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发现 传奇建筑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神秘建筑隐身埋名六十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神秘建筑隐身埋名六十年
  南京有一幢身世不凡的建筑,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将领都曾在这里求过学,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如今,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它却鲜为人知,能一睹它真容的人就更少了。它如今身在何处?是什么原因让它显得如此神秘呢?

  “李云龙”是在这里读的书吗?

  很多南京人都知道,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是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的,但这个大礼堂的具体位置,人们却不甚清楚。西祠胡同上有个叫阿多的网友,在网上发帖求助:“谁能告诉我,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在哪儿?”点击浏览帖子的人很多,但能提供答案的人却很少。有人听说它是在黄埔路3号,到了那里却又找不到,向路人打听,也没人能说得清。

  这所亲历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大礼堂究竟在哪里呢?《发现周刊》记者查过许多资料,发现这所大礼堂的确位于黄埔路3号。既然它就在那里,为何人们就是找不到它呢?

  等记者站在黄埔路3号门前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如今是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普通人自然不能随意进出了。记者多方联系,终于找到南京军区机关大礼堂建筑群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希年大校,当他听清记者来意之后,方通知卫兵放行。这座大礼堂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大礼堂平面呈长方形,两侧的楼房一字排开,坡屋顶,上覆灰色波纹金属瓦。大礼堂的入口处有高大宽敞的门廊,有八根爱奥尼亚大柱支撑,与屋顶相接,线脚工整;中央入口处有三个筒形拱门;大礼堂门廊顶部还有一座哥特式的四层钟楼,现在仍旧保存完好。

  就是这个在绿树蓊郁葱笼之下的小小的礼堂,见证了整整80年的历史。1927年,蒋介石决定将设在广州的黄埔军校迁到南京,在南京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清朝陆军学校旧址。1928年年底,礼堂落成。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召开。1946年6月,国民党国防部成立,这座建筑群便隶属于国防部。1949年7月,南京解放以后,以陈毅为校长的华东军政大学在此建立;1951年1月,刘伯承元帅又在这里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在热播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有一段在南京上军校的经历,那是在抗美援朝开始后,他屡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带兵赴朝作战,结果他不但没得到批准,反而接到去军校上学的通知,于是他带着情绪去学校报了到,结果在这里,他变成了一个虚心好学的好学生。李云龙所上的军校,正是南京军事学院。

  那么,这幢珍贵的民国建筑的原貌究竟是怎样的?当年它是怎样被设计建造的?

  300张礼堂设计图纸都被蒋介石否决

  80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现在它的门口挂有两块牌子,分别是“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南京军区军史馆”。这里的工作人员、漂亮的女士官李单单非常详细地给记者介绍了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

  1928年3月黄埔军校刚迁来时,这里只有几间破房子。蒋介石一向很重视军校的建设,他大笔一挥,拨了一笔巨款,要把搬迁到这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设成花园式的学校。负责建校的是江苏吴县人钱大钧,时任侍从室主任,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参谋长。钱大钧向蒋介石提出,最好再建个气派又舒适的大礼堂。

  经蒋介石同意后,钱大钧立即召集15个建筑设计师,成立了军校大礼堂设计委员会。该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专家出国考察同一类型的建筑。专家们一回来,便投入紧张的设计之中。三周时间内,专家们前后拿出三次方案设计的近300张图纸,都被蒋介石否决了。蒋介石说:“礼堂工程是百年大计,民国如果存在300年,这个礼堂也要300年不过时才行。”他还指示钱大钧,这个建筑要体现国家和军队的灵魂和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三个字:智、仁、勇。

  钱大钧回去向设计师转达了蒋介石的思路,许多设计师表示很难完成这个设计任务,有的索性写了辞职报告。这时,有一个叫张谨农的工程师把任务应承下来,而且三天后就拿出了设计图纸。

  钱大钧带上张谨农,忐忑不安地去见蒋介石。蒋介石伏在桌子上认真地看图纸,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抬头对张谨农说:“不错,不错,这正是我心中的大礼堂。宽宽的,高高的,像一个聪明人的大服袋,它是智能的体现。尤其是中间很宽,像一个宽厚人的胸膛,是仁的表现。礼堂上面一对高高的塔楼,既像一对大大的眼睛,又像一对刺破青天的宝剑,体现了一个勇字。”蒋介石说着,兴奋地提起笔,在图纸上签了名。

  蒋介石钦定建造的这座中央军校大礼堂,既可以看到中国宫殿式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确实是民国建筑中的瑰宝。当年就是在这里,日本侵略者垂头丧气地向中国军民投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看到了什么?

  军旅画家置身其中十数年才发现秘密

  如今走进军史馆,迎面而来的是一方弧形照壁,绕过照壁,便能看到用仿真蜡像复原的签字仪式场景。在这些蜡像的背后墙上,挂着一幅长6米、高2.2米的油画《公元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复制品,真实地再现了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军向我国军民投降签字的场面。这幅油画的作者,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陈坚。

  陈坚是一位擅长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著名画家,他告诉记者,这幅作品他用了十余年时间才完成,原作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6年,陈坚从野战军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巧合的是,画室就在这幢楼里,只是当时他并不知晓。十一年之后,陈坚看到了一篇题为《日军签降一幕》的旧新闻,千余字,是描述中国战区受降大典盛况的。这让身为中国军人的陈坚十分激动,他想要亲眼看看当年的那幢建筑。于是他搜集了一些日军签字投降有关的资料,对照老照片一看,这才发现竟然正是自己画室所在的楼。陈坚激动得不能自已,决心要把这幅画创作出来,重现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陈坚对画的细节要求几近苛刻。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场景,他需要找到当时那段历史的目击者。但已事隔多年,他能找到这样的人吗?

