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分析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新选民助推奥巴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新选民助推奥巴马
  11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在芝加哥宣布大选获胜    新华社记者 张岩 摄

  美国历任非洲裔

  参议员和州长

  非洲裔参议员(5人):

  ——海勒姆·雷维尔斯,共和党人,1870年选自南北战争后非洲裔人口占多数的密西西比州,任期至1871年。

  ——布兰奇·布鲁斯,共和党人,代表密西西比州,任期1875年至1881年。

  ——爱德华·布鲁克,共和党人,代表马萨诸塞州,任期1967年至1979年。

  ——卡罗尔·莫斯利·布朗,民主党人,代表伊利诺伊州,任期1993年至1999年。

  ——贝拉克·奥巴马,2005年选自伊利诺伊州。

  非洲裔州长(4人):

  ——品克莱·品奇巴克,共和党人,1872年12月因前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遭弹劾而以副州长身份接任,任职仅35天。

  ——道格拉斯·怀尔德,民主党人,1990年当选弗吉尼亚州州长。是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非洲裔州长。

  ——德瓦尔·帕特里克,民主党人,2006年当选马萨诸塞州州长。

  ——戴维·帕特森,民主党人,今年3月纽约州州长埃利奥特·斯皮策因卷入性丑闻事件而辞职,帕特森以副州长身份接任。

  新华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5日宣布选举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首名非洲裔当选总统。

  投票站出口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压倒种族,上升为决定选票去向的最重要因素;女性、非洲裔和拉美裔等选民群体是奥巴马的主要“票仓”;初次投票选民成为推举奥巴马登上总统宝座的生力军。

  经济超越种族

  美联社一项出口民调覆盖全美将近1万名4日投票的选民。结果显示,6成选民把经济作为投票选择时最看重议题;能源、伊拉克战争、反恐和医疗保健等均未成为超过1成选民的选择决定因素。

  9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情况糟糕。同样比例的受访者说,担心美国经济出现方向性错误。上述两个选民群体中,6成投票给奥巴马。

  对经济的担忧情绪冲淡了这次选举的种族色彩。出口民调结果显示,将近1成白人选民认为,种族是决定他们选票去向的重要因素。只有极小部分白人选民把种族视作最重要因素。在这两个选民群体中,6成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

  总体而言,55%的白人选民支持麦凯恩。其中白人女性选民对两人的支持几乎平分秋色,白人男性选民对麦凯恩的支持率刚过50%。

  弱势包围强势

  麦凯恩在白人选民群体中的领先优势难敌女性、非洲裔、拉美裔等群体对奥巴马的支持。

  出口民调结果显示,6成女性选民投票给奥巴马,支持他的男性选民也达半数。如果民调结果与最终计票结果出入不大,奥巴马将成为自1976年吉米·卡特以来首位赢得半数男性选民支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当选总统之一,现年47岁的奥巴马在30岁以下选民群体中的得票率领先麦凯恩34%。这一胜幅超过当年比尔·克林顿对阵共和党对手鲍勃·多尔时的19%。

  与此同时,非洲裔美国人投票热情空前高涨。出口民调初步结果显示,这一群体选民数量今年跃升至选民总数的大约13%,其中95%投票给奥巴马。

  尽管民主、共和两党都对拉美裔选民大献殷勤,但出口民调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拉美裔选民青睐奥巴马。2004年总统选举中,53%的拉美裔选民支持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

  新选民一边倒

  法新社4日报道,34.2万名初次投票选民注册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据美联社最新统计数字,大约1成选民自称初次投票选民,这一比例与2004年总统选举时相当。其中,70%的初次投票选民支持奥巴马。这显示动员公众踊跃投票的策略令奥巴马获益。

  所有初次投票选民中,6成年龄在30岁以下,2成为非洲裔选民,2成为拉美裔选民。这3个群体均为奥巴马积极献票。

  大约半数初次投票选民为民主党籍,比2004年总统选举时上升10%。这些民主党新选民一致投票给奥巴马。

  另外,今年三分之一的初次投票选民自称独立派选民,其中三分之二明确支持奥巴马。

  总体而言,奥巴马的每7名支持者中就有一名初次投票选民。相比之下,每20名麦凯恩支持者中才有一名初次投票选民。

  卜晓明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奥巴马

  获胜是必然

  综合美国媒体的报道,奥巴马获胜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奥巴马的竞选经费远远超过麦凯恩。奥巴马仅在9月一个月内筹得竞选款1亿5千万美元,而麦凯恩两个月内仅筹得竞选款8千400万美元。奥巴马筹得的竞选款总数等于麦凯恩的3至4倍。美国的大选历来被人们称为“美元选举”。谁拥有更多的钱,谁就可以做更多的宣传和广告,从而争取到更多的选票。

