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母亲,昨夜你又出现在了我梦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母亲,昨夜你又出现在了我梦里
五个孩子时的母亲。后排右一为作者

  倾诉:孙浩 男 63岁 退休职工 雨花台区 执笔:孙鹏翔

  2008年6月22日是母亲张德珍去世40周年。母亲如果活着,今年应有83岁了。我虽已年过花甲,但每年都会记住这一天。岁月流逝,并没有冲淡我的记忆。母亲的确常常出现在我梦里,永远活在我心中。尽管对我来说,这永远是一个梦。

  母亲的婚姻由大舅做主

  母亲是外婆最小的女儿。外婆29岁守寡,由于家贫,母亲只念过几年书。母亲曾说,我是只能看,不能写。迫于家境,母亲从小卖过花,卖过香烟。日本人占领南京时,母亲还当过火车上的话务员。据宝珍姨妈讲,母亲自己曾谈过一次恋爱,是一位年轻的国民党军官。后来却由哥哥做主,嫁给了一个生意人——我的父亲。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母亲自幼丧父,婚姻大事只能由长兄做主,另一方面,在当时动荡的年代,生意人与政治无关,生活才有保障。

  母亲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这在那个年代是司空见惯的事。我是长子,许多事情得以亲历,记忆犹新。外婆告诉我,生大妹德华时,母亲早产,引发了高血压,双眼不能见物,再加之难产,在市立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差点送命。

  大概由于遗传的原因,母亲患有高血压,经常头晕。偶尔去看病,医生对她讲,一要注意休息,二要少烦恼。这恰恰是母亲最难做到的两件事。为了省钱,母亲看病很少拿药,只讨些民间偏方进行治疗。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穿过裙子,夏天也不穿短裤,因为她左腿上有一个很大的疤痕。据母亲说,婚前腿上就生了一个疮,一直没好,断断续续拖了很多年。为这件事,母亲十分悲观。听人讲,如果疮疤久治不愈,会伤及身体,甚至危及生命。从我记事起,家中一个小抽屉里常年放着许多膏药盒。换药时,母亲常独自流泪。这时我已懂事,常陪她一起哭泣。幸运的是,大约在1955年的时候,母亲在莫愁路黄鹂巷口求治于一位老中医,将蟾蜍剁碎煎熬,内服汤汁,外敷疮面,居然奇迹般地治好了顽疾。母亲送他一面锦旗,忧郁了多年的面容得以舒展。

  梦想过上“用钱不烦神的日子”

  母亲性格开朗,诙谐幽默,虽然餐桌上缺油少荤,经常是蔬菜唱主角,却从来不缺欢声笑语。难得晚上吃一顿腌菜排骨汤,母亲总让我们多吃,吃完最好。饭桌上一家人有说有笑,颇为热闹。母亲还风趣地总结出一套经验:菜多休啃骨,菜败先泡汤。其实那时能吃上“啃骨”的菜,一年中屈指可数。那时父亲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每次父亲回来,母亲都尽量准备丰盛的饭菜,让父亲喝上两杯。母亲总说,我们一大家子都在南京,父亲为了这个家,一个人在上海孤苦伶仃……

  随着家中孩子越来越多,生活日渐艰难。每到冬季去澡堂,找换洗衣服成了母亲的一件头疼事。那时根本没有内衣之说,一件衬衫四季都穿。母亲常说:“我们要是能过上用钱不烦神的日子就好啦。”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和大弟德林去新街口邮局取父亲从上海寄来的汇款。母亲在汉中路口(现金陵饭店所在地)买了四两牛肉锅贴和一碗鸡汤给我们吃。锅贴和鸡汤味道鲜美无比。我和大弟只顾自己尽情品尝美食,母亲在一边怜惜地看着我们。

  由于家中孩子多,母亲多次放弃进国营单位的机会。为了生活,她打过草包,给人带过孩子,甚至还拖过板车。母亲很聪明,我下放在苏北农场生活了20年都不会讲当地的方言。母亲婚后在上海生活一年多,就能说很地道的上海话。

  最爱看南京越剧团的戏

  母亲喜爱照相,大家都说她上相。至今我仍珍藏着一张老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新街口大江照相馆。当时母亲已经是五个孩子的妈妈。照相馆的师傅以为她是幼儿园的阿姨。从照片上看,母亲依然年轻俊俏。后来又添了两个孩子,但从未照过全家福,成了一件终身憾事。

  母亲喜爱越剧。我从小就从她那儿知道南京越剧团的竺水招、筱水招。当时的票价只有几角钱,母亲却看不起。母亲常常早早看了预告,买中排第一排的位子,这样既保证了最佳位置又省了钱。在母亲的影响下,大杂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迷上了越剧。看过以后,大家一起谈论剧情,评说唱腔,有时还加上身段动作,成为院中一景。

  母亲善与人相处,人缘关系极好。她去世时,连大香炉菜场卖菜的小贩都来吊唁,说她为人宽厚,买菜从不挑剔。前文提到的宝珍姨妈,其实是母亲的闺中密友,多年交好,以姐妹相称。我的亲姨妈在生大表姐时不幸去世。大表姐由母亲一手带大,视同己出。母亲去世多年,两家人至今过从甚密。

  1964年底,我去了苏北农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建成,母亲是为数不多每次都送到浦口车站的家长之一。1968年春节我探亲后返场。当时武斗激烈,公交车不通。母亲送我到中山南路,后由小弟德敏骑车送至中山码头。想不到,这次送别,竟成了我与母亲的永诀……

  母亲的优秀品质让孩子受用终身

  文革中,“小业主”的父亲在上海接受批斗,母亲忧心忡忡。最要命的是,父亲工资被扣,每月只发57元,原本贫困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多年的精神压力、贫病交加和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母亲过早地离开了她的孩子们和深深眷恋的家园。年仅43岁的母亲,带着她“用钱不烦神”的奢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母亲的突然去世无异于天崩地裂。一时间大家都觉得生活失去了重心,没有了依靠。那时我背井离乡,插队去了苏北农场。母亲走了,父亲远在上海,我心中家的概念没了着落。我茫然而恍惚,但自顾不暇,更无法照顾年幼的弟妹。这种无助而痛惜的心情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我们这个大家庭,原来天各一方,分居异地,后来经过努力,总算叶落归根,都回到了南京。现在弟妹们都成家立业,不管是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妻,为人母,都通情达理,尽责爱家。从不说苦的母亲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如何战胜困难。虽然母亲没有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她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和勤奋纯朴的为人之道却使我们一辈子受用不尽。

  母亲的坟茔最初安葬在中华门外,后来迁移过一次。1993年父亲去世后,两人合葬在隐龙山公墓。陪伴他们的,还有我那英年早逝的小弟德瑶。每年清明,我们都要结伴去看望他们,寄托我们的哀思。见到同龄人的父母尚在,我会很羡慕。要是母亲能活到今天,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快慰的事啊。

  我时常觉得,母亲还活着,仍然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眷顾着我们。如果母亲泉下有知,我会欣慰地告诉她,您的六个子女都家庭和睦,幸福安乐。您的子孙都有了工作,个个健康漂亮,这是您的在天之灵在保佑我们。

  如果你有难以忘怀的情感经历,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将聆听你的倾诉。可以投稿也可提供线索。热线:13675161739(周一至周五中午12点以后)

  信箱:kbminsheng@126.com;论坛:www.js.cn·论坛·都市杂谈·都市情感

  征集“南京人的情感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