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记者节,快报与民生有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聚焦第九届记者节·互动
记者节,快报与民生有约
  “我们与读者一路同行”,“民生为本,民利至上”,昨天上午,第九届记者节广场活动在山西路广场隆重举行,在省内各家媒体精彩纷呈的展示中,快报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数面遮阳遮雨棚将可能的阴雨隔绝在读者之外,一字排开的记者和服务部门,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最细心的服务。交流是顺畅的,感情是真挚的,心是火热的。

  昨天快报特地制作的九面展板,展现快报创刊九年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动的是,很多读者记得与我们同样清楚。

  礼轻情意重

  都市网现场派发礼品

  昨天上午8点钟,在现代快报的展台,如同是蒙古包的遮雨棚别具一格,看起来格外温馨。略显凛冽的寒风中,市民已经开始聚集,并将目光投到快报的展台。

  “我是你们的老读者了,你们的很多记者我都认识。”“我家订快报好多年了,内容很实在,这里可以订明年的报纸吧?”现场的读者纷纷向记者和工作人员提问,更有热心的读者变成了“粉丝”,拿着签名本,挨个找记者签名留念。

  昨天快报江苏都市网特意设起了回报读者平台,只要填写表格就可以得到卫岗提供的礼品酸奶,这可乐坏了读者们,大家排起了长队争抢礼品。

  60岁的吕老先生从城南赶来,他可是快报多年忠实读者。“我看快报有8年了。明年我家订的还是快报。”不但对快报各个栏目了如指掌,最近吕老先生还成了江苏都市网的网友。据他说,儿子刚给他配了台电脑,他在上老年大学,正在学习网络,还准备自己开博客了。“网络上有电子快报,老伴看报纸,我就看网络电子版,就不会抢报纸了。”

  现场活动刚一开始,现场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热潮,与热烈的呼应相伴随的,是我们心中浓浓的感动。

  记者给读者端凳子

  “啥事您坐下说”

  “郑春平记者在吗?”昨天上午8点钟,活动还没开始,一位老先生来到快报展台前。记者赶紧端给他一张凳子,虽然是一个小动作,却是对于读者的尊重。

  上午10点钟左右,快报记者桌子前面的人越来越多,有反映问题的,也有的只是嘘寒问暖,表达期望。由于人多,很多人都需要排队等待,但大家很是耐心,记者也开足马力,忙得头都抬不起来。

  快报曾经报道过凤凰街82号饭店后场违建的事,昨天,当事人张先生也赶来活动现场,找到记者说,那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临走时,张先生同记者热情握手,称:“问题解决,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昨天还有很多来自外地的读者,在记者接待读者过程中,一位中年男子一直焦急地等待,最后实在插不进来,就把材料直接丢给了记者,记者浏览后发现,这是来自盐城射阳的读者,反映当地一个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浦口读者绣“十字绣”

  祝贺记者节

  一根针、一卷红线,红色喜庆的祝福语跃然布上。昨天记者节,读者袁女士特地从浦口赶来参加活动,现场扎着马尾辫的袁女士正赶绣一幅十字绣作品。“我绣的是‘祝第九届记者节圆满成功’。”她悄悄向记者透露。

  这位女士叫袁兰,一大早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从浦口赶来现场。袁兰说前几年她一直在南京打工,闲来无事时就喜欢看快报。“有些法律维权的文章都替我们打工的人说话,看了心里就觉得暖暖的。”袁兰说现在她赚了钱,回老家自己创业。“看到报纸有记者节活动,我就来了。”袁兰说她平时就喜欢绣十字绣,特意带了工具来,把这幅“祝第九届记者节圆满成功”的十字绣作为礼物送给所有快报记者。

  两年前的旧报纸

  给记者带来暖意

  昨天气温骤降,活动现场却暖流涌动。就在手脚冻得已经发麻时,一些老读者带来的旧报纸,却让记者的心中顿时生出浓浓的暖意。

  其中一篇是2006年11月18日快报有关“江苏小康跨越联合国千年目标”的报道,读者谢舜方老先生将它从随身的文件袋里取出来时,甚至记者本人都已经记不清具体内容了,而谢老却连里面的数字都转述得清清楚楚。报纸上,还有谢老用红笔留下的勾勾画画……谢老是南京师范大学退休的副教授,目前正在做一项吴江开弦弓村的小康课题,他说,“今天我是特地赶来的,想与记者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除了物质上的指标,还要格外关注精神层面的‘小康’……”谢老说,平时他很爱看快报,每当看到一些特别感兴趣的报道,就会剪下来留作资料。

