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在英国人的嘲笑中生产出“合格中国碱”
· 找到失踪的梵天之眼却是危机来临之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在英国人的嘲笑中生产出“合格中国碱”
  [内容简介]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

  [上期回顾]

  范旭东是范仲淹的后裔,自幼丧父。1900年,17岁的他随哥哥东渡日本求学,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辛亥革命后,范旭东回国。后来,范旭东主张取消盐专卖,改良盐质,奖励工业用盐,免税等意见,引起了张謇等人的注意。学化学出身的他,决定远离政治,开办盐厂。

  北洋政府财政部长陈锦涛用心良苦

  范旭东回忆:“当我初到塘沽勘选久大厂址时,看到一望无涯的长芦盐滩,洁白的盐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又见到石灰石岩遍地皆是,感到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实为创设碱厂的适当地点。”塘沽有原盐,离唐山的石灰石、燃料煤的产地也都很近。等到久大规模初具,精盐产销都有了起色,看着海河对岸池子里的一片莹白,日夜不息,从渐变到突变,一层层结晶,面对货弃于地的天产之物,范旭东发愁乃至着急。

  大约1917年,北洋政府财政部长陈锦涛奔走于各国银行,到处借款,英国汇丰银行要求授予英商“以盐制碱”的特权,以此作为借款条件,陈锦涛谎称中国已有人创办,不能再将这个特权许给外人。英国人追问是何人所办,陈锦涛说记忆不及,查清再告。第二天,他对教育总长范源濂说,你弟弟办久大精盐厂,何不以盐制碱,久大申请,我当即批准,只是申请日期需倒填年月,可以杜绝外人要求。

  就在这年秋天,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化学硕士陈调甫和电学专家王小徐都有志制碱,加上在苏州办厂的商人吴次伯,他们在南通游说张謇未成,北上塘沽游说范旭东办碱厂,一拍即合。范旭东多年后回顾:“后来南北同志,都愿意把久大当做中心来办永利,中国碱业这粒种子,这时就在塘沽种下了。”当年冬天,他们几人在天津日租界太和里范旭东家中试验制碱成功,坚定了办碱厂的决心。一天,他和陈调甫在久大厂外散步,看到一堆堆的盐坨,席盖泥封,形如小山,数之不尽,他感叹:“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的丰富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葬在这个地方。”这一年范旭东35岁。

  1919年永利破土动工,李烛尘负责经营管理,陈调甫是制造部长,在侯德榜没来之前负责建筑、安装、技术,厂内习惯叫他厂长。以后侯德榜、李烛尘轮流当永利厂长,每人一年。

  最初只能生产“红碱”招骂声

  在当时的中国,制碱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高难度工业,在永利之前,四川、山西、山东、上海嘉定都有人尝试过制碱,先后失败。等到永利的11层高楼建成,高耸入云的烟囱竖起,却始终没能冒烟。有人冷言冷语说,永利最好改成冷饮店,在高楼上招待客人吃冰淇淋,一定凉爽。1924年8月13日,筹备6年多,耗资160万元,永利终于试工生产,然而生产出来的碱红、黑间杂,俗称“红碱”,不是洁白的碱。许多股东乃至发起人觉得投资打了水漂,抱怨、不满、唾骂声一片,矛头直指范旭东、侯德榜等人。永利最初的这些年一直不利。

  英国最大的碱厂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在1900年就在中国设有分公司,占有大部分洋碱市场,正好伦敦总行首脑尼可逊来华,多次约范旭东商谈。1925年春天,他带了侯德榜和精干的营业部长余啸秋前往大连,卜内门公司表示愿意以资金、技术与永利合作,被范旭东谢绝了。此前,1922年夏天,范旭东在庐山遇到卜内门公司中国分公司的经理李德立(E.S.Little),这位传教士出身、汉语流利的中国通嘲笑他,中国人办碱厂早了30年。他回敬:“恨不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奋起直追,还不算晚。”此后,卜内门公司再次派人暗示,愿意用高出永利投入建厂一倍的资金收购,范旭东的答复是:“我搞不成碱,宁可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英国人在背后嘲笑他:“永利想出纯碱,除非太阳从西方出。”

