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事件”震动全国,面对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吃什么才是安全和健康的?
昨天,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年会“公共卫生安全: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人们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并不现实,但消费者可以通过自我保护措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三聚氰胺不会有限量标准
陈君石认为,老百姓现在“谈吃色变”,其实大可不必,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总体状况是好的。15年前,我国总的食品合格率只有50%~60%,而现在已经达到90%左右。
记者问陈君石:“您现在还喝牛奶吗?”陈君石笑着反问道:“喝啊,为什么不喝呢?我天天坚持喝一杯牛奶。”
对此,陈君石也给出了理由:“目前,政府对所有生产奶制品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这次事件以后,我国市场上的奶制品会比以前更安全。”
针对某些媒体关于三聚氰胺将出台国家限量标准的报道,陈君石院士说,目前只是出台了临时标准,可以肯定地说,三聚氰胺不会有永久性的国家限量标准,因为它不属于食品中批准使用的添加剂。陈君石透露,“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法》今年有望出台。
食源性污染95%漏报
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时,常常用到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检出致病菌这样的词语。陈君石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属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而目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中国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陈君石院士举例说 ,1988年,上海人食用了带有甲肝病毒的不洁毛蚶,导致30万人中毒,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纪录。中国被报道的食源性污染只是冰山一角,都属于比较重大的毒性事件,事实上超过95%的食源性污染事件可能都被漏报了。
推崇有机食品是误区
现在老百姓吃东西,都推崇回归自然,尤其是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陈君石表示,这完全是误解。有机食品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价格是普通食品的8~10倍,即便是发达国家,人们也很少购买有机食品。
事实上,在食品安全性上,不存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普通食品这样的优劣之分。因为作为食物,所有的食品安全性都依照一个标准,那就是食物的卫生标准。
陈君石认为,人们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并不现实,他提出了自己的“陈三点”,教消费者自我保护:食物多样化,稀释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风险;尽量选择有品牌的食品,最好到大型超市购买;学习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譬如消费者担心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超标,用洗涤剂长时间浸泡,结果是用一种化学物质处理另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用流水冲洗,用手轻搓,这样就可以了。”快报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