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深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奥巴马,能否圆 马丁·路德·金的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奥巴马,能否圆 马丁·路德·金的梦
2008年11月3日,在英国伦敦市中心,两名角色扮演者戴着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左)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面具在一场由赌博经纪人举办的宣传活动中“互搏”。英国赌博经纪人拉德布鲁克斯说,奥巴马的盘口胜率高于麦凯恩。

新华社/路透

  编者按:

  美国东部时间4日零时(北京时间4日13时)左右,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投票正式开始。新罕布什尔州两个小镇迪克斯维尔山口和哈特的选民率先开始投票,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终极对决随之拉开序幕。

  美国总统选举,以候选人为主体,以议题为主线,涉及多重因素,与选民发生关联。本届美国总统选举,与往届选举相比,种族成为显性因素、性别堪称隐性因素、经济可谓现实因素、党派则是传统因素。

  媒体当天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延续先前势头,在全国民调中以较大优势领先对手麦凯恩。

  不过,鉴于历史经验和“弹性因素”存在,美国大选究竟谁主沉浮,须到最后一刻才有定论。

  [种族因素]

  肤色关联种族,或称“族裔”。种族因素在本届美国总统选举中是主要政党刻意回避的一个话题。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出自一个混血家庭,父亲是非洲国家肯尼亚黑人、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白人。

  单就官方正式场合和书面行文所称“非洲裔美国人”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而言,奥巴马业已创造历史。迈出这一步的意义,不止于个人、不止于黑人,而关乎所有美国少数民族族裔。

  话题:历史和现实

  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8月27日晚正式提名贝拉克·奥巴马出任总统候选人。

  在美国历史上,这是非洲裔成员、也是所有少数族裔成员首次由美国主要政治党派推举参选总统。

  奥巴马次日、即28日向7.5万名党代表发表演说。那一天,恰逢美国已故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45周年纪念日。

  马丁·路德·金1968年遇刺身亡,1963年留下传世之作《我有一个梦想》,其中包含一段名言:“我有一个梦想,我的4个小孩有朝一日将生活在那样一个国度,那就是,他们接受(别人)审视的依据,不再是他们的肤色,而是他们人格的内涵。”

  那一年,奥巴马2岁。

  如今,延伸马丁·路德·金所持“梦想”,美国少数族裔不仅致力消除歧视,而且投身谋求社会平等和消除贫困、非暴力抗争和反对战争……

  种族问题,是美国历史疮疤,是现实话题,是隐含在每一个人内心的判断。

  回避:不涉及种族

  对黑人参选总统,马丁·路德·金的长子马丁·路德·金三世告诉美联社记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如果他能在11月当选,那显然将会成为更伟大的一刻。”

  一些美国媒体的报道在标题中认定,黑人参选总统预示“种族关系里程碑”、“打破种族关系历史障碍”或“迈向美国社会根本转型”。

  但是,媒体也注意到,在民主党党代会议程上,头面人物演讲中,无一涉及种族。自4月一次讲话中提及种族以来,奥巴马本人也一直回避种族话题。

  依照策略分析师的解读,回避种族因素的用意相当“简单”:奥巴马的黑人形象越突出,可能让部分白人选民越“敏感”。

  现象:黑白结合体

  似乎为淡化种族色彩,1986年至1997年出任联邦众议员的黑人牧师弗洛伊德·弗拉克声称:奥巴马“不是一名出自民权运动的典型黑人。他是非洲裔与白人的结合体。”

  弗拉克所言,特指奥巴马不像多数美国黑人一样,自身或父母遭遇过歧视伤害,或者前辈是贩自非洲的黑奴。作为黑人父亲和白人母亲自由结合的产物,他对美国的种族历史不存“芥蒂”。

  美国非洲裔族群政治领袖对奥巴马参选总统既有喜悦、也有担忧。在他们看来,美国的政治生态现阶段还没有超越种族,会对种族因素作出“混合”反应。

  最新民调推测,种族歧视可能使奥巴马最多损失7%的选民支持率。

  冷箭:对手“反美国”

  作为奥巴马的对手,麦凯恩也一直避谈种族。今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遇刺40周年,麦凯恩谈及他1983年投票反对为纪念这名民权运动领袖设定联邦假日:“我错了。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而,麦凯恩本人回避,并非他的阵营内所有人都回避。

  一些分析师发现,麦凯恩的一些代理人,包括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试图提醒选民,奥巴马属于“异类”。