  其实,范旭东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在永利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度曾有过把没有建成的工厂卖给外商的念头,不料对方落井下石,给出破铜烂铁的价钱,他气愤至极,决心背水一战,死里求生。

  1921年来到塘沽碱厂工作的美国人G.T.李,因为善于改良制碱需要的石灰窑,外号“石灰窑”。他总是一身蓝色工作服,和工人一起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常常浑身灰土。他说自己是实际工作者,不是绅士。试工时期最大的事故发生在1925年3月,烤碱用的主要设备4口干燥锅烧坏了,这样一来,就连劣质的红碱也生产不了。范旭东采纳G.T.李的建议,设计了一座旋转型的干燥锅,全部电焊,不用铆钉,但是要到美国去定制,为此永利要停工半年以上。此时永利已耗费300万,再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侯德榜带了G.T.李和其他技术人员,登上赴美的轮船。

  范旭东是久大、永利的总经理,名义上是两个公司,其实大家都默认为一个团体,久大拨出盐滩给永利建厂,给永利调资金,调大批人员为永利服务。永利向银行借款都是久大担保的,永利通过久大向金城银行的透支金额竟超过了久大、永利两个公司注册资本的半数,这在金融市场上非常罕见。时间长了,股东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不肯继续投资,他采取非常手段向久大挪借,到永利出产品时,历年积欠已是一笔巨款,后来干脆将借款改为久大向永利的投资。

  “红三角”牌纯碱美国费城获奖

  1926年6月29日,对永利是个关键的日子,这一天永利重新开工,而且产出了雪白的碱。以侯德榜为核心的技术团队经过千百次试验和失败,前后8年,永利至少三次濒临绝境,几乎把久大拖垮,终于制碱成功。比利时化学家苏尔维首创的苏尔维制碱法,长期被卜内门等公司垄断,这是第一次在亚洲摘下神秘的面纱。范旭东激动地对永利同仁说:“诸位,今天我们总算制出合格的中国碱……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我们永利是第31家,而在远东、亚洲我们则是第一家。”在学化学的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心目中,纯碱乃是工业之母,为了有别于土制的“口碱”和进口的“洋碱”,他提议取名“纯碱”,同仁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后不到两个月,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为庆祝建国150周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获得最高荣誉金质奖,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消息传到塘沽,永利沸腾了,十多年的苦撑、苦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庆祝宴会上,范旭东的眼眶含着热泪,从不喝酒的他举起陌生的酒杯,向周作民敬酒:“金融方面有周先生,技术方面有侯先生,永利事业可谓稳如泰山。”难得穿上白领礼服的侯德榜向同样难得穿白领的G.T.李敬酒:“你帮助了永利,也帮助了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向你致敬,不忘你真挚的友谊!我送你一个中国名字叫李佐华。”从此,G.T.李有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文名字,现场淹没在一片掌声中。

  1920年9月,“红三角”商标在商标局注册,证号是16510,商标图案是黑圈套红三角,中间有一个坩埚,外圈有中英文永利公司名称。“红三角”象征纯碱生产过程,由气体、液体和固体同时反应。

  “红三角”纯碱最初日产只有30多吨,南北各埠争相购用,而且输出日本,供不应求。建厂10年之际永利股东第一次分到了红利,1927年,久大的年度业务报告中对此深感欣慰。在纪念永利建厂10周年时,范旭东兴奋得亲自爬到永利最高的楼顶,一边亲手点燃一串鞭炮,一边喊着“真痛快真痛快!”“中国化工的第一只翅膀伸出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不大,但加强了中国人在技术上的自信心……”久大、永利的成功,使塘沽这个历经兵火的破落渔村,变成了华北繁华的工业重镇,中国化学工业的“耶路撒冷”。永利成功了,壮年的同事头顶上,都洒了一层薄薄的拂不去的碱霜,“这就是酬报我们的战利品。”他动情地对同事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