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日本小学课本中有介绍荣氏创业的故事
· 沈默找到太爷爷所留地图上的洞葬悬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日本小学课本中有介绍荣氏创业的故事
  [内容简介]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

  [上期回顾]

  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謇,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1900年,荣家经营的广生钱庄盈利颇丰,他们决定置地办面粉厂。1902年2月,保兴面粉厂正式生产。1903年,面粉厂没有大的起色,合伙人朱氏提出退股。荣氏兄弟增股,成为最大的股东。

  自办纱厂开机就盈利

  荣氏兄弟在面粉业大展身手的同时,在纺织业也得到起飞的机会。早在1905年,他们就和同族荣瑞馨等人合伙,在无锡办了振新纱厂,1907年2月开机,所产“球鹤”纱曾经风行无锡、常州等地,可以与日纱名牌“蓝鱼牌”相匹敌。

  荣德生担任振新经理,有意扩大振新,甚至想办4个纱厂,从无锡发展到上海、南京、郑州,将3万纱锭扩大到30万,1914年秋天他到原料产地郑州选好了厂址,但他没有决策权,董事会上听了他的想法,其他股东惊慌地说,照这样赚钱,股东永无希望拿到现钱。他回答:“要拿大钱,所以要生产,照3万锭能赚几何?”而当时的纱厂还没有一家超过3万锭的,所以在大多数股东眼里已经很大。此事堪称企业史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故事。就在此时,大股东荣瑞馨指控他账目不清,甚至打起了官司,虽然荣德生打赢了,但合作很难继续下去,最后荣氏兄弟选择退出振新。

  申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全称是“申新纺织无限公司”,资本以他们兄弟为主,共投资30万元。1915年,他们买下苏州河边周家桥24亩地,一个废油厂的旧址,四周一片荒地,没有街市,连马路也没有。等到申新出现,附近才陆续有了店铺,土路也变成了柏油路,周边的繁华从老照片上可以感觉到,厂门前两旁的行道树虽然是新种,但店面楼房却很气派。

  申新开办,赶上了中国纺织业乃至整个工商业的黄金时代,开机就盈利。1917年,他们买下日商“恒昌源”,改名申新二厂。中国自有纱厂以来,华资企业被外资买下的屡见不鲜,外资纱厂被中国人买下,荣家几乎是唯一的,这也是中国棉纺工业史上华商纱厂购并日商纱厂的唯一一例,成为当时华商纺织界的荣耀。1919年,他们集资150万在老家无锡筹办3万锭的申新三厂,因为荣瑞馨不希望振新纱厂的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从中作梗,费了一番周折,靠了张謇的帮助,江苏督军齐燮元关照无锡当地县长,好不容易才办成。却因为世界大战,他们订购的机器姗姗来迟,到1922年1月31日才正式开机出纱。申新三厂横跨无锡的梁清溪河两岸,东岸是纱厂、布厂,西岸是公事房、职员宿舍,及发电、轧花、修机等部,有桥相通,南通太湖,北邻运河,离铁路线很近,位置很好,设备精良,鼎盛时有工人6000、职员120多人,许多管理制度的创新、劳工自治区等都由此试验。

  在上海造起气派办公大楼

  有人说,面粉和棉纺对于荣家,如同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903年保兴改为茂新时,资本不过5万,到1922年已拥资1043万,19年中增长207.6倍,其中荣氏兄弟俩占全部资本的70%以上,面粉厂从一个发展到12个,有员工2025人。截至1921年,荣家的纺织厂也从1个发展到4个,有10850名员工,19万纱锭,日出纱500件,布6000匹。与1918年相比,1922年全国棉纺业的纱锭数增加了1.1倍,申新是9.4倍,全国织布机台数增加了1倍,申新是1.7倍,占有全国民族资本纱锭的20%,布机的28%,成为中国纺织业当之无愧的首席代表。

  1919年,荣宗敬在上海江西路58号买下2.8亩地,1921年造起一座英国城堡式的办公大楼,称为“三新大厦”。建筑耗费35万巨款,由各厂分派。此前,茂新批发处先是附于南市的广生钱庄,后迁到三洋径桥临江里,没想到20年后,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有如此气派的办公楼,这在当时还是少有的,大概只有大生集团在上海建的南通大厦可以相比。2008年1月的一个黄昏,我在江西路上找到这幢见证了荣氏企业盛衰的三层办公楼,即使今天看来规模仍然不小,因为顶上插公司旗的小塔楼消失了,我一时心存疑虑,仔细对比了老照片才敢确定。

