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鸿雁、苏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宋坚细数河西之困:商铺相当于新街口1.5倍,但多数空置;公共设施体量过大、道路过宽,却没有人情味;一批商家看好河西,却迟迟不敢出手……
税率新政令楼市交易量小涨,却还是不足往年1/3;开发商大幅降价刺激买家出手,老业主却闹开了;买卖双方都静候细则,但大部分人士的判断是:一年半载,楼市难见好转。
有识之士开始思考降价、补贴之外的深度救市。
大兴土木修桥筑路?盘活商业配套吸引人气?扩大内需刺激购买?在中国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鸿雁看来,集就业、生产、居住、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区域核”才能带动一个新区的发展,吸引人气。以河西为例,盘活商业则是当下之急。
尴尬现状
商业面积不小却没人气
曾有购房者抱怨,配套人气都不足的新城区,没理由房价畸高,目前也不宜居住。但实际上,河西的商业规划面积早已超过新街口。按照南京市商贸局公布的数据,从营业面积看,河西至少有100万平方米商铺连续上市,相当于新街口的1.5倍。而近年来颇显尴尬的是,包括欧洲城、紫鑫中华广场、中泰国际广场、联强大厦在内的大批底商及沿街商铺、社区商铺、地铁商铺多数处于空置状态。
“目前已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是河西奥体的商业配套门槛有些高。”苏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宋坚分析,河西的教育、医疗、景观等配套相对丰富,家乐福、欧尚等大型超市也已决定入住,街区商业和社区商业的数量很多,但菜场、早餐车、家政、玩具、服饰等小型生活配套却因成本高、盈利难而很难在奥体落脚。而这些才是聚集人气的生活商业氛围。
适合鸟瞰,不适合人看
针对河西现状,张鸿雁坦言,“公共设施体量过大、道路过宽等设计虽然超前,但却不适合生活氛围的营造,让人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商业自然难见起色。”
张鸿雁指出,宽敞的道路和商业体量,鸟瞰非常壮观,但人们生活其中却颇有不便,不利于人们的互动交往。正如纽约曼哈顿以人流密集、商业繁华著称,交流、互动才是较好人居方式。在学术研究上,步行街的宽度最好不宜超过40米,否则实际道路过宽就缺乏“粘滞空间”,不吸引居民生存。现代规划切忌“只见物,不见人”。
而由于大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河西板块仍与老城区存在着一定分离。道路建设追求宽阔、商业配套体量庞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会给居民造成一种心理障碍,这些会从心理上、文化上以及行为上造成人们对河西的阻隔。
(下转B2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