  10月6日,佩林发表评论:“我只是担心,这个人(奥巴马)看待美国的方式与你我不同。”她暗示,奥巴马对美国的感觉不同于多数美国人。

  之所以这样做,按照美国外交学会资深研究员彼得·贝纳特的解释,是过去涉及种族话题时,挑战来自美国内部。

  现在,贝纳特10月20日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说,全球化现实和移民日增情形下,美国的种族挑战多数来自外部。所以,当奥巴马有着听似外国人的姓名时,共和党人调整策略,有意让选民留下印象:对手“反美国”。

  共和党人施放的“冷箭”确实产生了效果。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63%的白人选民认为奥巴马“爱国”,比麦凯恩低32个百分点。先前一项调查中,皮尤研究中心问及不喜欢奥巴马的哪些方面,将近三分之一的选民回答“不喜欢他这种人”。

  这表明,随着美国肤色的改变,美国种族主义的颜色也在改变。本届选举中,种族因素并非不起作用,而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产生作用。

  贝纳特的结论是:“奥巴马可能不小心成了这一次转变的代表。”

  暗算:难形成势头

  迄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执法机构两次证实,抓获两批图谋刺杀奥巴马的“白人至上主义者”。

  前一案例中,8月25日、即民主党提名奥巴马出任总统候选人前2天,联邦调查局宣布,至少3人因涉嫌策划在民主党党代会期间狙击这名黑人政治家而落网。

  后一案例中,10月27日、即选举投票日前8天,美国联邦政府酒、烟和火器局宣布,两名被捕白人青年男子供认,打算血洗一所学校,杀死88名黑人学生,继而射杀奥巴马。

  两起未遂事件的涉案人都有着新纳粹主义背景。

  而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团体3K党前任领袖戴维·杜克8月上旬宣称,奥巴马有望成为一名“形象化的助手”,帮助3K党向更多民众灌输一个观点,那就是,白人正在“失去对美国的控制”。

  对此,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人当然有一些令人恐惧的武器和一些令人非常恐惧的计划……但不应过于当真。”白人至上主义难以形成势头。

  至于社会意识中的种族主义倾向,美国民权和人权中心执行主任道格·希普曼认为,“这类想法存在于个体思维中,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一政治赛季已经显示,种族依然是一个相关话题,且与过去相比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话题。”

  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经济因素]

  金融风暴下,政治命运迥异

  经济总将自身意志“强加”于政治。正当本届美国总统选举选情焦灼不定时,以华尔街地震为表象的新一轮金融风暴引发政治风暴。

  这场风暴把原本就低迷的共和党人总统布什民意支持吹至谷底,顺便刮走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好不容易取得的选情上升趋势,让奥巴马有望成为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

  风暴

  9月24日,正值选战攻坚时刻,麦凯恩突然宣布暂停竞选活动,包括停止巡回拉票、投放广告和筹款,甚至希望取消原定两天后举行的首场两党候选人辩论会。他的理由是,回到华盛顿潜心研究政府金融救援计划。

  新一轮金融风暴让“精英阶层”愈发担忧经济前景,平民阶层则人人自危钱包。这些心态反映在美国时下最大政治事件时,表现为总统候选人争论的焦点话题从伊拉克战争转为经济。

  话题转移带来民意风向转变。8月底至9月初,奥麦两人民意支持率不相上下。9月初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结束时,缘于搭档萨拉·佩林助推等因素,麦凯恩以支持率49%对47%占据微弱优势。

  然而,《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9月24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以52%的支持率领先麦凯恩9个百分点。

  奥巴马这以后一直保持着民意支持率明显领先优势。

  愤怒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宾夕法尼亚州克莱尔顿地方工会办公室主任安迪·米克洛斯正在为奥巴马争取每一张选票,但德国《时代》周报记者海克·布赫特认为,米克洛斯其实不那么情愿。

  宾州原本是民主党传统“票田”,但这里的选票掌握在观念保守的白人工人手中。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乎种族问题。

  但是金融危机的出现给奥巴马在这里带来转机。

  正如《纽约时报》记者马克·兰德勒所说:“美国民众把经济衰退归咎于布什。”

  这时,“归咎”一词似乎显得过于理性。《时代》周报记者布赫特把民众情绪定义为“愤怒”。他在《白人男子的愤怒》一文中写道:“宾州白人工人感到自己遭布什政府出卖,如果奥巴马不是黑人,他们会马上决定选他。”

  减税

  奥巴马10月12日在俄亥俄州霍兰遇见乔·沃泽尔巴彻时,恐怕没有想到这名普普通通的水管工会当面强烈质疑他的减税政策,可能更没想到“水管工乔”给他日后竞选带来那么大影响。