  《茂福申新卅周纪念册》上说,总公司的地位如同人体的头脑,各厂是“五官百骸”,总公司对各厂一视同仁,希望它们平均发达。他们的关系比唇齿还要密切。总公司下面主要有两个账房,一个外账房,办理进货、出货的手续单据,并向各厂汇报,另一个银账房则专管银钱出纳和资金周转。茂新、福新、申新各厂分别经营,会计独立,各有股本,照股分红,厂长总揽厂务,分别负责,但各厂的采购和销售成品,都要通过总公司,总公司简直就是申新的花纱布市场和福新的麦粉市场。那时的电话号码很杂,无锡茂新一厂、三厂是两位数,二厂是三位数,济南茂新四厂是四位数,福新、申新各厂的电话有三位数,也有四位数。茂新面粉、福新面粉、申新纺织总公司的电报挂号是5399,总经理室电话1053,总办事室和储蓄部2538,五金部6293,银账房4584,规模和做派上俨然都已是一家现代型企业。苏州河畔,荣氏企业星罗棋布,市场遍及全国,远到海外。

  “衣食上拥有大半个中国”

  每天中午,上海的各厂长一定都要到总公司向总经理请示,总公司说到底就是荣宗敬个人集权的体现和他威望的化身。48岁的荣宗敬第一次在可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厅开会时,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国内舆论界把荣氏兄弟誉为实业界的“骑士”,日本的小学课本中有专文介绍荣宗敬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他豪气万丈地说:“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一贯低调谦虚的弟弟也不无骄傲地说:“事业几满半天下。”

  1921年以后,中国的纺织业开始走下坡路,从这一年到1931年的10年间,华商纱厂改组、出租、停工、出售、归债权人接管的共有52家,荣家却不断收购或添资扩厂,从1925年到1931年的6年里,申新从4个厂扩展为9个厂,我称之为中国企业史上独具魅力的“荣宗敬速度”。1925年4月,穆藕初创办的德大纱厂归了他们,改为申新五厂。1929年1月,他们购进英商东方纱厂,改为申新七厂。同年,他们在申新一厂旁边新建申新八厂。1931年初,他们又买进有6.9万纱锭的三新纱厂,改为申新九厂。同年10月,买进上海厚生纱厂,补了申新六厂的缺,原来的六厂是在常州租用的。申新9个厂纱锭达到52.15万,布机5000多台,雄踞全国纱业首席。这一年荣宗敬59岁,离他50岁50万锭、60岁60万锭的宏愿已不远。几十年后,黄裳到无锡采访荣德生,还在访问记里感叹:“申新已经有了九厂,振新却还是振新,寂寞地留在了无锡。”

  申新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是荣家“面粉大王”地位已确立,老牌的“阜丰”等都被甩在了后面,加上原料小麦不足,国产小麦只能满足半年生产,洋麦供应也只能维持两三个月,本国的面粉厂生产力已经过剩,这一块不再发展。福新曾计划办第九厂,在上海买了100多亩地,靠近铁路,水陆交通发达,厂房图纸也出来了,但计算下来,还是原料供应不上,最后放弃。纱厂方面则还有发展空间,而且竞争激烈,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在中国开了许多纱厂,外资纱厂的纱锭远多于本国资本,喧宾夺主,雄心勃勃的荣氏兄弟有意顶上去,不断扩大申新规模,增强跟外商的竞争力。

  申新的“人钟”牌棉纱成为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的标准样纱,人钟纱、人钟布、人钟线一度风行,申新的自办刊物就叫《人钟》。“人钟”牌受到欢迎,市场上出现了假冒,申新曾发表启事抨击鱼目混珠、以伪乱真的恶劣行为。申新厂多,有的好货色不愿用各厂公用的“人钟”商标,纷纷自创品牌,“宝塔”、“铁锚”、“龙船”、“仙女”、“美人”、“四平莲”、“好做”、“特别好做”等相继出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