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发现 南京原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那些不同寻常的南京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那些不同寻常的南京人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才辈出。上至帝王将相,王子诸侯,下至普通劳动者,很多人都对后世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名字人们都耳熟能详,但他们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随着这次对南京人的追寻之旅,让我们重新触摸那段历史,最大限度还原曾经辉煌过的他们。

  最不该被遗忘的南京第一人是谁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告诉记者,对南京有影响的人物有很多,但是有一个人的价值却被远远低估了。这个人是谁呢?

  胡教授说,他就是南京开都第一人——孙权。人们提起孙权,大多只会联想到他的戎马生涯,胡教授介绍说,其实孙权对南京的贡献非常大,他奠定了南京开都的格局,给南京带来繁荣。据史料记载,孙权在建都南京后,对南京开始进行整治。他在江乘、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市)开凿一条名为“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

  但孙权死后却逐渐被南京人遗忘,从一件事可以说明,胡教授说:“按理说,皇帝死后所安葬的地方都必须称作陵,但孙权的陵寝如今却被叫做孙权墓,而墓只是对普通人坟墓的统称,这对一代大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孙权的陵寝在如今的梅花山,历史上曾被叫做“蒋陵” “孙陵岗”“吴王坟”,如今叫做孙权墓。为何孙权在南京的事迹会被人们特别是南京人渐渐遗忘?也许是南京后起的帝王太多,将他的功绩掩盖了,也或许仅仅因为钟山上的皇陵太多,叫孙权墓更顺口方便。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

  南京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是谁创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连小朋友都知道,里面讲到了东晋时期一位著名大臣:王导。人们大多只知道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可他另外的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济沧博士告诉记者,南京历史上出现过一个以和为贵的时期,其大力提倡者就是王导。

  李博士说,王导作出了对后世南京非常有影响的决策。在辅助司马睿(晋元帝)时,他积极提倡一种“清静政策”,即对南方士族和平民采取极为宽容的管理方式。这不仅使得南京再次定都成功,并且给南京以后的历朝历代建都打下扎实的基础。王导这种政策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法制宽松,谁犯了什么小错误都可以不追究,有“网漏吞舟”之说。

  当时王导和迁移到南京的北方士族们还带来了一种“乡论主义”——贵族官僚起家做官,首先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在家乡(当时叫乡里)获得人们的好评,这就是“乡论”。王导团结了大批南方的土著豪族,最终使得东晋王朝在南方站稳脚跟,统治了100多年。王导的这一政治姿态和方针为东晋南朝的政治家们所继承,开创了一个与北方对峙近300年的局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了个性突出的贵族文化,为后来的隋唐盛世打下了扎实的根基。而且,后来南朝佛教之所以盛行,与王导的“清静”思想也有着很大联系。

  宋词的发展和一个孤儿有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大家都知道,提起南唐,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估计也是李煜,李煜在中国词学上的贡献非常大,可是,为李煜盖好琼楼玉宇、设好雕栏玉砌的人是谁呢?李煜忧国忧民、才华过人的基因又遗传自谁呢?李济沧博士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战争中的孤儿,他就是李煜的祖父、南唐烈祖李昪。

  李济沧博士介绍,王导的影响力影响至隋唐,而李昪则影响至宋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很相似,那就是宽厚爱民,为政宽仁。李博士说,李昪原名徐知诰,很小就是孤儿,被杨行密于战争中所掳,并作为养子,而杨行密的儿子不能容他,遂将其给予部将徐温,并改名徐知诰。长大后徐知诰为官宽厚,爱民如子,又很节俭,深得徐温信任,最终成为一代帝王。登上了帝位,徐知诰继续施仁政,他还减免百姓税收,为人继续节俭,当他知道某大臣身上一件衣服是百姓一家人几年的收入时,便对他严厉呵斥。

  李博士说,李昪虽然没有其儿子李璟及孙儿李煜那样博学多才,但正是因为他奠定了国家的繁荣,才为其子孙营造了一个利于文学创作的社会文化氛围,而南唐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和进步,实际上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也是开启另一个时代转折的宋朝,打下了极深的根基,成为宋朝文化的重要渊源。

  朱元璋为何置沈万三于死地

  

  

  

  

  

  

  

  

  

  

  

  

  

  

  

  

  

  

  在南京历史上众多的帝王将相、王公大臣里,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把他与阴险毒辣的暴君联系起来。然而李济沧博士则说,朱元璋对富商、大臣们的冷酷另有原因,而这原因和徐知诰竟有几分相似,只是表现方法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和江南富商沈万三的故事。虽然沈万三资助朱元璋三分之一的银子来筑明城墙,并且进献了很多宝物银两给朱元璋,但朱元璋不仅没有因此恩待他,还将他流放。

  李博士说,这要从朱元璋个人的经历和他的思想说起,朱元璋和徐知诰经历很像,生于农家,经历战乱,都有着农本思想。在他统治期内,对贫穷的农民免征徭役,他自己也非常节俭。他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对贵族富豪毫不留情,觉得他们是鱼肉老百姓后才致富的,沈万三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臣子自然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在政治上,朱元璋对政府官员、达官贵族们非常冷酷,大臣们每天上朝都是哭着来的,因为不知道当天能否活着回家。另外,如果哪个大臣贪污哪怕很少的钱,都会被杀,不仅被杀,还要剥皮示众。

  “曾剃头”为繁荣南京“视察”妓女?

