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阅读周刊·文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秦腔》一曲《空山》一座
· 经典和我们
· 《屠场》:瞄准公众良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屠场》:瞄准公众良心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重提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不是没有来由的。今年9月20日是他一百三十岁诞辰,即便这位曾经名满全美的辛克莱被遗忘了,他的《屠场》也不会被遗忘。即便《屠场》中冗长的故事情节和政治说教被遗忘了,那骇人听闻的卫生状况也不会被遗忘。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这本书激起的民愤,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在美国小说中,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也未曾如此直接过。

  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通过

  1906年2月,《屠场》一出版便引起轰动,书中详尽描述病猪牛、死猪牛、化学添加剂、垃圾、锯末、鼠粪、毒死的老鼠、洗手水……怎样统统倒入巨大的漏斗,和鲜肉一起搅拌制成香肠,情形如此不堪,激起民众极度恐慌和愤怒,肉食销量骤然减半。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支持小说的公开揭露。辛克莱直接给罗斯福寄去一本,即使他不寄,罗斯福也不可能置若罔闻。该书出版后一个月内,罗斯福天天收到上百封人民来信,要求彻底清查肉食安全问题。他把辛克莱请到白宫,详细询问实情,命令国会再次调查。《屠场》出版后不到半年,国会便通过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由总统签署批准,19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落实该法和1910年的农药管理法,国会又在1927年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1967年新的食品法签署时,为奖励辛克莱的功绩,年迈的他又一次被邀请到白宫作证。

  至此,人们也许要问:在辛克莱作调查时,以法治著称的美国难道竟无食品安全法?这答案也许要追溯到美国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此理念上的国体,合众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权限是明确而有限的,除了第一条第八款中明文列举的权力外,其余权力均归州政府和人民。1801年,杰斐逊总统为了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大片土地,不得不灵活变通一下,因为宪法并未明文赋予总统从外国购地的权力。1787年制宪时,美国只有三百多万人口,人民更多地认同于自己的州政府而不是遥远的联邦政府,联邦政府权力的被认可和扩展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美国长期没有教育部,并不是美国人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教育的权力不该归联邦政府。又如美国至今没有文化部,也不说明美国没有文化。

  在工业化之前,手工作坊制作的食品往往只在很小范围内销售,制作人和顾客也常常相互认识,产品质量的维持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近日阅读沈昌文先生的《知道》一书,其中所述银楼质量的把关给人印象颇深,凭着诚信,“依托于严格的师徒制和严密的行会制”,私家银楼居然能绝对保证黄金成色。工业化后,商品改由大规模机器生产,《屠场》描写的屠宰和罐头香肠制作过程全部在流水线上环环相扣地完成,产品远销各地,用户和厂家互不照面,产品质量必须有新的检验方式。

  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接时,美国各州相继出台食品卫生法,然而人们的意识和执法却未跟上,往往形同虚设,《屠场》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极不负责的现场稽查员。时任农业部化工局长的威利博士联合了一些负责任的食品药品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和消费者群体,一直要求国会通过一项联邦食品安全法,但遭到牛肉托拉斯及小型药厂的反对,更有议员质疑制定此类法律的宪法依据。1898年美西战争中发生的“防腐牛肉”丑闻,还有对劣质食品药品曝光的新闻使事态有所发展,但国会仍迟疑不决。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屠场》激起空前强大的舆论压力,终于促使国会通过立法,从此食品安全有了严格的法律保障。

  《屠场》曾被压制或删节?