  麦凯恩借“水管工乔”的话题批评说,奥巴马的税收政策将损害小企业主,“数以百万计‘水管工乔’”将交更多的税。

  “水管工乔”10月28日最终宣布支持麦凯恩。但这并没有能改变麦凯恩的支持率走势。

  一些分析师认为,多数选民眼里,奥麦两人经济政策和治理经济能力并非决定把手中“经济票”投给谁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两人均没有管理经济的实际政绩。

  选择理由更多在于民主、共和两党的历史执政成绩。普林斯顿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过去50多年间,民主党人执政期间经济发展总体上好于共和党人执政。另外,还有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挽救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先例。

  绿票

  美国媒体和政治分析师喜欢以颜色界定总统选举中各种因素。

  政治分析师在竞选版图上细致比划象征共和党的“红色州”和象征民主党的“蓝色州”的分配。

  媒体在分析谁的政策能吸引“蓝领”选票,谁有能力让“白领”青睐。

  但以经济因素角度衡量,决定今年美国选举胜负的色调并非其他任何颜色,而是绿色:美元纸币的颜色。

  华尔街“精英”和金融业高管盼着政府救市资金,中产阶层担心自己收入下降,“水管工乔”希望少交一些税款。

  “看一看吧,我认为,如今大家关心的唯一颜色是绿色,”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爱德华·伦德尔说。

  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党派因素]

  驴象角逐间,党争愈演愈烈

  尽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标榜自己是“后政党”、即超越政党的“变革者”,麦凯恩胜出共和党预选后也打出“美国第一”,即“美国至上”口号,本届美国总统选举并未摆脱传统的两党争斗。

  相反,在以驴为象征的民主党与以象为象征的共和党之间,党争愈演愈烈。

  无极

  政党成员跨越党派界限相互联合的状况令人担忧,国家需要政党保持足够内部向心力,行使立法议事职责,反对党应切实扮演“白宫批评者”。——美国政治科学协会1950年报告《走向更加负责任两党体系》主旨。

  这份报告如今看似难以理解。本届总统选举竞选中,奥巴马和麦凯恩先是围绕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事宜针锋相对,继而在金融危机重压下围绕政府干预经济、减税和福利制度提出分歧巨大的执政方略,政见隔阂似难以逾越。

  党派分野促两党坚守本党政见和意识形态取向,这一趋势在2004年总统选举就已显得尤其突出。

  只是在两党的核心圈外,选举之际,不存在严格约束的“党员”体制之下,自称属于某一政党的普通选民还可能“越界”投票支持另一政党的候选人。

  两极

  对选民而言,选举获胜政党日后的政策可预见且易看透。选一名民主党人上台意味着更多福利预算和政府干预,选共和党人则会迎来更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政策。——美国《大西洋月刊》2008年4月文章《谈党派纷争》。

  两党政见明显分歧在本届总统选举竞选活动之初便显露无遗。

  民主党两名主要竞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克林顿扛起“反战”大旗,与共和党竞选人麦凯恩针锋相对。奥巴马获候选人提名后,始终不忘打“约翰·布什”牌,把麦凯恩执掌白宫的前景描绘为布什白宫“克隆”。

  麦凯恩一直想把议题聚焦于国家安全,打意识形态牌,希望凸显自身以及共和党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执政优势。共和党方面对奥巴马的批评包括,他支持结束伊拉克战争,意味着民主党人会像越南战争结束后那样施行软弱的对外政策。

  当议题转向经济时,交锋仍围绕自由派和保守派政策的不同取向。奥巴马提出加强政府干预、向富人增税和扩大福利规模,属民主党传统主张。麦凯恩紧守共和党传统路线,呼吁金融机构自行“救市”、支持降低企业税,甚至批评奥巴马为“社会主义者”。

  周期

  布什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美国保守主义土崩瓦解。——德国《星期五》周刊10月11日文章《白宫的孤单日子》。

  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顾问阿瑟·施莱辛格20年前出版《美国历史的周期》一书,认为美国政治气候每30年发生一次逆转。尽管对30年周期的确切性存在疑问,但驴象轮流坐庄确实有迹可循。

  过去14届总统选举中,共和党9度获胜。但是,选民青睐目标如今已改变,民主党所获支持率远超共和党。

  不少共和党人担心,民主党可能在本届选举中一举夺取白宫和国会,尤其可能在参议院取得60席,排除共和党否决议案的可能性。共和党人警告这可能形成“一党独大”局面。

  历史学者、两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罗伯特·卡罗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原因是历史地看,民主党“通吃”白宫和国会的局面基本发生在一场严重危机之后,而眼下“我们现在处于另一场危机,政府必须有能力快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

  尽管选举结果尚未产生,共和党内部已着手反思是否重塑党派形象。

  争论伊始,远未结束。本届选举后,驴象角逐将延续和加剧。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性别因素]

