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将一切知识转化为利润,这是美国资本市场的神话。现在,这个神话已经被打破。”
“投行裁员已不是新鲜事。大家谈论的新闻已变成如何在浙江、广东做私募,谁又跑去给喜欢用人民币现金的民企老板打工了。”
这些话语出自一些刚刚成为“海归”的华裔金融人才之口。
“投行”,“对冲基金”,对于珠三角普通民营企业来说一度是非常遥远的话题。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往日风光满面的金融才俊们都要面对被扫地出门的危险,一些在欧美、中国香港就职的华人金融人才开始“转战”内地。
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不少民营企业力求改变“低级加工厂”的命运,在酝酿兼并做大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寻求金融专家的加盟。
拿惯了“百万年薪”的华尔街精英回到国内做事业是否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华尔街经验能否“洋为中用”帮助内地企业发展壮大呢?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中国人在华尔街丢饭碗的事情,圈子里已经见惯不惊。”供职于西雅图微软总部的中国工程师穆雷(化名)告诉记者,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超出大家的想象,即便微软这样的顶尖科技企业也冻结了本年度相关招聘。
背景:华尔街大裁员 金融业“减招”
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裁员大戏短期内无法谢幕。“就在昨天,美林被收购,又宣布要裁员500人。”一位跨国猎头日前对记者表示,以成立于1994年的全美华人金融协会来说,会员超过1000人,真正在华尔街的在400~500人之间。2007年春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高盛、大摩、美林等投行裁员总数已接近1万。“按比例,中国人被裁员不算特别多,但都是投行部这样的核心部门。”
除了在职银行家的失业危机外,曾对金融业趋之若鹜的MBA们也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记者从北美、欧洲一些顶尖商学院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招聘计划都有所减少。持中国大陆护照的学生中,目前希望离开欧美回上海、香港就业的人至少比以往上升了五成。
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是2008年经济学人MBA排名全球第一的商学院,学生中不少人都在纽约、伦敦、香港的投资银行拥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但现在很多人都不想再回到老本行了。IMD2008级中国籍MBA代表Shalom昨日告诉记者,以刚收购了雷曼兄弟的巴莱克银行为例,其每年例行的“全球商业领袖培训生项目”往年都有30个左右的名额,今年骤减至七八个。
海归:机会合适给民企打工也无妨
35岁的Andy今年6月就从华尔街回到了上海,4个月来一直“赋闲在家”,一是陪伴家人,再就是应付猎头的电话。猎头不断催促Andy,说是浙江、广东、苏南有几家民营企业希望尽快得到答复。
“在纽约,中国人多如牛毛,但进入顶级投行的很少,进入投行核心部门的更是少数。”Andy就是“少数”之一,曾供职于一家投行投行部,年薪加上分红超过40万美元。Andy坦言,自己在华尔街算不上高管,“投行等级森严,我这种层级仍有被裁的风险,不过我提前走了。”
猎头告诉记者,像Andy这样精通融资并购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正是很多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求之不得的。“从没见过这么大方的老板,有企业开出年薪80万元,还有6%的股权。”
Andy倾向于去一家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对方提供的职位是首席运营官兼战略投资总监。“对方想做成一个企业集团,我认为可行。”Andy说在华尔街做的时候曾研究过一家墨西哥家族企业IPO和并购,该企业后来做成了了不起的大集团。“这家企业和墨西哥那家有点像,我们做投资的,有时候很相信直觉。”
企业:并购做大急需金融“诸葛亮”
“广东民营企业正在转型。”总部位于广州的锐旗猎头运营总监蔡贤双告诉记者,由于出口萧条,单纯生产型企业处境困难,东莞、佛山很多企业都开始尝试变为“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企业,这就需要进行并购融资,也就面临人才需求。除了有志于并购扩张的家族企业外,广州、深圳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也提出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企业上市可以让投行做,但兼并收购不能随便信他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广东民营企业家表示,现在竞争很激烈,投行都希望能拿到业务,所以其评判未必客观,“咨询项目是否可行,投行都会说‘可行’,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
还有企业家非常坦白地表示:“台湾地区很多企业最开始也是做加工的,后来都发展成了大集团,融资并购是绕不开的,自己有个‘诸葛亮’会放心很多。”
在一些华尔街精英看来,国内民营企业家也并非对华尔街“缺乏认识”。就职于美国著名私募基金卡笛逊资本的卢永臣亲历了次贷危机,半年前从美国总部回到了上海。卢永臣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该商学院曾在华尔街日报商学院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卢永臣认为,长三角、珠三角不少民营企业都得益于跨国私募资本的投资。这就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先天”就具有很好的“国际眼光”。
问题:环境差异大可能“水土不服”
“华尔街的那一套未必能在内地行得通。”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民营企业也对金融“海归”可能水土不服表示担忧。还有企业家尖锐地指出,“哈佛MBA搞垮了民营企业的事以前就发生过,美国那一套营销和国内完全不一样!”
一些金融海归也对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自身适应能力有些担忧。一位在香港工作的金融海归举例说,不少赴港筹划上市的企业家和投行律师团见面的时候,不约而同都问一句话:“你们要这么多律师做什么?”
对很多金融海归来说,他们回国也只希望从事融资并购等专业性较强、同时收入丰厚的工作,对从事实际的运营管理,他们兴趣并不大。
影响:人才回流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华尔街金融精英们为什么热衷回内地工作?显然,内地更被看好的经济形势和现实的丰厚经济收益是最大的诱惑。
据调查,除去企业担任高层外,华尔街金融海归回国后主要从事风险投资和私募资本两大行业,在这些行业一个投资经理年收入上千万元也并非不可能。从事私募的卢永臣就对记者表示,塔克商学院07届中国学生共有10人,其中回国三人,两名从事私募基金,收入“上不封顶”,做得好收入比投行还要高。
“更多的金融人才回流,显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由于这两种金融组织都和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定对那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才流动料将持续 内地容量也有限
除金融机构频繁的裁员计划之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日前的估计,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09年年底前将导致2000万人失业。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造成的人才流动将持续数年,华人金融家在华尔街和中国之间,以及大中华区内部的流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距离广东最近的“华尔街”是香港。“相似的文化背景使港台地区专业人才更容易融入内地。”著名跨国猎头万宝盛华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吴若萱表示,相信包括金融人才在内的人才流动将会进一步加快步伐。
新的问题是,内地有这么大的人才容量吗?
“雇佣一个华尔街回来的人,同样的薪水可以雇佣100个工人。”有企业家认为,目前江浙、广东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需要聘用“华尔街人才”那种地步。“按照这样来算,长三角、珠三角有这种需求的企业可能只是两位数。”有猎头也认为,有这种人才需求的企业一般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所处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同时这些企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并且有数年内进行IPO的计划。
这种需求总体来说是平衡的。因为能够在大型民营企业独当一面的金融海归人才本来就少,其中还有一部分回国后会分流到私募和风投行业。
(谭德波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