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店原来就开在美大的旁边!”自从快报连续刊登了关于升州路上“老字号”的报道,就不断接到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提供线索。昨天,年近七十的程极震老人也通过快报热线96060找到了记者,一直悬在那几幢建筑上的谜团也逐渐解开。原来程老的父辈也曾在升州路上经商,开了一家叫“元堃昶”的布匹、棉纱、毛料批发店,和“美大”是老邻居。“它在当时是华东地区非常大的批发尼龙、布匹和棉纱的公司。”
曾是南京纺织品批发第一块牌子
程老从信封里取出几张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其中“年纪最大”的莫过于“元堃昶”的创始人——程极震的父亲程保坤和大伯程保元,在1920年拍摄的,当时正是兄弟俩创业前期,那一年程保坤只有20岁,程保元24岁。兄弟俩之前在无锡纺织品大商人程敬堂开设的“无锡丽新棉布棉纱纺织品公司”、“无锡协新毛纺织品公司”里学徒,1939年回到南京,兄弟俩一同在上浮桥开了家卖棉布棉纱纺织品的小店,取名“元堃昶”。
小店没开多久,程敬堂就看出了这两兄弟在经营上的才华,让他们在南京帮自己开分公司,公司地址就选在了升州路的这幢楼里。“后来,我们家的店越做越大,逐渐成了当时整个华东地区,除上海外最大的搞棉纱毛纺织品的批发公司,江苏、安徽、江西等几乎所有大的服装商都是到我们这里来进货。这在当时的南京没有第二家了。”而当时年仅12岁的程极震,白天上学,晚上就在店里帮父亲接长途电话。
1953年,几乎和美大纸业同时,由于公私合营,“元堃昶”也卸下了它的牌子,搬出了升州路商业街。“后来接收这个房子的是国营江苏省糖烟酒批发公司”。
第一块霓虹灯闪耀了一条升州路
1945年,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抗战胜利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撤出了南京。这一年,最令程极震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在自己的店里挂上了一盏霓虹灯。“抗战胜利了,父亲非常兴奋,就从香港定制了一盏霓虹灯店牌挂在外面,我们是南京第一批挂霓虹灯的。那盏霓虹灯足有一层楼那么大,是长方形的,店名用红色的霓虹灯勾起来,外面还镶了个框,这个框会变色,从绿色变成红色又变成绿色。当时整条升州路一到晚上都是漆黑一团的,所以这盏灯一挂起来,从三山街和水西门的路口都能看见。”也是在元堃昶之后,建康路上的“天福布店”等商店也逐渐挂起了这种洋气的招牌。
“元堃昶”毛料在影视圈很流行
在程老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一直为他津津乐道。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一年,他们全家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在玄武湖游玩时拍摄的。照片里程极震和他的兄弟姐妹等“小字辈”被安排站在左边一溜,从矮到高排列,并且统一穿着竖条纹、笔挺的毛料“家服”,“这几件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家的料子做成的,叫‘法兰绒’,是用进口的澳毛织的,算是很高级的料子了。”
“元堃昶”卖的都是在当时非常紧俏的毛料品种,毛哔叽、华达呢、女色呢,还有国家元首做衣服时用的啥味呢,而且都是用从澳洲进口的澳毛纺织成的。程老回忆,当时南京有名的“老字号”李顺昌洋服公司解放前一直是在“元堃昶”订的毛料。上世纪40年代,曾经有很多国民政府的达官要人和影视明星就曾穿着“元堃昶”的毛料制成的衣服,其中不乏像蒋介石、孔祥熙、孔二小姐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
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需要大批的“白漂布”来做衬衫和军服上的军队标志,“那么大一支军队做这些得用多少布啊!要是去零售店买店都会被买空的,只好到我们这里来批发,最后足足运走了两车的白漂布。”
这里还藏着“潮人”淘货店
升州路上这几幢民国建筑中有两家都已经浮出水面了,另外几家是卖什么的呢?记者终于在程极震这里找到了答案。“西边那家两层楼的、三角形屋顶的叫‘同兴铜锡店’,是卖一些像铜壶这样的容器的,主要是零售,老板姓唐,已经去世了。我们和美大纸店之间也有家店,叫‘李仁兴百货批发店’,当时在南京也算很大的了,里面卖些‘老头衫’、牙刷牙膏,还有当时刚从美国进来的玻璃丝袜,这在当时很流行。”见习记者 李蓓超
程家三兄弟穿着自家生产的法兰绒制服合影
1945年在玄武湖拍摄的全家福
快报记者 路军 翻摄
▲程老先生展示“元堃昶”第一代老板摄于1920年的老照片 快报记者 路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