  女性争锋,异于以往

  本届美国总统选举,两党攻守之间,与往届选举不同,多出一个女性因素。

  民主党方面,党内预选耗费漫长时日,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与奥巴马角逐总统候选人,终致落败。

  共和党方面,党内预选相当顺利,麦凯恩早早成为总统候选人当然之选,继而等待对手选定副总统候选人后再作应对,选定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为搭档。

  本届选举,女性政治家得以有机会竞逐美国政坛最高权位,即使未必成功,能力和作用也已获得充分展示。

  希拉里现年61岁,是代表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

  民主党党内预选进程中,希拉里与奥巴马之间的选情呈现胶着状态。逐渐,两人之间拉开差距,6月初决定退出竞选。

  希拉里无缘出任总统,却触发是否可以与奥巴马搭档、出任副总统的议论。

  这种推测最终未能成为现实,却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是一种触动。于是,在选情不利于共和党阵营之际,麦凯恩出其不意地挑选阿拉斯加州女性州长佩林出任自己的搭档。

  共和党阵营事后披露,8月29日宣布佩林成为麦凯恩搭档以前,两人仅仅会面两次,相互之间难以说熟悉或了解对方。对麦凯恩而言,佩林是“非常规选择”。

  佩林亮相,似乎一时间打破了共和党阵营的沉闷;佩林出战,似乎有可能吸引希拉里的部分女性支持者跨越党派界线支持共和党候选人。

  选战最后阶段,传统上趋于保守的共和党阵营抵挡外界对佩林批评之道,更像是民主党阵营的手法,即指认对手“性别歧视”。

  在共和党内部,涉及社会议题,佩林与麦凯恩相比更为保守,得以弱化一些保守派选民对麦凯恩相对温和立场的不满,可望稳定共和党的传统选民基础。

  佩林是否为麦凯恩争取到了先前支持希拉里的大量女性选民尚且无法确定,但她为自己在保守派选民中赢得了喝彩却是一个不争事实。从阿拉斯加州政坛迈向全国政坛,佩林真正成了一颗共和党“新星”。

  以“斗士”面目出场,佩林的语气、语调和论调比之麦凯恩更为强硬,向民主党发起的攻击更为激烈,所参加竞选集会更具选战火药味。

  但现年44岁的佩林毕竟经验不足,在对手和媒体面前落下不少“话柄”。

  只是,她自己不那么看。依现有迹象推测,佩林似着眼2012年总统选举,会一往无前地继续在政坛上冲杀。

  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国际观察

  民调大幅领先 奥氏锁定胜局?

  媒体4日当天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延续先前势头,在全国民调中以较大优势领先对手麦凯恩。

  不过,一些政治分析师援引历史上多次“选举意外”为例提醒人们,民调未必“说真话”。鉴于历史经验和“弹性因素”存在,美国大选究竟谁主沉浮,须到最后一刻才有定论。

  胜负系于关键州

  民调数据最能直观体现两名总统候选人的攻守形势。奥巴马不仅在全国民调总体支持率上持续领先6至7个百分点,而且在大多数关键州也占上风。

  从目前看,弗吉尼亚、佛罗里达、俄亥俄、密苏里和宾夕法尼亚这5个州十分关键,是奥麦争夺的焦点。而民调显示,在上述5州中,奥巴马除在密苏里州与麦凯恩战成平手,其余都处于领先地位。据政治权威网站“明晰政治网”统计,如根据目前各州民调来推算大选结果,奥巴马将以338对200张选举人票大幅胜出。

  变革乃民心所向

  在其他“硬性指标”上,奥巴马同样全方位领跑。就政治环境而言,今年堪称“民主党年”。美国媒体以及民调机构近期开展的大量民调中,奥巴马领跑的州在多数,而且全国支持率没有一次输给过麦凯恩。政治筹款惊人、广告开销出手阔绰、媒体跟踪报道量远超对手……许多迹象似乎正在给人们一种暗示:奥巴马可能轻松胜选。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一些美国媒体已经摩拳擦掌,甚至准备“偷”时间“抢头条”,在投票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预判获胜者。

  变数在“弹性因素”

  选情似乎明朗之时,也有一些媒体和政治分析师对预期结果持谨慎态度,因为无论选前民调还是出口民调均可能出现误差。而越是看似形势明朗的选情,出现“乌龙”所带来的尴尬也越大。

  尽管民调显示形势有利于奥巴马,但由于难以预测的所谓“弹性因素”仍然存在,美国总统选举最终谁执牛耳犹未可知。

  新华社记者 杨晴川 徐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