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45个亚欧国家首脑在北京掀起“头脑风暴”,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是他们的主要议题之一。惨淡的经济前景使得各国领导人愁眉不展。而在这个秋天稍早的一段日子,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县乡,也曾掀起过一阵颇有气势的“头脑风暴”,大到省长、市长,小到县长、乡长,各级政府的官员们频频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招商引资现场,或举杯,或剪彩,或举头仰望夜空中灿烂的烟花。合同在手,胜券在握的官员们大都满脸笑容,踌躇满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收获了粮食,官员们则收获了协议、收获了合同上的天文数字……
改革开放30年了,在广州、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改变观念,变“政府招商”为“市场招商”的今天,“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依然是一些地方的主流招商模式,金秋经贸洽谈会在南京一开就是19年。在越来越市场化、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的中国,这种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明显的越俎代庖、角色错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被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政府招商,秀给谁看?政府在招商大戏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角色该如何演绎如何把握尺度?
19岁金洽会,谁人喝彩
“快看一下那批客商的名单传过来没有!”伴随着办公室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叶婷(化名)一边交待手下,一边急匆匆地起身赶去会议室,参加这批客商的接待讨论会。
作为南京一家高档宾馆的销售部经理,叶婷的工作节奏总是很快,尤其是每年的9月、10月,各种各样的洽谈会、博览会特别集中,接待任务也最繁重。一年一年下来,叶婷感到,南京的酒店业也多多少少“上了瘾”——竞争再激烈,每年这时候靠这些活动拉一拉业绩,总是稳赚不赔的。
叶婷关心的是销售报表上的数字,忙碌中透着点兴奋。而南京市委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则带着点抱怨:“金洽会年年搞,明明已经没劲了,可每年还是要抽调一大批人马,忙得跟孙子似的。”
今年,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与软件博览会、国际服务外包大会同期举行,相比之下,已经走到19个年头的金洽会明显已经“老了”,无论在活力还是关注度上,都远不如后两者。其实,在政府心目中,这也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在精力和人力、物力投入上,市里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内部给这三个会排了个序,也是软博会第一、服务外包大会第二、金洽会第三。”
对跑会的媒体记者而言,“金洽会”一词的响亮程度似乎也打了折扣:很多活动名头很大,内容很空;就连闭幕当天,原本通知了一个签约仪式,后来也被取消,结果组委会只以“通稿”形式发布了这次金洽会的成果,照例是一组惊人的数据,看似比往年更加“成功”……
不过,发布的数据就算再“硕果累累”,市民的反应还是平平。金洽会更像是一场政府唱主角的“大PARTY”,缺少了群众的参与,也就少了很多喝彩。
江苏省某厅一位长期抓经济工作的负责人感叹:“何必呢,现在的南京早已过了要依靠‘洽谈会’来招商引资的时候,金洽会一类的活动,该取消就取消,该升级就升级,集中精力打造几个更适合发展新形势的品牌活动,并不会影响到政府的‘面子’!”
洽谈会变身“大PARTY”
在今年的金洽会上,韩国乐爱金财产保险公司的签约,使其成为南京第一个外资保险机构的法人总部。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这次市级层面有530个内外资项目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签约发照,总投资超过670亿元。
会期仅仅3天的金洽会,真的有着这么大的魔力,频频让傲气的跨国资本对南京一见钟情?江苏保险行业一位知情者道破玄机,“乐爱金此前早就在国内运作了很久,在获得国家保监会批准时,也已经与南京有所接触,金洽会只是搭了个顺风车而已……”
然而,所谓的洽谈会,不如说倒像是一个政府举办的“大Party”。说白了,一连串的签约项目、庞大的投资数额,更像是用来“撑门面”的花环:一些项目在会前早就已经“两情相悦”,但是“大婚”却被要求等到金洽会召开;一些刚刚“相过亲”,感觉只是“可以”、双方还有待加深了解的项目,也被拉到会上“订个亲”,以填充所谓的“协议利用外资额”……
