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美大纸行”老照片  记下55年前关门那一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熙南里藏着民国“老字号”》后续报道
“美大纸行”老照片  记下55年前关门那一刻
大楼钢卷门几十人拉不动,“热水器”“屋顶花园”样样齐备
  陈万里老人今年81岁,曾经是南京“美大纸行”店员,10月14日,当他看到快报《熙南里藏着民国“老字号”》的报道后,通过快报热线96060找到记者,并且拿出了一张自己珍藏了55年的老照片,是1953年元旦,当时全体店员在即将关店的“美大纸行”前拍摄的。这幢建筑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至今让老人引以为豪?为什么曾经显赫一时的它在1953年又突然关门歇业了?陈万里坐在秦淮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的窗前,看着夕阳下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细细地讲述起这幢建筑背后的故事……

  老照片记下“美大”关门那一刻

  陈万里老人从上衣口袋里取出老花镜戴上,弯下腰,仔仔细细地看起了这张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的照片。他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当时南京太平路上一家叫“高士照相馆”的摄影师拍的,摄影师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指着右边往左数第三个个子不高,戴着圆形黑框眼镜,梳着二分大背头的人说:“这个就是老板胡禹言,本名叫胡本昌,是这家店的第二代老板,第一代老板是他的父亲,叫胡镛山,我们都叫他胡老太爷,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顺着陈万里手指的地方,记者看到了他当年的模样:个子高挑,当时流行的发型,看起来在店员中算是“少壮派”。身后的店堂大门上“美大纸行”四个气派的大字仍能让人感受到它往昔的繁华,而门上挂着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标语则体现了这家店浓浓的爱国情怀。店前那两株细细弱弱的梧桐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南京就是从30年代开始种的第一批梧桐树,中山东路、中山路上还有这里,你看,那时它们还这么小,现在升州路的梧桐又粗又大,而照片上的人大多都不在了。”陈万里感慨地说。

  “我是1947年开始在美大做事的,一直到1953年关店,干了6年。”陈万里说,他刚进去的时候是学徒,后来开始做业务,并渐渐地管理店里的一些事务,到哪里进货、进多少、资金上怎么调度都由他负责,包括后来到蚌埠去开厂,他也算是做这个决定的核心人物。

  “南京第一钢卷门”几十人拉不动

  说到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老人脸上掩饰不住一种自豪感:“这可是南京私营资本家盖的第一幢大楼啊!而且它的钢卷门也是南京的第一道钢卷门。现在的小店铺都有钢卷门,但在那时候可是个稀罕物。开关它都不容易,门里面有一个手摇把子,要摇700下门才能关下来或者拉上去,而且特别结实。国民党统治时期,有段时间南京的物价飞涨,老百姓都来纸店里抢着买纸,最后我们只好把那道钢卷门拉下来,结果外面几十个人使劲拉都拉不动!”

  据陈万里介绍,这幢大楼是1936年由山西来的建筑行“竺达记”营造厂帮盖起来的,美大只出了5万块的材料钱,工钱和管理费都由“竺达记”主动承担了下来,足有3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300万左右。“‘竺达记’建筑行就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公司,他们在这边做建筑是要有人担保的。当时他们的老板和胡本昌有些私交,而且美大的资金雄厚,所以我们胡老板就同意替他们做担保。后来这家建筑行生意越做越大,为了感谢胡老板的帮助就帮他盖了这幢房子。”

  “热水器”“屋顶花园”样样齐备

  在升州路,虽然这幢5层楼的洋房已经暂时成了一幢废弃的房屋,但没想到,它在70年前可是一幢有自动送水设备、增压设备、热水器、卫生间、浴室,甚至屋顶花园的豪华办公楼!

  “我们这幢楼有多豪华?当时就有人和我们开玩笑说‘你们应该把门口的‘美大纸行’的‘纸’改成‘银’,当时这楼还真比南京的银行高级,那时南京最好的银行是‘上海银行’,也只有四层楼,我们比它还高了一层!”陈老回忆自己曾经待过的地方,很是自豪,他说,这幢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当时算是新型建筑材料,而且水管用的都是英国进口的名牌水管“百乐门”。至于内部设施,那更是令人惊讶。“我们在楼底下有自己的蓄水池,而且房子本身有送水功能,就算自来水停了我们也不怕。而且一楼有锅炉房,能把烧热的水送到四楼和二楼的浴室,锅炉有自动测温的仪器,和现在的热水器差不多,到一定的温度它就会停止加温,热水不够它又能自动注入冷水,而且能保温。一到夏天,从下午两点到凌晨都能洗热水澡。”而且据陈老介绍,当时美大还有南京私营资本家唯一的一台用来增加电压的“增压设备”。

  陈万里指着四楼右边的一间房子告诉记者,那里就是他们的浴室兼卫生间。卫生间还是那种带自动冲水的,里面还有两个水泥浇筑并且磨光的浴缸,“我们老板的浴缸在二楼他的卧室里面,那更高级,是个搪瓷的大浴缸。”

  在照片里,屋顶上露出来的绿色植物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那是我们种的花草。屋顶上原来是一个花园,上面还有荷花池、假山,站在上面能看见紫金山。”

