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戏剧大省:有戏?没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戏剧大省:有戏?没戏?
江苏戏剧人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
  百戏之祖昆曲的故乡,拥有剧种最多的地方戏曲,从百年经典《牡丹亭》、《桃花扇》到新时期《路在你我之间》,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省。

  可是在戏剧生态并不活跃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江苏戏剧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日前,快报记者走访了省昆、省京、省话、市越四家省内知名剧团。在与四位“戏剧人”的交谈中,记者的感受喜忧参半。省昆、省京正处在市场的良性循环中,而省话和市越还在困境中苦苦“突围”。

  

  快报记者

  倪宁宁 苑纯洁

  [省话]

  在困境中奋力前行[省昆]

  在困境中奋力前行

  并不是非得经历了金融风暴的人,才显出一脸愁绪。在与记者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江苏省话剧院当家人、院长杨宁就常常紧蹙着眉头。“人家(北京、上海)一出戏,能演20到30场;我们只能演两三场,观众还不买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怎么排戏,还怎么敢上新戏啊?!”

  

  这次戏剧节,省昆、省京、省锡都出了剧目,省话没有参演。杨宁解释说,参演的剧目都是这两年表现特别优秀的作品,以地方戏为主,因为地方戏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身为一院之长,杨宁坦言,2004年改制后,江苏省话剧院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地方。

  “现在依然是低谷。”杨宁表示,除了北京和上海,全国大多数城市的话剧市场都不景气。

  杨宁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话剧人而言,我们赶上了一个尴尬的时代。今天,人人都在为生活奔波,生存压力很大。举个例子,我们的编剧,花一两年时间写出一个本子,稿费只有一两万。只相当于人家花一两天时间写的一集电视剧的钱。这叫编剧怎么安心写本子?”杨宁说,自己人都这样了,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老百姓来支持、理解话剧呢?老百姓的生存压力比我们要大得多。

  去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年,面对话剧市场困顿的局面,江苏省内的不少话剧人当时都提出了自己有益的见解。杨宁的想法是,省话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演出阵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办一个话剧沙龙,通过经常性的、不间断的演出,慢慢聚拢人气。在这一点上,他与省话的著名导演熊国栋不谋而合。熊国栋曾经不止一次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建立省话自己的小剧场。

  这些年,杨宁一直在为“小剧场”的事情奔走,目前终于有了眉目,改造中的江南剧场,在年内就有望成为省话的演出基地。

  “不要再多说多抱怨了,因为说了也没用。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剧场,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创作出好剧本,排出好戏,以最大的诚意吸引观众买票进剧场。”杨宁表示,目前话剧市场低迷,不赚钱,从事话剧的人就是奉献,就是付出,但这是值得的,“当初我们选择这一行并不是为了钱,别忘了,我们都是有话剧理想的人。”

  [省昆]

  半年净收入150万元

  江苏省昆剧院坐落于朝天宫东门,原江宁府学故址。跨入半米高的门槛,就可以听到演员们练功吊嗓子的声音。

  

  现任院长柯军2005年走马上任。他告诉记者,剧院目前经营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并且正在逐渐进入良性循环。2005年“省昆”对外演出237场,2006年有313场,2007年有388场,今年1-6月份演出348场,场次逐年递增,剧院收入不断增加。十几年前,省昆一年收入才10万。2007年,剧院净收入为150万元,2008年上半年净收入就达到150万元。“省昆”在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剧目的创作,3年来排了7台大戏:《小孙屠》、《牡丹亭》(上、下本)、《1699·桃花扇》、《绿牡丹》《临川四梦汤显祖》和《藏·奔》。

  柯军还透露说,目前他正在创作一个新概念昆剧,暂定名为《1428》,也就是四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时刻。在新剧中,他打算继续运用《藏·奔》中的舞台设计,运用书法、宣纸、屏风、昆曲音乐、唱腔、念白、舞蹈等艺术手段,表现老师、学生、解放军、“我”和观众等不同人物,在“14点28分”这个时刻以后的各种复杂心境。

  除了专项保护经费外,从去年年底开始“省昆”还得到了民营资本的支持,让他们得以每天举行公益演出。“之后我们还将在全国29所高校、世界上26个国家继续进行公益专场演出。”柯军告诉记者。

  秋雨潇潇的午后,记者在“省昆”练功房里见到了正在排练《断桥》的单雯。穿着一身褐色休闲衣衫的单雯,一旦入戏,活脱脱就是个“白娘子”,眉目之间蕴涵的神韵远远超过了19岁的实际年龄。

