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寂静的南京西站站台上涌动起一股热流,近200位身着“情系鄂尔多斯”衣服的老知青们汇集在这里,寻找40年前从这里迈向草原的记忆,悠长的铁轨把他们的思绪带回了40年前的那个下午……
1968年10月21日下午,南京长长的中山北路成了步行街,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同一个地方:下关站。在下关站的6号站台上,1087名知青即将奔赴遥远的内蒙草原,即将出征的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却是依依不舍……
95岁的老太太:我的女儿成了草原的女儿
坐着轮椅,95岁的金桂芬老太太昨天出现在南京西站,对她来说,40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发生在昨天。
老太太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吃完午饭,她替两个孩子准备好行李,“我有9个孩子,老三和老八一起去了内蒙。我特意给他们俩每人新做了两件衣服,一件厚的棉袄,一件单衣,和被褥放在一起打包。那时我们家住在大行宫,那天我们一家人、还有居委会主任一起,从大行宫一直走到下关站……”
老太太的儿子任武军、女儿任淑芳昨天都陪在母亲身边,任武军在内蒙做了多年的老师,1978年回到南京,而任淑芳这一走就彻底成了内蒙人了,如今她在鄂尔多斯纪委工作。她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留在内蒙大草原的南京人还有很多,知青的经历可以说改变了她的一生,他们都成了草原的儿女。
同赴内蒙的三姐妹:妹妹在火车上过了生日
“那天下午,这里可全是人,站里站外,万人相送……”当年宁海中学高一(1)班的女生史征和她的两个妹妹史兵、史军,都乘坐这趟专列奔赴草原。
“你看,我这里还带来了当年同学帮我们拍的照片!”史征特意拿出相册翻给记者看,果然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几个年轻人正趴在车窗上挥手,车厢外看见的全是人头。“瞧,这趴在车窗上的就是我们姐妹三个!”
史征说,当年宁海中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有学生到内蒙,“最有意思的是,当年的火车从南京到内蒙开了两夜一天,24日才抵达终点站海渤湾,我妹妹史兵10月24日的生日,还是在火车上过的!”
史征清楚地记得,那天的送行从下午2点一直到4点多,“大家都充满激情,虽然有伤感,但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哭!所以,要走的人都没哭,反而是送的人都哭了!”
西站的老职工:6号站台刻在我的记忆中
在昨天“故地重游”的知青队伍中,还有一些“编外”人员,何厚群就是其中一个。59岁的何厚群是南京西站的老员工了,从1971年开始他就在此工作,可说起他和南京西站结缘的却是1968年送知青同学的那次经历。
1968年,同样是19岁的何厚群到南京西站来送别他的同学,“送别的人群挤在狭小的站台上,满耳都是叮咛声,站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长鸣的汽笛声、叫喊声和亲人离别的呜咽声混杂在一起……”
让何厚群最难忘的一幕是,当火车咣当、咣当驶出站台的时候,车里的人都把头伸出窗外拼命地挥手,喊着“妈妈、爸爸……”站台上的人群全都自发向前奔去,一直跑好远好远都不停下来!
送走了同学,何厚群自己也分到农村锻炼2年,等他再度回城,“那么巧,我就被分到了下关站!”何厚群告诉记者,在西站工作了这么多年,他对6号站台最有感情,“每次走在站台上,眼前总能浮现出当年万人送行的场面,那声声的离别情仿佛永远烙在这儿的铁轨上了!”
唱一曲蒙语歌,喊一声“我们回来了!”
昨天下午南京城飘起了雨,瑟瑟的秋雨中,老知青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三个一伙,十个一群,眉飞色舞,喋喋不休。“你还记得不?我们那个大队的水利队长,叫狗熊的那个?”“你知道吗?我今年又去了内蒙,还见到了当年我在她家放羊的老妈妈呢!”
女知青孙秀英还带来了她的蒙古族丈夫呼木吉乐图,丈夫开玩笑地说,“感谢南京,给我送来了这么好的妻子!”
当年,1087名南京知青奔赴内蒙草原,为边疆建设贡献了青春,他们促成了鄂尔多斯与南京结为友好城市。40年来,赴蒙知青还在教育、医疗、实业、文化、科技、新闻等多条战线涌现了大量优秀人才,有人说,这是说不尽的1087,写不完的1087,永远的1087!
面对记者,近200位老知青排着队,手臂高举着,齐声欢呼:“我们回来了!”不知是谁提议:大家唱首歌吧!于是,在老站台上知青们用久违的蒙语唱起“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快报记者 都怡文 文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