  小说连载后,辛克莱联系了五家主流商业出版社,均遭拒绝。当时人们认为,食品安全、工作环境问题应该由记者去报道,不该是文学的内容。一气之下,辛克莱决定自费出版。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资本主义出版商,建议出版一个“支持者版”,以每本1.20美元的价格请求读者通过预订预付来帮助该书的出版。两个月内他就收到几千份订单,征集到四千元,足够排版制版。出乎意料的是,有个道布尔迪-佩奇公司表示愿意出版,还同意辛克莱继续出版和出售他自己的版本,而用的都是他已制成的印版。

  2003年,美国有家小公司出版了一本自称未被删节的原版《屠场》,但评论家发现,它不过是当时连载时的原文而已。出版社是拒绝了辛克莱的书稿,但从未作任何删改。著名的麦克米兰公司在小说连载后表示愿意签约,但要求删去其中不雅的“血污和内脏”,辛克莱没有妥协。从连载版到初版的全过程都是辛克莱自己负责的。此后无数次再版,包括辛克莱自己出的四版,从未采用连载版,他还为多种版本撰写过前言。确实,成书是有删改,但作删改的正是辛克莱自己,他删去了一些重复和不合适的部分。在1930年答读者的信中,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本动辄几百页的书把我写累了,当时我想把自己知道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写入书中。有一次我把结尾几章念给一个朋友听,发现他竟睡着了。辛克莱于是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使小说更加完整利落,却丝毫未减其政治与道德锋芒。

  永不疲倦的民间斗士

  作为一个社会改革家,辛克莱并不停留在拿起笔作刀枪,他一再参与现实政治。1906年,他出资在新泽西州创办了一个社会主义公社——以女神缪斯命名的赫利孔,吸引了不少左派作家,杜威访问过那里,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在那里当门房。辛克莱还多次参与竞选公职,包括在新泽西和加州竞选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还两次竞选加州州长。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大萧条的1934年,他以民主党身份和“结束加州贫困”的政治纲领竞选州长,获票九十万张。

  辛克莱是一位富于公共精神、目标明确的社会批评者,一位确确实实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民间斗士。他相信民主,相信人民自治的权利和能力,也相信社会改良可以不必诉诸暴力或推翻现行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他从未当过官员,但没有他不发表意见的事情。《屠场》一举成名后,他接受采访不断,激扬文字,针砭时弊。个性强悍的罗斯福对此感到不悦,他让辛克莱的出版商传话:“告诉辛克莱回家去,也让我来领导一会这个国家。”

  竞选失败后的辛克莱又将无穷的精力转化为浩瀚的文字,他一生著作上百部,类型多种,内容无所不包,主题都围绕社会公正。他要帮助美国公众了解各行各业的社会真相,唤醒民众,推动社会改革。《屠场》对后来的德莱塞、刘易斯、斯坦培克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深有影响。但作为小说家,他的艺术成就不如他们,他是将艺术从属于政治的那类作家。他的小说现在基本被遗忘,但在当时却在许多国家畅销过,好几部还被改编成电影。1942年,他因描述纳粹崛起的小说《龙齿》被授予普利策奖。值得一提的还有《铜筹码》这本书,它的矛头直指新闻机构和报业集团,指责它们压制和歪曲新闻。该书引起巨大反响,不少报纸因羞愧而自行提高了伦理标准。

  辛克莱的“基督情结”

  在《屠场》主人公一天挣一个多美元的时代,辛克莱一生中至少挣了一百万,这些钱他都用来支持社会改革,也使他能够自费出版任何遭拒绝的书。1968年他在睡梦中死去。美国没有忘记这位斗士,加州蒙罗维亚的“厄普顿·辛克莱屋”现在是一个国家历史纪念馆,他的档案珍藏在印第安纳大学。美国人感激他,纪念他,还设立了厄普顿·辛克莱奖,奖励在教育领域和维护新闻自由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无论做什么,他说“社会公正”这几个字一直刻在他心上,是他终生信仰和为之战斗的目标。他信仰的社会主义是美国人理解的社会主义,即一种合作性质的共同体,通过选举过程逐渐形成。列宁称他为天真的“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也许正是因为他对选举制度的信任。美共的文艺权威迈克尔·戈尔德曾严肃批评他的“耶稣情结”,辛克莱答道:“世界需要耶稣胜过其他一切。”他相信他的事业具有上帝关照的神圣目的,他要诉诸人们的良心,也相信人们从善的可能性。《屠场》虽然直接击中的是公众的胃,但激发的道德愤慨却无疑是发自良心的。

  (钱满素 来源: 东方早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