  在组织工作上,奥巴马也胜过麦凯恩一筹。奥巴马动员了大批志愿者挨家挨户去做宣传和拉票,而麦凯恩在这方面差得多。

  在道德上麦凯恩阵营失分。首先,布什政府中的高官和国会中的共和党议员接连爆出各种丑闻,共和党在民众中形象极坏;其次,麦凯恩的思想几乎破产,他坚决支持伊拉克战争、反移民思想等遭到普遍反对;第三,麦凯恩和他的女副手佩林在竞选中无足够证据地对奥巴马进行人身攻击,说奥巴马与恐怖分子有联系甚至说他就是个恐怖分子。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因处于劣势而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方,为选民们所厌恶。

  共和党内部严重分裂。表现为布什政府前国务卿鲍威尔等重量级人物公开站出来支持奥巴马,在选民中产生一定影响;国会在两次投票表决布什政府提出的救市计划时,反对者中共和党议员大大超过了民主党议员。在第二次表决修改后的救市方案时,172名民主党议员投了赞成票,共和党议员中只有91人投了赞成票;在反对者中民主党只有67人,共和党却多达108人。美国舆论评论说,这表明布什已失去对共和党的控制。由于对布什政策的强烈不满,有一部分普通的共和党党员也改投奥巴马的票,甚至像斯菲尔德基金会会长弗莱克(共和党终身党员)成了奥巴马外交顾问班子的成员。

  媒体对大选结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10月间先后发表社论支持奥巴马。据不完全统计,到10月底,全国有222家报纸发表社论支持奥巴马,支持麦凯恩的只有93家。综合

  奥麦相争引发选战“革命”

  今年美国总统选战与往年相比已有深刻变革,尤其在筹款、联络选民等方面的革新可谓与时俱进。

  互联网筹款

  归根到底,美国总统选举不能没有钱,而互联网在今年总统选举筹款上的运用颠覆了以往概念。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对外政策高级研究员菲利普·戈登今年4月底评价说,在民主党党内预选阶段,面对准备多年、资金充裕的希拉里·克林顿,奥巴马阵营利用互联网开发出数十万的“草根”捐款者。这些人50美元、100美元的捐款积少成多,抹掉了希拉里的先起步优势。

  获得民主党提名后,奥巴马将这一优势带入与麦凯恩的对决,直接后果便是远胜麦凯恩的资金优势。

  截至10月15日,奥巴马总共筹集竞选资金6.415亿美元,花费5.64亿美元;而麦凯恩加上公共竞选资金才筹到3.58亿美元,花费2.62亿美元。

  麦凯恩首席竞选策略师史蒂夫·施密特说,今年选战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财政部划拨的公共竞选资金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总统候选人可选择接受公共竞选资金,但接受后不能再使用私人捐款。手握大笔现金的奥巴马没有接受公共竞选资金。

  施密特对《纽约时报》直言,共和党如果不能在筹款方面跟上时代发展,将很难抗衡民主党。

  新媒体运用

  奥巴马阵营在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联络选民上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民主党预选阶段,奥巴马依靠互联网联络得来的支持者让希拉里的强大政治机器相形见绌。到了与麦凯恩对决阶段,奥巴马则利用新媒体发动选民,蚕食共和党的传统势力范围。

  奥巴马阵营利用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在大网站投放广告、在YouTube网站发布视频、向支持者发送手机短信等。这其中,YouTube在2004年选举时根本还不存在;网上广告和手机短信的投放频率、使用力度也远超以往。

  在布什2004年竞选连任时担任布什阵营政治顾问的萨拉·泰勒说,当时的选举的确使用了互联网,但在那时,使用宽带连接的美国人只占全国人口的40%左右,而到了今天,由于新媒体的进展,一些人家中甚至根本就不装电话,完全依靠网络和手机。此外,报纸和电视也不再是许多人的主要信息来源。

  “我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奥巴马的广告,一看就是6个月,”泰勒说。就在选举前一天,给奥巴马阵营留了手机号的支持者们纷纷收到敦促他们投票的短信。

  除了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奥巴马的影响力还渗透到共和党的传统势力范围,尤其是多年来一直支持共和党的印第安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等。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在这些州的支持率领先麦凯恩。在这些州获胜是奥巴马能否入主白宫的关键。

  《纽约时报》点评说,奥巴马在这些历来和民主党候选人接触较少的传统“红州”和“布什州”组织选民、投放广告取得巨大成功,将让未来的总统候选人不得不从这一角度去考虑问题。

  信息来源广

  民主党和共和党选举阵营今年都发现,选民不好“忽悠”了。

  《纽约时报》说,今年的美国选民比以往信息渠道更广、更具怀疑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听什么就信什么,而是会自己去查证。他们选择的查证渠道主要是互联网。

  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戴维·普卢夫说:“我们做访问时,受访者会说‘我看了那则广告,然后我上网去查证’。他们在监督选举阵营。”

  麦凯恩首席竞选策略师施密特说,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舆论变得不好操控有关。他说:“新闻的更新速度急剧加快,传媒界一些新力量崛起,例如《政治周报》和《赫芬顿邮报》网站,让美联社等传统媒体机构面临新的竞争。”他点评说,眼下的政治报道更青睐冲突、戏剧性和花絮。

  施密特提到的《政治周报》以快著称,擅长报道政治花絮,时有独家首发。《赫芬顿邮报》则是一个新闻博客聚合网站,以草根性著称。王丰丰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