南京金洽会、软博会及国际服务外包“三会”组委会的一位官员则坦言,从实际效果来看,3天的会期搞定一个投资项目,肯定是不够的。这位官员连续多年参与金洽会的组织工作,他说,“南京更多是将金洽会作为招商引资一条主线,强调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
他没有否认有些项目是金洽会之前就已经“八九不离十”。“各个区县也是金洽会的一部分,现在是市、区两级活动。金洽会一年一办,从洽谈、签约到落成,也是滚动的。比如说,区县在网上都有招商项目,也许在金洽会期间没人看到,但是过了几个月有人看到了,就会与区县联系……”
该官员说,客商与政府、项目承办方不管通过何种方式联系、接洽后,总要来谈,此时金洽会就是最好的利用平台,越来越多的项目是通过金洽会,或是在金洽会上开始洽谈,或者是通过金洽会签约,或是在会上发照。“一个项目也是一两年时间,总要跨这样一个过程。再说,动辄一两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国外的客商们也需要一个类似签约的‘形式’,显得更加正式、重视性更高。”
上述这番强调金洽会作用的话,另一方面也恰好证实,它已脱离真正的“招商引资”功能,更多地向着“大PARTY”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南京的招商引资对金洽会的依赖其实已经越来越小,用某区一位招商局长的话说,“原来是我们到经洽会上去卖项目、求资金,现在是金洽会来找我们要项目、撑门面。”
招商项目的“雾里看花”
对那些真正想从会上找项目的客商而言,有时候则遭遇了失望。部分看起来很不错的项目,实际联系后却发现不完全如此。
连续几年,金洽会都把一些招商项目在网上公布,同时标注招商联系方法。今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城建项目比较受关注,例如,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拟对该项目35%的股权进行融资,合作方将共同参与该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管理,希望合作方有参与过类似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经验。然而,当记者拨打标注的联系人电话时,却被告知这位联系人“早就调走了”,关于项目的招商事宜,现行工作人员或表示“不清楚”,或称“那是以前的”“还没定”……可以想象,如果换作一位客商拨打这个项目的招商热线,又会是怎样一种反应!
再如,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部分设施租赁经营项目,初步合作建议及项目现状是奥体中心近5万平方米办公、商业附属用房对外招商,可进行大型餐饮、健身、商业等活动。记者调查时,标注的联系电话那头同样传出了让人费解的信息:“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大部分已经租完了。”……另外,包括金陵大报恩寺增资扩股项目,则是年年待嫁的老面孔,只是总也遇不到意中人。
作为一场“经济贸易洽谈会”,毫无疑问,项目是最重要的部分,何以屡屡出现上述现象呢?调查中,有些区县及项目承办单位坦言:“都是上级要我们报的,那就报呗!”
南京金洽会组委会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网上公示的一些项目经常变,未必来得及一一更新。这些项目从各区县报上来后就挂到网上,很可能有客商看到后来电联系,有的签成了可能没有删掉。
至于每年金洽会签订的合同中,有多少项目是来自于这一途径,该官员没有正面回答,但表示“推出来的这些项目,还带有一些‘信息性’,由此了解客商们是否对其感兴趣。”
鲜有公布的“协议外资履约率”
某酒店服务员小陈,对金洽会也有着特殊的视角。她坦言,每到金洽会期间,客商们的房间是较难整理的,“沙发上、书桌上,通常都会散落着许许多多的资料、画册、文件。今天整理好了,明天又多出一大堆……”让她诧异的是,有些客商在离店时,会留下一大堆资料和文件,这些在她看来很重要的东西,似乎并不被这些客商们所关注。后来时间久了,似乎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一次还听到老员工说,还见过客商把签好的“合同”扔在房间没带走呢……
苏南一家加工企业负责人
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介绍,证明小陈的感受并不奇怪。“我们在安徽、苏北等地都有投资,当地政府开展会、招商会,你说能不捧场吗?特别是在签约问题上,明明已经签过了,需要你时还得再来一次‘二道约’。当然,这也就是在会上做做样子……”
就此而言,宏大的合约数字倒有“虚假繁荣”之嫌。特别是一些“协议利用外资”,通常只听到签约时的高调公布,很少听到会后实实在在的履约率。在国内一些地区的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协议金额的履约率一般都只有35%至45%,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如四川省就曾发文,明确要求各地坚决杜绝虚假签约,只注重实际签约合同的金额。
“政府买单”前听证了吗?
