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杭州市文联正在为“回家”的茅奖新贵麦家办大礼——一套杭州市中心大约13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给他,按照杭州引进人才政策,他可以得到80万的住房补贴,这些钱已经够支付该套房子的费用;在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给他提供别墅一套创办工作室,但没有产权;再奖给他一笔钱,是茅盾文学奖奖金的6至10倍。
与山西那个耗资千万请明星助阵招商的贫困县相比,杭州市是聪明的。其所费“不多”而名堂响亮。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作为陕西作协主席的贾平凹要不要奖励,还有其他两位茅奖得主所在地是不是也应该表示一下?照此循环发展下去,这很可能又会如中国体育一样陷入一种金牌情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奖励竞赛。如果,这激发了各地政府的文化政绩观,那么势必又要在已经半壁市场化的文坛,让举国体制复活。
接下来,我也丝毫不会怀疑,有些地方政府会拼了命地支持自己的作家去得诺奖。
虽说,杭州开国内之先河,必将使文坛人才趋之若鹜,然而,文学的规律却未必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政府的奖励能否给一地带来文化的繁荣,还真是不好说。现在,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杭州官员正在勇于救房市,所以,地方政府在花纳税人的钱用来涂脂抹粉之际,还是想一想这样需不需要向当地的民众交代一下? 于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