以解决。”他乐观地估计,四季度时,这些存货可以通过减产等措施被消化掉。
但事实上,真正影响企业盈利的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跌导致的库存贬值,这种损失出现在了几乎所有原材料依赖进口的行业。何况,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因一种短缺的“假象”而大幅上涨,到转而因为金融危机而高台跳水的过程太过迅猛,许多中国企业根本来不及做好准备,这直接增多了他们的高价原材料。“低买高卖”是最古老的商业法则,国内的企业却总是慢一个节拍。“石化双雄”在高价囤油低价减购,囤积在港口的高价铁矿石和煤炭每天都在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