  在“省昆”像单雯这样2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到了70%,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演员占30%。“省昆”规定,一级演员一年要举办2个“个人专场”,且对外公演。年轻演员则被要求每年举办一个专场。

  柯军说,过去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下一个演员一年可能忙不到一件事情,现在我们走市场化道路,每个演员一天都要忙好几件事情。现在我们给每个演员充分的舞台和机会,让大家自己去发挥。

  [省京]

  改制成功 步入良性循环

  黄孝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京剧院名誉院长。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见证了“省京”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本世纪初,“省京”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这个转变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正式实现。黄孝慈告诉记者,转制之初,骂声一片,不但省内其他剧团负责人对此表示不解,剧院内部的演员也怨声载道,因为转制后大锅饭将不复存在。5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转制是正确的,仅2007年,“省京”就进行了286场对外演出。现在“省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全国各地,并多次圆满完成国家委派的出访及商演任务,在国内外广受赞誉。今年6月,“省京”在上海的逸夫舞台上演了《红鬃烈马》、《望江亭》、《杨门女将》、《八仙过海》和《四郎探母》等剧目,一天两场,都是商业演出,演员的平均年龄在二十六七岁。

  谈起“省京”的青年演员,黄孝慈赞不绝口。她说,“他们从来没有提出过物质上的要求,面对城市里如此多的诱惑,孩子们能够静心排练和演出,已经很不容易了。”“省京”的演员目前有100多名,年龄层次呈现阶梯状,从20岁出头到40多岁,分布比较均匀。

  “省京”20多岁的青年演员每月基本工资为2000元,加上平均每场200元左右的演出费,一个青年演员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30到40多岁的中年演员按照原来的职称,每月基本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加上演出费,年薪在6万-8万左右。黄孝慈说,“演员的收入越高我就越高兴,因为这代表着体制改革的成功,同时有恒产者有恒心,他们才会全心全意为剧院付出。比如饰演青衣的李洁,她现在的年薪是12万,每一场演出的报酬是1000元人民币。”

  在黄孝慈看来,不仅青年演员需要提携,青年观众的培养同样重要。目前黄孝慈是南京审计学院的特聘教授,同时她还担任了南航、南农、南林、南艺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授课期间她邀请“省京”的乐队和化妆师进入课堂给学生们现场示范,这些费用都是黄孝慈从她的授课费里扣除。不仅如此,在剧院演员本人及其家属患病时,黄孝慈也经常几千几千地掏腰包资助他们。

  [市越]

  观众不抛弃,我们就不放弃

  提起南京市越剧团,南京的老戏迷会想起《柳毅传书》,想起竺水招、商芳臣;年轻一点的戏迷则会说起《莫愁女》《侯门之女》,说起竺小招、袁小云、陶琪;剧团里更年轻的“小百花们”也各有自己的粉丝。几十年来,市越给人的印象是不断出新戏、出明星,很有活力。但是昨天,潘迎宪团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市越这些年过得并不容易。

  

  这次代表越剧剧种参演世界戏剧节的,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版《梁祝》。潘迎宪和剧团的组创人员都去看了。“因为是新版,茅威涛他们一定很有压力,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老版影响太大了,但他们做得不错,整台戏很完整,很好看。”对同行的精彩演出,潘迎宪并不吝惜自己的赞誉之词。但是,同时她也觉得很遗憾,世界戏剧节毕竟很难得,又在家门口举办,团里上下很希望自己能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但是名额只有一个,而越剧并不是南京的家乡戏,所以只好让贤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南京市越剧团从改革开放以来,新戏不断,涌现出了一批大腕,日子应该过得不差。潘迎宪直摇头,“很难很难。”她介绍说,市越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100场左右,看上去很红火,其实一言难尽。“这100场不都是商业演出,在南京的演出大多是公益性质的,送戏进校园,进工厂,参演市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等等,商演我们主要是去农村,去浙江的乡下为农民演出。”

  在谈到为什么不在南京商演时,潘迎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我们在市里的某剧场演一场戏,装台、演出的费用,也就是租金需要3万 到4万;请搬运公司搬道具、设施需要一笔钱;演职人员微薄的演出费,就算一人一百,也需要好几千块;算下来成本起码要4万到5万。而这个数字靠卖票赚回来,无论如何风险实在太大。”

  “有的时候,为了争取演出机会,我们的年轻演员甚至去过酒吧和餐厅。”潘迎宪坦言。

  潘迎宪表示市越目前的困难很多,生存和发展压力很大,但她还是很乐观,她认为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相信国家对艺术团体会更加重视,会加大投入;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票看戏的人也会多起来。这位市越的当家人表示,只要领导、观众对我们不抛弃,我们就不放弃。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