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声音·看法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什么不是余秋雨,重要吗?
· 我不会是完美的总统,但我可以保证,我总会告诉你们我在想什么,以及我支持什么。”——奥巴马
· 环球愉论
· 直接引语
· 名嘴同期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什么不是余秋雨,重要吗?
  若以做文化保护的拾遗而论,冯骥才恐怕比余秋雨合适一些。冯骥才注重文化保护实务,明辨之,笃行之。余秋雨搞戏剧理论,做文化学者,行或苦或甜的旅程,看各式各样的遗迹,幽思千古,大笔如椽。各有特点,冯骥才保护在前,余秋雨苦旅在后,我看也是一个绝配。冯适于做保护的拾遗,余适于做参观的导师。

  作家冯骥才被聘为国务院参事。有人问为什么聘的不是余秋雨。我想,国务院参事室不是竞技场,不必选出来的都是冠军,聘谁不聘谁,工作需要而已,没什么好比的。

  新闻上说,国务院参事是总理聘任,60岁左右,大多是有影响、有代表性、有参政议政能力的爱国民主人士,在政府内以个人身份,以“直通车”的方式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开展统战联谊工作。

  参事,参什么事,我约摸想了一下,大概就是参本奏事了,相当于历史上的谏议大夫或者拾遗。这些职位都很重要是肯定的,为什么说重要呢,因为从古到今都在设。不过,参事做了些什么工作呢,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我也不知道。因为重要,所以不为人知;还是因为不为人知,所以重要;我不知道。但我能够肯定的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一般人无从判断参事的工作情况,可能也是很忙和很有成效的吧,只是我们实在不知情罢了。

  冯骥才近二十年以个人之力贡献于文化保护,刚开始几乎被视为“加快发展”中的异类,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一个被追捧的香饽饽,才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可。当然,可能也只是舆论认可而已,因为他对文化破坏的批评,未必合乎“城市大变样”的主导者的心意。作为个人,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能够为他的坚持做更多的事情,这是要祝贺他的,“直通车”胜过慢车,没有疑问。

  为什么余秋雨没有受聘,国务院参事室恐怕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问题。聘请冯骥才是不是合适,他们可能会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聘余秋雨,这个问题则未必考虑。聘请一个从事文化保护的参事,当然会寻找合适的人选。找到了冯骥才,他是合适的人选,可以出任,他也愿意出任,这就够了。请注意,这里面没有落选者,而只有获聘者,这并不是一个竞聘,而是一个单方面的挑选过程。

  如果是余秋雨呢?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没有必要问为什么不是另一个人。社会有很多机会,这个在这里露面,那个在那里露面,没有人可以把台子给包了,那也忙活不过来啊。

  客观地说,若以做文化保护的拾遗而论,冯骥才恐怕比余秋雨合适一些。冯骥才注重文化保护实务,明辨之,笃行之。余秋雨搞戏剧理论,做文化学者,行或苦或甜的旅程,看各式各样的遗迹,幽思千古,大笔如椽。各有特点,冯骥才保护在前,余秋雨苦旅在后,我看也是一个绝配。冯适于做保护的拾遗,余适于做参观的导师。

  当然,以个人的志向来说,有没有身份,都是做得的。冯骥才不当参事,仍然可以继续致力于文化保护,为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而呼喊。渠道呢,也是有的,非“直通车”而已,报纸杂志,他的文章好发;如要建言献策,各级机关都是可以去反映情况的,冯骥才也可以享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余秋雨不做参事,自然还可以研究戏剧和文化,旅行更没有问题,在电视上考歌手并苦口训导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公民含泪劝告也可以。人类文明的悲怀感叹,并不是非要有什么名头,余大师的名字就是通行证。

  冯骥才得聘参事,就有人问为何不是余秋雨,这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余秋雨的影响力。很中性地说,余秋雨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在冯骥才之上。不管是更推重冯骥才沉笃力行,还是更欣赏余秋雨幽情飘洒,不管是新增了冯参事而不是余参事而高兴,还是为之而抱不平,余秋雨被提出来一道说,都是因为他影响到了你。本来嘛,冯骥才当了参事,与余秋雨有什么关系,国务院参事室未必有过两个人之间的取舍,冯骥才未必会有脱颖而出的骄傲,余秋雨对当不当参事恐怕也未必有任何意识。

  什么事没余秋雨的份都要拿来比一比,这不是余秋雨有什么问题,而是人们对人事的认识有偏失。你会问文化部长为何不是余秋雨,人大代表为何不是余秋雨吗?不喜欢余秋雨,所以为“不是余秋雨”而庆幸吗?喜欢余秋雨,所以为“不是余秋雨”而抱屈吗?这都是无意义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