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虽尘埃落定,却饱受坊间冷嘲热讽。新浪网的一个调查,“你读过哪几部本届获奖作品”,41.33%的人选择了“一部也没读过”。中国文学界一个如此重要的奖项,当选的竟然大多是我们没看过,甚至闻所未闻的作品,实在有点荒诞。
贾平凹的当选可能是最没有争议的,他最好的作品绝不是《秦腔》。贾平凹自己也说:“《秦腔》是我这么多年写的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部。”言外之意,这不是他最满意的。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的《废都》不可能在中国获奖,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的《浮躁》也很难,不管它们的文学成就是否超越《秦腔》。原因不言而喻。这就像冯小刚不管此前的电影多么受欢迎,多么有票房,他都不可能获奖,直到拍出《集结号》。
获茅盾文学奖的大多不是真正的文学,这大概是中国特色。
贾平凹如果要捍卫自己作品的尊严,真应该拒绝这个奖。因拒绝领奖令世人惊叹的前有古人。1964年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但是据李敖说:“诺贝尔文学奖考虑萨特时,研究来研究去,有一段时间使萨特很难堪,感情上受到了伤害,最终他是为了报复,才拒绝接受的。”不管是很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很自我的理由,能够拒绝诺贝尔,实在堪称壮举!
当然,不光是贾平凹,中国任何一个作家大概都无法拒绝茅盾文学奖,对已经处于体制内的作家们来说,茅盾文学奖不光是荣耀,还是“政绩”。对他们来说,这个“政绩”可能比一千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有价值。其实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体制内了,在体制创造的几近垄断的平台上,写着体制内愿意看的东西。所以这个奖其实与我们无关。
最后提议体制外的机构,比如文学网站,设立个文学奖,可以叫做“不矛盾文学奖”。王敏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