  这里隐藏了一个历史疑团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坚得知,当时的南京政协委员、80多岁高龄的王楚英老人,曾任国民党新六军第十四师少校作战科长,他亲历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陈坚的邀请下,王楚英老人专门到画室看了他的画,并详细地为他讲述了当时礼堂的布局以及签字仪式的场景。

  王楚英回忆说,签字的前天夜里,他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接着来到中央军校大礼堂,带着美军工兵专家进行了三次安全检查。9月9日上午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个大型水银灯突然亮了起来,何应钦由礼台后方走进会场,后面紧跟着一些国民政府和盟军的高级官员。当时,王楚英站在门口,给他们开门。大厅里顿时活跃起来,摄影记者争着拍照。

  8时58分,王楚英站到礼堂的正门前。此时,由军训部次长王俊中将将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等七人从大礼堂中门带进会场。冈村宁次站到投降席的中间,向何应钦鞠躬。何应钦手一挥,他们就坐了下来。王楚英跟在王俊后面,待冈村宁次等一落座,他便回到原位,站在何应钦后面。

  老人告诉陈坚,签字完成的时间是1945年9月9日9时7分。其他事情可能有些模糊,但这个时间,他是记得最为清楚的。王楚英还看到了冈村宁次因为手在发抖,盖章时,他从右边上衣口袋中拿出印章,边抖边盖章,把印章都盖歪了,可在这样的场合下,他又不能更改,只得起身向受降席鞠躬表示歉意。

  老人还讲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日本人把投降书递过来,原本坐着的何应钦一下子站起了,双手接过,这个突然站起来的动作后来被人说成没有威严。“其实是因为当时桌子太宽,何应钦要接投降书,只能站起来,否则接不到啊。”王楚英笑着回忆。

  关于此事还有一传闻,说冈村宁次退席的时候向何应钦鞠了一个躬,何应钦下意识地还了一个同样标准的鞠躬。当时在场的许多中国人都觉得十分不妥。抗日战争时期,何应钦是亲日派,这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这个动作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愤怒。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人摇摇头说,应该没有,否则他不可能不记得。

  谁是这把镶金军刀的真正主人

  在签字仪式复原场景后面,专门辟有侵华日军罪证的展区。隔着玻璃护栏,记者看到了许多当年日军使用的军刀。

  据李单单介绍,日军装备的军刀早期为西洋礼仪刀剑的造型,刀柄有如字母“P”一般的护手,仅能单手持握,纤细花哨,不甚实用。在1937年长城喜峰口一仗,中国大刀凛凛生威,砍杀敌千余人。中国大刀虽然锻造工艺欠精,但分量厚重,与鬼子军刀对砍常处于上风。日军在发出哀叹后,改造了军刀,回到其传统的长柄武士刀样式。尤为值得一说的是以铜或铝材铸造握柄的九五式军刀,此刀装备给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军曹、曹长,可以说是杀人最多的日本军刀。

  李单单还告诉记者,在日军中,指挥刀的规格,代表着指挥官的级别。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指挥刀的把手上:镶金、镶银、镶铜、镶铑,不同的军衔佩不同的军刀。侵华日军除冈村宁次外,极少有人能佩挂镶金的指挥刀。就是镶银的指挥刀,一般师团或旅团级军官手中也不多见。李单单提醒记者观察一把军刀,只见它的刀柄镶金,上面还刻有“天皇”字样。这是否就是冈村宁次的佩刀呢?

  李单单告诉记者,日军投降后被遣返时,按中方要求,除了三十公斤个人物品,武器装备一律不准带走。据说当时很多日本军人发出威胁说,如果军刀不还给他们,他们就会剖腹自杀。中方的回答简明扼要,七个字:剖腹自便,刀留下。

  冈村宁次在投降签字的那天,就解除了军刀,献给了何应钦。八面玲珑的何应钦立即把佩刀转交给了蒋介石。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在总统府里搜到了冈村宁次的佩刀。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兵器陈列室将它送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看来,收藏在南京军区军史馆的这把镶金军刀,应该不是冈村宁次的佩刀,但它的主人到底是谁,李单单遗憾地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无法考证。

  日军军用地图为何成生死攸关的秘密

  在陈列出来的侵华日军罪证中,记者还看到了日本侵略者随身携带的地图册,其中有一张日本人手绘的关于“苏家埠”的军用地图,上面清晰地注明是在1933年由“中国派遣军”绘制的。就这么一个小镇,但是细微到每一条小河、每一架桥、每一座山、每一个村落,在地图上都清晰可见!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裴志海对军史颇有研究,曾经采访过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他告诉记者,日军制作的中国的军用地图,范围之广,可以覆盖整个中国领土,许多地图甚至连中国腹地人烟稀少的山区都标得清清楚楚;数量之大,可以配备到每一个团甚至每一个营。

  从这张“苏家埠”手绘地图上可以看出,日军为侵华下足了功夫,因为自行测绘地图的工程量大到不可想象。日军必须首先掌握住一个地区的火炮道路、载重车道、桥梁、铁路、河川、汽船可航区、民船可航区、险要地形标志、道路随季节变化情况及生活用水、哪些地方可降落飞机等地志资料,方可制成一幅最具作战价值的地图。

  哪些人能一睹神秘大礼堂真容

  那么,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南京军区军史馆(含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能对外开放吗?王希年大校做出了肯定回答。他说,军史馆从今年4月竣工到10月中旬,已经接待了七十批次共计三千多名观众了。只是,这并不意味着游客可以自行参观。

  王希年大校解释说,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原则上军史馆不接待零散参观人员。团体单位如果想要参观,须提前两天与南京军区大礼堂建筑群管理办公室联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内进行参观。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本版摄影 管新婷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