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然“出海”小心呛水
最近上市公司频频曝出海外投资失利的负面消息,国航、“双铁”、江西铜业纷纷落马。诚然,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放大了这些损失的程度,但中资海外投资成功的案例为何少之又少,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如果把眼光拉到10年之内,几起影响较大的投资案例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1998年,湖南株洲冶炼厂炒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遭遇国际炒家逼仓,巨亏14.6亿元人民币,轰动一时;2005年中航油炒石油期货亏损5.5亿美元,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副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最近的中投投资黑石亏损案,平安投资富通亏损案更是众所周知。至于QDII海外试水一年多,成绩更是惨不忍睹,众多持有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中国的海外投资初衷是开创新的财富增长点以谋求更大利润。然而投资的准备不充分,信息与资料不完整,以及国家间政策的差异和限制诸多原因,使得投资屡屡失利。从目前已有的案例看,决策层和执行层投资专业人才的不足,是影响海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以中投为例,中投公司的高层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官员,市场化的投资专家严重不足。中投正式成立之前的第一单业务,就投向了黑石这样盈利性虽很强但安全系数低的私募基金类公司,业内斥之为“方向性的错误”。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投资富通失误后给员工的公开信中也承认,公司决策层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远远不够。
如何吸取过往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重演?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相关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培养合格的投资主体;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在风控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国有资产出海要严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