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记者是弱者眼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 “揭封”让他成了媒体英雄
· 不要让理想死在“记者前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聚焦第九个记者节·真相
记者是弱者眼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孙春龙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社会调查部主任,这个平时性格内敛的西北汉子,最近成了百姓和同行眼中的英雄。因为在他的不顾个人安危和坚持调查下,牵扯到45条人命的山西省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垮塌事故,在瞒报了近两个月之后,真相终于被揭开。国家安监总局公开向孙春龙表示感谢,并向其供职的《瞭望东方周刊》颁发奖金。

  事故真相得以揭开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近10年的一线调查记者怀着一个怎样心态和理想?昨天,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出差的孙春龙。

  提着一个塑料袋步行进入县城

  虽然事情才过去2个多月,但孙春龙回忆起来并不轻松,“45条人命啊,实在太沉重太沉重了!”

  2008年8月1日,山西省娄烦县寺沟村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寺沟村背靠太钢集团矿业分公司尖山铁矿矿渣堆放地,也被称为“矿渣山”,发生垮塌的就是矿渣下面的山体。当地政府救援后,认定这是一起自然灾害事故,清理出遇难者遗体9具,主要是靠捡卖矿渣为生的当地村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这个数字再没有被更新过,这引起了孙春龙的注意。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数字有问题,9个,太接近10这个槛了,10个以上就属于重大安全事故。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网友说这起事故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9个。”孙春龙说,“我一直关注这个事件,但发现死亡人数最后停留在11人,8月14日后关于此次事故再没有新的报道。我越来越怀疑当地是想把此事隐瞒下去。”

  孙春龙决定前往娄烦调查。去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是外地人,他把箱子放在了太原的宾馆,只提了一个塑料袋,装了采访本和照相机。刚上当地长途班车,就有警察上来检查,“问我是哪里人?我反应比较快,说是陕西的,我的老家在陕西,我用陕西方言跟他说,我就想混淆,他听成是山西的,没有再问就走掉了。”

  快到娄烦县城时,孙春龙提前下了车,提着塑料袋步行进城,“县城入口处,有警察检查车辆,发现班车上有外地人,会查验身份证,会问是不是记者。”进城后,孙春龙没敢住宾馆,“有外地陌生人登记,警察都会来查。我就住在一个正在装修的房子里,和一个装修工人一起住了两天。”

  乔装装修工人采访遇难者亲属

  到娄烦后,孙春龙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当地政府一发现你是记者的话马上就会采取行动,镇上领导把你送到公安局,公安局又把你送到宣传部,宣传部又开车把你送到太原。”

  一次在大街上,孙春龙刚跟遇难者亲属见上面,就有电话打给遇难者亲属,被问身边的人是谁。“我提前都跟他们交待好了,就说是个装修工人。”

  接近采访对象后,困难又随之而来。“遇难者亲属不相信我,我说是记者,他说没用的,你们记者来了多少了,最后一个都没报道出来。”

  孙春龙挨个做死者亲属的工作。这个过程十分艰难,因为随时可能被发现和阻挠。“一次正在宾馆采访,有一个人说赶快,镇上领导来了。遇难者亲属反应比较快,就把我的采访本、照相机分开,一人拿一个都装在怀里面,然后让我赶快躺到床上,大家装着没事一块儿聊天,那个人进门后没发现什么就走了。”

  在孙春龙调查出了20多人的死亡名单后,更多的死者家属开始相信这个敬业的记者,把他看做了自己人,甚至还会主动保护他。最终他们把之前登记过的一份死亡名单,交给了孙春龙。经过逐一核实,总共41人。

  死亡人数的巨大反差,让孙春龙震撼不已,在对死亡名单经过反复调查核对之后,孙春龙决定把这个被隐瞒的真相公布于众。

  新闻被删,博客也被删

  2008年9月1日,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之后,《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孙春龙的《娄烦:被拖延的真相》一文,文章揭露了当地政府隐瞒事实的真相,并公布了41名遇难者名单。

  “我以为报道出来后马上可能就炸锅了,会有人去查这个事情,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孙春龙说。9月1日,网易、腾讯网、凤凰网等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可随后这些网页都被删除了。

  孙春龙颇感无奈,“地方政府肯定公关了,以前我们的稿子同样会被一些网站删除”。

  几天后,一起更大的悲剧事件发生了,9月8日,山西襄汾发生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这一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276人。孙春龙立即赶到现场采访。“当尸体一个个从我身边抬过的时候,我想起了娄烦的事故,如果我那个稿子能引起重视,也许这一事故不会发生,也许不会死掉这么多生命。”

  9月14日,中秋节,在和家人团圆的时候,孙春龙突然想到了采访对象武三奎,“他的老婆和两个儿子还埋在矿渣山之下,我们在和家人团圆,他只有孤身一人在家里。刚好那天,看到王君调任山西省代省长,我觉得不能再沉默了,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那些弱小的遇难者家属。做记者的手段已经穷尽,那我作为公民,用博客这种形式,再作一次努力。”9月14日,孙春龙在博客上公开发表了《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一封信》,公开呼吁能够重启调查。