  

  

  

  

  

  

  

  

  

  

  

  

  

  

  

  

  

  

  

  和朱元璋相似,南京历史上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在他的指挥下,曾发生过屠城事件,因为此事,人们叫他“曾剃头”。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并没有定论,但当时他对南京经济的恢复客观上起到了作用。

  史料记载,镇压太平军后,朝廷便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前往南京。但战后的南京“船息歌停,一片寂然”,为恢复南京经济,曾国藩大力倡导秦淮商业。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说,为了繁荣地方,曾国藩这个素来生活严谨的人竟然亲自逛秦淮河,还将湘军水师中不用的战艇降价卖给“秦淮舟子”们,这些战艇被舟子们改造得富丽堂皇,就像一座现代游艇。

  据说,曾国藩还遇上几个名妓,相交甚欢。相传其中有一个妓女,艺名少如,颇有文采,请求曾国藩送她一副对子。曾老先生打算用她的艺名“少如”这两字嵌到联中,先写上联:“得少住时且少住”,意思是能在这里休息片刻就休息片刻。他要少如对下联,这女孩开了曾国藩一个大玩笑,提起笔来写道:“要如何处便如何”。但王涌坚说,这些只是民间传言,并不完全可靠。曾国藩为了使南京的经济复苏,倡导秦淮娱乐商业却是真的。

  济公原型在南京吗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更离不开普通人民的智慧。除了帝王将相之外,南京历史上还出现过不少普通人,他们在文化科学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南京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才有了深厚的底蕴。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京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僧人,那就是宝志禅师。相传,宝志和尚是文学经典《济公传》里那个好打抱不平的济公的原型。

  但民俗专家王涌坚否定了这一说法。他说,在考据家钱静方先生的《小说丛考》中,曾对此误进行指正,书中说:“志公(宝志)……误其名为道济,且误其时为赵时南宋,于是西湖诸禅林,伪造种种灵迹……实则济公即志公之误。”

  王涌坚说,历史上确有济公此人,济公原人生于浙江天台,后常居杭州净慈寺,是南宋时期人,而宝志是南朝时期人。那为何会将宝志误为济公原型呢?因为宝志在传说中的很多事迹和济公很像。在《金陵梵刹志》中,说他生于“东洋古木鹰巢中”,被一朱姓妇人发现并收养。他的长相面方而晶莹得像镜子,手足像鸟爪。七岁在钟山道林寺出家,不知从何年开始,经常长发赤足,手执锡杖,上挂剪刀、拂扇、镜子等物,游行于街头巷尾间。并且喜画符,占卜也很灵验。

  不管宝志禅师是否是济公原型,他都给济公这个文学形象增添了色彩。公元512年,宝志圆寂后,也带来了闻名遐迩的“三绝碑”,即后人在志公塔前为他立的碑。此外宝志禅师的佛学造诣也很深,留下很多佛学经典。

  绝色美女对秦淮文化功不可没

  南京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当属“秦淮八艳”了。那么,秦淮八艳是从何时发端,又为何能和南京文化融为一体呢?

  据记载,秦淮八艳的故事最先见于清朝余怀的《板桥杂记》,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上头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那她们为何会这么有名,甚至成为和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方志研究专家、《南京掌故》的作者陈济民老师告诉记者,首先她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真人,而且都是秦淮青楼中的绝色美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们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巾帼不让须眉。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改朝换代的大动乱。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而且,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个个能诗会画。最后,她们大多与当时的风流才子有着缠绵悱恻的故事。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当时有名的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有着广为人知的风流韵事。

  同时她们都集中出现在南京秦淮河畔,这样的集中效应不是平常地方所能见。正因这种种因素,秦淮八艳的故事才能口耳相承,成为文人骚客关注的对象。

  女中豪杰的状元身份真假难考

  很多文学书籍中都有记载,在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曾出现过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名叫傅善祥。但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人物,专家们也一直有争议。

  《盾鼻随闻录》里有过这样一个女状元的记载。相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破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试题是《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书香门第出身的南京女子傅善祥,经书典籍、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才貌双绝。她独辟“难养”之说,为天王洪秀全所欣赏。傅善祥考取了女科状元,后被派到杨秀清东王府担任女簿书,很快成了东王的得力助手之一。相传,傅善祥因其美貌与智慧,还使得洪秀全和李秀清之间发生争风吃醋的行为。

  但一些专家对历史上是否真出现过这个女状元抱怀疑态度,其争论焦点就是:太平天国时期是否开过“女科”。王涌坚提出,在《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一书中,曾有对此事的考证:“……按记载太平天国开女科举一事,是首先见于这一部以虚构著名的《盾鼻随闻录》上的(后来其他书籍记载都是根据它)。我们遍考曾亲在天京参加过太平天国工作的人记载,如谢介鹤(名炳)的《金陵癸甲纪事略》、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知非子的《金陵杂记》等都没有记载这件事。《金陵癸甲纪事略》只记有傅善祥是东王女簿书,而没有说她是女状元。所以《盾鼻随闻录》所记太平天国开女科举及女状元、榜眼、探花姓名一事,是十分可疑的……”

  那么,究竟历史上是否真出现过这样一个女状元呢,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南京刺客让《投名状》赚了大钱

  去年有一部由刘德华、李连杰、金城武等共同演绎的影片《投名状》很热门。该部影片原型即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王涌坚告诉记者,“刺马案”和南京有关联。

  王涌坚说,“刺马案”说的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草莽张汶祥所刺杀的事情。据记载,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从箭场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闪出一人,一边口呼冤枉,一边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两江总督被刺一事一时成了热议话题。但其真正原因却成为千古之谜,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那“刺马案”究竟和南京有什么关系呢?王涌坚说,“刺马案”的刺客张汶祥和南京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曾国藩有重要关联,张汶祥曾经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的成员,“刺马案”和湘军也有着不可明说的关系,而“刺马案”因其案情成谜,就成了文人写作的绝佳素材,各种版本的“刺马案”相继出炉,慢慢演绎到今天的影视文学。所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南京刺客张汶祥对这部影视作品作了贡献。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戎丹妍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