如果说,金洽会的目的是为了收获,那么势必也要算一算它的投入。摆在“明处”的一项最主要投入,就是那么多客商来到南京,衣食住行谁来买单?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金洽会组委会一位官员表示,“按照国际惯例,机票、住宿都是客商自己出的。或者就是,哪家单位、企业邀请他,费用就由哪家出。”
另外,到了南京后,总要以政府名义进行一次宴请、招待,“这部分是我们来做的。”该官员也认为,如果这些都要政府付钱的话,“费用不得了。”再者就只有一些也不算“吓人”的开销,例如开幕式,要花上几万元、十几万元等。
不过,记者在向承接金洽会、软博会、国际服务外包大会客商接待任务的酒店咨询时,部分酒店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政府邀请,当然是政府买单!”据透露,固然有不少客商自己购买机票、负责住宿,但是一些跨国公司的高层、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则也有“统一安排”。
有关官员解释说,“作为一项重要的投资促进工作,每个城市总有这么一笔资金,不是这一种用法,就是另一种用法。比如到国外去招商,也是一笔费用。而现在这要比到国外去要省得多……”
另一项重要投入,就是金洽会等“三会”期间,让人应接不暇的会展、论坛及区县活动,这些开销谁来承担?据介绍,基本原则是“谁承办、谁掏钱”,哪个部门或单位负责,就由哪个单位出钱,市里的财政不统一拨款,“企业、开发区、区县都要发展,这也是必要投入。”
在一系列活动中,记者选择了人们印象深刻的“激情长江浪漫新城”国际音乐烟花晚会进行调查。漫漫长江岸线,五彩烟花在夜空绽放,美轮美奂的场景确实“镇住”了现场所有人。在嘉宾席欣赏这场盛宴的,是600多位“三会”客商及有关领导。另外观众席还有一部分人是持赠票入场的。当然,这场“视觉盛宴”代价不菲。今年燃放烟花多达260多种、10万发,为西班牙大师所设计,其中还添加了奥运元素的图案,“大脚印”“笑脸”等。
该项活动的落实单位是建邺区政府、河西指挥部。建邺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烟花燃放的费用大约为60万元,连同场地租用、宣传费用等,共近200万元。这笔钱从哪儿来?“我们也想到了市场运作的方式。”该负责人举例说,一是整场烟花晚会的冠名权,要求90万元以上,其次是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再者就是出售门票,“余下的则由政府投入。”
不过,似乎除了冠名权,政府投入仍然占大头,门票收入这一看似市场化的渠道并没有发挥什么效用,今年的收入只有几万元,“可能大多数市民都还没有购票观看烟花的习惯,大多数门票的确都是送出去的……”
对这样一个烟花晚会,市民倒也有话要说。在南京某校任教的杨女士当晚带着儿子在外围江边欣赏了烟花,“不是我不想买票或者买不起票,而是因为我觉得根本就不应该卖票!”杨女士说,如果这是政府投入主导的活动,那么政府首先应该问一问广大市民是不是同意举办,即使确有举办的必要,那么也应该免费向市民开放;如果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那么出售门票也无可厚非。
一个初衷与效果都不能说不好的烟花晚会,同样面临着如何协调行政手段与市场要求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凸显出整个金洽会乃至“三会”的操办模式,都面临进一步的改革。
客商看重的是“谈”不是“会”
一些参会客商、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到国内各地政府的参会通知并不奇怪,关键是怎么选择。对南京一年一度的金洽会,记者采访的几家企业都一致表示:对了解南京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的确有所帮助,但不会因为参会而决定是否投资,更不会在短短几天的会期里签约,除非此前的考察和谈判全部已经成熟。
2005年的经洽会上,由国内外两家财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的“南京扬子石化碧辟乙酰有限责任公司”日前落户南京,它是由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BPCHEMICALSINVESTMENTSLIMITED)”各以50%的股权共同投资设立。该项目投资总额为13.9亿元人民币。
BP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与石油化工集团之一,位居2001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的第7位。它是通过金洽会相中南京的吗?记者日前致电碧辟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对方称,“我们早在以前就开始与南京方面洽谈了,会上只是签约而已。”一个金洽会,并不会改变世界500强企业是否落户南京的决策。
在这次的国际服务外包大会上,美国毕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参会人士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的层次和组织水平。该公司与南京高新区有合作关系,但其在中国的全球研发中心设在大连、上海,对方参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的打算。
在客商们眼中,金洽会、软博会、国际服务外包大会……这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南京的窗口,但要真正决定是否在这里“掏钱”,还得“该怎样就怎样”。快报记者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