  孙春龙没有想到,自己博客里的举报信竟然也被删除了。不过,这封举报信并没有因部分网站的恶意删除而淹没,继续在网上传播,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呈报给了中央领导。9月17日,温家宝总理和国务委员马凯在“有博客刊登举报信反映8月1日山西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瞒报死亡人数”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进行核查。9月18日,国务院派出事故调查指导组,赴山西指导调查,孙春龙被邀请同往。

  国庆长假一直“躲”在外面

  国务院派出调查组来到娄烦后,孙春龙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娄烦县的一个领导说是我们杂志瞒报,他们没有瞒报,上报了45个人,我们杂志才报了41个人,这种指责当然是非常荒谬的。”孙春龙感到有一帮人在找茬,在用他们所有的手段所有的力量进行对抗。

  在感觉到人身安全将受到威胁后,孙春龙离开娄烦,住进太原市特别高的一个酒店,“如果国务院调查指导组坚持不住的话,我可能就面临着指责。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出来了,感到无奈和孤独。”

  国庆长假,孙春龙一直“躲”在一个外省朋友处。“钓鱼钓了好几天,银行卡密码什么的全告诉老婆了。还有就是跟几个知己朋友都交待了,没明说,就说以后帮忙照顾老婆孩子之类的,他们都知道我的处境。”

  10月6日,国务院调查组初步认定,娄烦尖山铁矿“8·1”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不排除存在瞒报的可能。同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公开表示,孙春龙对于这起事故的查处起到了关键作用。10月25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尖山铁矿6名企业管理人员,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公安机关刑拘。直到此时,孙春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记者是他们最后一根稻草”

  孙春龙,1976年生于陕西铜川一个农村教师家庭。大学毕业后,进入山西省印钞厂工作,两年后,他应聘到《西安晚报》担任一名记者,四年后,他看到刚创刊的《瞭望东方周刊》招聘,就参加应聘,进入瞭望东方周刊至今。

  “在采访中,最能打动我的就是当事人无助的眼神,让人觉得必须要帮助他。”孙春龙说,“很多时候,记者就是他们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如果记者不帮助那些当事人,他们很有可能对这个世界完全失去信心。”

  近10年的记者经历中,孙春龙也有迷茫的时候,经常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坚持理想之间的抉择。“我从业这么多年,也是一个斗争和选择的过程,我也需要养家糊口,我也需要更多的钱,我也需要过上很好的日子,在这个坚持职业理想和面对诱惑之中,抉择经常在发生,在内心会有碰撞,但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候我能够挺得住。”

  孙春龙最痛恨那些整天敲诈勒索别人的记者。“如果我去做,可能早已经是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了,但我不会抹杀自己的人格去做这种事,虽然很清贫,但我感觉自己精神上很富有。”

  良知是记者的灵魂

  星期柒新闻周刊:生活中,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别人对你最多的评价是什么?

  孙春龙:生活中,我其实不爱说话,如果按记者要刨根问底的这个标准,是不大适合做记者的,但我喜欢倾听,虽然讷于言,但因为比较诚实,能取得很多人的信任。比较善良,喜欢做一些公益活动,喜欢帮助别人,比如组织过网友购瓜团,在西瓜难卖的前年,组织一批网友买西瓜然后送给环卫工人以及养老院等;还组织了援助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回家。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你的博客上的自我介绍中,只有一句话,“努力做好一名称职的记者”,何为称职?

  孙春龙:首先是坚守良知,追求真相,这也是一个记者的底线。其次是业务上的,采访突破能力要比较强。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你看来,良知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孙春龙:这是记者职业的一个灵魂,而且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一个东西,如果一个记者没有良知,就不配做记者,也不适合去做一个记者,有良知的话,他才会坚持才会坚守,才会努力去接近于真相,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动力。

  星期柒新闻周刊:很多人说你是揭黑记者,你认可吗?

  孙春龙:我不是一个揭黑记者,我所做的一些个案性调查报道,更多的也是希望能有建设性的东西,能由一而面,解决更多的存在共性问题的事情。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

  孙春龙:可能从业之初,我想的是要去批评要曝光,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曝光了一起,可能还有一百起在等着你,所以我觉得建设性很重要。一篇调查报道,你有没有点到问题的实质,就算批评,你能不能让牵涉的利益群体心服口服?我不想和任何个人过不去。你要能站到你的对立面去看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想,假如你是一个官员,甚至一个小姐,你会怎么做。比如这次娄烦的报道,那个县长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我后来和他有过交流,而且互相都很尊重。

  星期柒新闻周刊:娄烦矿报道是你从业经历的巅峰吗?

  孙春龙:从受到的关注和反响来看,可以说是空前的,但我希望我还要继续为新闻事业做贡献。当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回首,如果发现做成了那么几件事,也就行了,什么也没做的那种精神空虚和失落,我是受不了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从你的作品中看得出你是一个很有激情的记者,可记者每天几乎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事,你如何保持着激情呢?

  孙春龙: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是有所图的,我所收获的,就是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社会公众的认可,是我不停地工作且时刻充满激情的动力。

  ■“在采访中,最能打动我的就是当事人无助的眼神。”

  ■“坚守良知,追求真相,是一个记者的底线。”

  ■“我虽然很清贫,但我感觉自己精神上很富有。”

  快报记者 刘向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