  像这样的老读者,昨天还有好多位。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出几张甚至一沓收藏的快报,每个人都会说相同的一句话,“快报上登的……”看着他们真诚的脸,记者心中充满感动,每天忙碌在采访的路上,曾经的新闻事件很快就会被刷新,而我们的读者,却帮助我们将过去的岁月沉淀了下来……我们和读者,相生相依。

  读者求助

  快报现场帮办

  74岁的吉奶奶住在湖北路,昨天当她赶到记者席位前时,一脸的焦急,可是张口却只能发出低沉沙哑的声音,“我是个喉癌患者,我要反映问题。”吉奶奶说。

  原来,10月21日,吉奶奶过马路往江苏议事园,结果在议事园前面一处电缆箱前给碰伤了。当时放置电缆箱的杆子下端离地面一米多处横出了一根铁棍,铁棍长有五十厘米,支在慢车道上方,将吉奶奶的整个左脸颊碰得鲜血直流。

  “我找了很多天了,至今也没有一个部门出来承担责任,难道这么明显的事实,就处理不了?”吉奶奶希望记者帮着呼吁一下,同时提醒其他人不要再碰到这个“拦路虎”。

  有什么能够尽快解决的,记者也是尽力“帮办”。昨天,读者陈奶奶向记者反映,自己六岁的孙子太调皮,“智商103,也不是多动症,就是管不住自己,幼儿园老师现在叫我天天去幼儿园陪着。”

  陈奶奶说,她看到快报记者黄艳写过的一篇报道,是关于中山小学把顽童变成好孩子的,陈奶奶找了好几处,都没找到这家学校,“我急着去这家学校咨询取经呢!”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黄艳,得知中山小学在苜蓿园东街,陈奶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另一位读者张女士反映,自己在一家连锁店打工,合同六年期满,单位不跟她续签了,询问加班工资和经济补偿的事。记者昨天就此咨询了律师,得知按照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张女士这种合同到期的可以拿到“每一年一个月”的补偿,此前的五年则没有补偿。至于加班工资,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就想来跟快报记者

  说说心里话

  “就想来跟快报记者说说心里话,就想来跟快报提些建议!”昨天早上六点刚过,许先生就从铁心桥出发,赶往山西路广场参加记者节的活动。他说,自己是快报的老读者了,每天都要仔细地看完所有的版面,快报的“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一直感动着他。“我还有个建议,快报能否专门开设一个老年版面?专门给我们老年人提供如何科学保健、如何防病治病、如何买到放心的老年产品的内容?”

  何先生家住在板桥附近,最近他一直为着房屋拆迁款的落实问题而烦恼。他说,听说在山西路广场有记者节活动,昨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了。他希望能通过快报,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反馈给相关部门,尽快落实解决。

  每份快报都珍藏

  家里堆积如山

  与大多数读者不一样,他不是来投诉也不是来寻求帮助的,70岁的陈大爷坐下后,就掏出了一份昨天的快报:“我非常喜欢快报,从快报的第一份起,我每份都作了保留。”说起家里珍藏的这些报纸,他笑了,说报纸现在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陈大爷不是很简单地收集,他每期每个月都自己把它装订成册,“你看,这是我订好的。”记者发现,陈大爷带来的那份报纸一边是用订书机订好的,而且封页上还盖了一个圆形的章:紫红色的圈中有个“7”。“这是月份,每月的印章颜色图案都不一样,便于寻找。”

  陈大爷告诉记者,他特别关注“民生”,比如医改、教育、以及一些相应的制度改革等,快报总能第一时间披露,他希望今后快报能更准确更详细地解读这些市民关心的话题。最后,陈大爷掏出一本万年历,翻到11月8日这一页,他拿出笔在该日子前面作了注解:记者节。“这个节日很重要,但是万年历上没有,我要加上去。”

  10岁小记者

  现场采访“老记者”

  昨天记者节活动中,除了各大媒体记者们齐亮相,还有一群“小记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原来他们是群业余小记者,昨天得到最新采访任务,要采访“老记者”们。

  “您好,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吗?”两名漂亮小姑娘已经站在快报记者前面。那架势还真有模有样。一瞧胸前挂的小记者证,古平岗小学的唐玥和谢婉秋,一个11岁,一个10岁。“你觉得做记者需要什么素质呢?”看来她俩有备而来。“能写、能跑、不怕吃苦、要有新闻敏感性,要有正义感……”对于小记者的提问,快报各记者也是不遗余力。小记者们拿着采访本,一笔一画记得认真。

  几个问题一抛出,老记者们都在绞尽脑汁仔细回答。最后快报老记者“职业病”都犯了。“如何,以后想当记者吗?”“当然想,我很喜欢记者这个行业。”看来,两个小姑娘对自己的将来已经有了规划。

  快报记者 郑春平 钟晓敏 孙玉春 赵丹丹 毛丽萍 张星

  昨天读者与快报在山西路广场真情互动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