  第一代老板的发迹史很是传奇

  1953年,也就是照片上显示的年代,前一年,党中央把那些既非生产又非零售的行业定义为“中间剥削厂”,并号召这些行业进行对外投资,美大也被列入其中,并且被要求“不许留在南京,只许在‘五个北’搞投资。”五个北指的是华北、苏北、皖北、东北和西北。最终,美大选择了到比较近的安徽蚌埠去办厂,就是后来的“建华造纸厂”,从那以后,“美大纸行”这个南京第一块牌子就被赶出了南京。

  那么,“美大纸行”这块牌匾,是怎样在南京越做越大的呢?听陈万里介绍,“美大”第一代老板胡镛山最初的发迹还颇有些神奇的色彩。

  “胡镛山之前是南京一家纸店的学徒,生活非常艰苦,苦到连韭菜都要拿来蒸着吃,为了省油嘛。有一次,他去上海进货,碰见了后来在上海非常有名的‘尚古山房’老板丁浩。丁浩这个人比较迷信,他看到胡镛山耳朵里长毛,觉得他这个人虎虎生威,面相很好,所以想和他一起做生意。后来,丁浩果然在上海帮他找了几个股东,筹了3000块钱,再加上他自己东拼西凑的1000块,一共4000块钱开始自己做生意了。”据陈万里回忆,胡镛山在事业起步的时候大概不到30岁,而如果他活到现在,应该有130多岁了,所以粗算下来,“美大纸行”应该是家一百年以前的老店了,而这与南京市档案馆内有一份1953年南京市纸类行业登记表中所记录的:“美大纸行”创建于1933年有所出入。

  靠着最初的这4000块“起步费”,“面相好”的胡镛山果然迎来了他生意史上的第一个好运。上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货物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被切断了,靠做进口买卖的纸业顿时出现了“进口纸贵”的局面。“很多店这时候根本拿不到货了,而胡镛山恰好在战前订到了一批德国的‘皱锦纸’,在市场上非常紧俏,原来卖一块五一张的,后来卖到三块钱也有人买,他就这样一下子发家了。”

  后来,无论是信誉、经营还是职工人数,“美大纸行”都是南京纸业第一块牌子,而胡镛山这个第一代农民工,最后也成了江南纸业除上海外第一大资本家。

  日本侵略者抢来美大分店的纸填护城河

  据陈万里回忆,美大纸行在南京先后开了两家大分店,一家开在水西门外大街,叫“美大西号”,另一家在中华门外雨花路,叫“聚大纸店”,两家的规模都很大。“水西门那家专门用来堆放从江西运来的土纸和手工纸,都是十船十船地运,所以‘美大西号’里面堆了好多的纸,多到什么程度?当年日本鬼子轰炸南京的时候,把水西门的那座大桥给炸断了,最后他们就抢了美大西号的纸去填河,然后进城。那些纸可能足有上千捆,十万斤都不止。”

  在南京,除了和美大有直接联系的两家分店,其他很多纸店也都有“美大血统”。“那时南京有个‘美派’,指的就是从美大出去自己开店的学徒,在南京到处都可以见到,最有名的就是‘广大纸店’,也在升州路上。”

  除了南京,胡家在蚌埠也开了一家分店,叫“聚美斋纸店”,陈万里告诉记者,这家店后来做得比美大本店还要大。

  胡家后人曾住在南捕厅老宅中

  显赫一时的“美大”,带着他们积累的财富搬出了这幢令他们自己骄傲的大楼,之后谁会入驻续写传奇呢?“我们走后,这幢楼被花纱布公司用42000块钱买走了,这是一家国营企业,做的是布料生意。一开始,他们说是用来做办公室的,后来被当成了职工宿舍。再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我就不清楚了。”

  陈万里说,胡本昌在南京还有一个小女儿,今年大概六七十岁了,一直住在南捕厅的老宅里,但沉寂多年一直没有露面。昨天,记者前往南捕厅试图能找到这位历史的见证人,却发现她曾经住的二层洋房已成废墟,据邻居介绍,她已经在几个月前搬走了。之后,记者经过多方打探,仍未得到她的消息。

  [相关新闻]

  他的父亲,也在“美大”工作过

  而另一位热心读者严先生,则向快报提供了一份他父亲留下来的个人资料。严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叫严家成,出生于1905年,从14岁起就跟在胡镛山身边当学徒,可以说是美大元老级的员工,而且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这幢5层大楼的监工。在他所提供的资料“你会些什么”一栏中,用毛笔清楚地记载了严家成当年的工作经历:纸张业务……在民国廿五年,曾监督建筑美大纸业五层钢骨水泥洋房一幢,工程一年。“后来我父亲去了美大在雨花台那边的分号‘聚大’当了经理。”

  严先生曾经在六七岁时随父亲来店里玩过,而最令他难忘的就是店里的免费冷饮了。“我记得店中央有一个大瓷缸,里面有冰冻的橘子味饮料,是免费的,店里的学徒和顾客都可以喝。”见习记者 李蓓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