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走了!昨天在去云锦研究所采访的路上,同事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不会是真的吧?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中国电影界的泰斗辞世的呢?我在脑海里闪过,前段时间谢晋的大儿子谢衍辞世,会不会是大儿子的告别,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老人太伤心所致?那都是猜测。我脑海里闪现的依然是,3年前8月16日,为大型音乐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来快报开座谈会的那个神采奕奕的大导演,他是那么随和,一点没有大导演的架子,就像是一个普通的老爷爷;但他也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他不喜欢人家喊他谢老,喜欢人家叫他谢导。
亲和
见人都给笑脸
2005年8月,由谢晋监制、刘晓庆主演的《金大班》来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为了这个演出,谢导带着《金大班》的整个智囊团来到了快报;当时,我有幸作为报社接待员,和谢晋亲密接触了一回,给我的感觉是:谢晋很有魅力,很亲和。
当时虽然天还挺热的,大姑娘小伙子都比赛谁穿得凉快,但也许是怕着凉,炎热的大夏天里,谢晋还一直穿一件白色外套。当时,虽然谢晋已经82岁了,但他看起来精神很好,厚厚的镜片后面藏着一双智慧的眼睛,也许是听力不太好,他的左耳戴了助听器。我之前也接待了很多明星,他们有的要求开专梯,但谢晋没有提出这个要求。当时,有关谢晋的座谈会放在东宇大厦27楼,《金大班》剧组的一大班人来到报社楼下的时候,很多眼尖的人立刻认出了大导演谢晋,有人发出尖叫声,他乐呵呵的,总是对人报以宽厚的一笑。
进电梯的时候,他和我们这些人握起了手。座谈会上,他总是聆听,当时南京大学的教授董健离他最近,董健看到谢导就说:“我们已经七年没见面了。” “是的是的。”谢导乐呵呵地说着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两个老兄弟一边用力握手,一边拍拍对方。当时,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谢导说话的时候,喜欢带着手势,仿佛手中的一招一式都能够传递他的力量。
敬业
只爱听别人喊他“谢导”
3年前的谢晋已经82岁高龄了,按照我们的习惯,总觉得叫人“某某老”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但当时《金大班》剧组的工作人员悄悄提醒我,谢晋不爱别人喊他 “谢老”,只爱听别人喊他“谢导”,所以,当时大家都叫他“谢导”。
谢导坐的是一辆大商务车,车里一堆人,在车上,他一路都在和导演徐松子聊着,记得他们讨论着剧本,细化到了剧中人物的台词,在谢晋眼里,《金大班》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了,光台词就有10多处需要修改。因为谢晋对剧本的“苛刻”要求,他们在路上多停留了一段时间。当剧组到达下榻酒店时,为了不让我们等候,守信的谢导,还来不及休息就赶到了现场。
经常看到有新闻说谢晋当导演,演员经常会挨骂,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导演。演出市场往往是“势利”的,谁有市场号召力就用谁。而那时的刘晓庆是尴尬的,有人嫌她太老,有人嫌她没有了明星效应,但谢晋却认为刘晓庆是一块宝。“刘晓庆10岁就进过艺术学校,她有很扎实的功底。她跳舞、唱歌以及对音乐的感觉都相当有造诣。《金大班》只有刘晓庆能够演好,如果我找了周迅来演,我觉得,那肯定不行,因为她没有经历过多大的挫折,演不出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金大班,最后落得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
坦言
《金大班》圆了舞台梦
谢晋的心里,最想当的还是话剧导演,因为他觉得电影是个遗憾的艺术,每次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总觉得有诸多的不满意,但舞台剧就可以不断修改,他想像老师一样导出不朽的话剧作品。
他自己报料说,虽然导演了60年电影,但他学的却是话剧专业,曹禺、洪深、焦菊隐等都是他的老师。多年来,他做梦都想从电影回归到戏剧舞台,苦于没有这个机会。直到《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谢晋认为碰到了了不起的白先勇,“我看啊,写女人,能超过白先勇的,没有!他的‘金大班’就把一个舞女的沧桑刻画得很到位。”寻觅到了合适的剧本,谢晋就想把白先勇的《金大班》改编成话剧,当时和白先勇一说,没想到白先勇很开心,还开玩笑地说“你来导当然没问题,我还不能收你的稿费”。
而谢晋本人和白先勇一样,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经在南京就读,所以,当他导演出认为圆了自己梦的《金大班》时,就想给南京的观众也展示展示。快报记者 胡玉梅
谢家
短短60天
谢晋与长子
相继离世
谢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妻子和他“自由恋爱”又相濡以沫了半个多世纪,双方感情很好。谢晋的家庭又格外沉重,生有四个子女,其中两个智力有缺陷,而最优秀的长子也在他父亲之前于今年因病去世。
约会校花,同学放哨
1941年夏,谢晋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师生们经常自编自演“抗日救亡”戏剧,并常与一墙之隔的江安女子中学的师生们进行交流。一次,女子中学要演出话剧《回春之曲》,请国立剧专师生们前去指导。家住江安吉星巷(今球场巷)的“校花”徐大雯在话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帅气”十足的谢晋正巧被安排为徐大雯化妆。从此,二人有了“秘密”接触。为避免女中教师发现,情窦初开的大雯与谢晋“约会”或去看谢晋排练和演出,就要求同学为她“站岗放哨”。同学还为她制定了几种不同的声响作为信号,以确保徐大雯的“安全”。
1947年,谢晋与徐大雯经过六年恋爱,终于在上海结为伉俪。
为儿子剃头、磨豆浆
次子(阿三)和小儿子(阿四)智力发育不全最心痛的当属谢晋夫妇。作为父亲,谢晋惟有用自己的情与爱来温暖两个孩子不明世事的心。
阿四的癫痫病经常发作,生活难以自理,谢晋常常为孩子洗脸、刮胡子。谢晋还专门向别人学理发,回家给阿三和阿四剃头。儿子知道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看见爸爸的自行车胎没气了,会拿着打气筒打气,谢晋看到了,常常夸奖儿子是个“乖儿子”。为了给儿子们增加营养,谢晋还学会了磨豆浆,一有空他就教儿子,老子加黄豆,儿子推石磨,头靠头、手把手,父子演一出戏——“双推磨”。
阿四曾经走失过两次。后来,谢晋想了个“绝招”,在儿子身上留一个纸条,上写“我是谢晋的儿子,家住×××,电话××”。这招儿果然灵,后来,儿子走失了,都有人送回来。谢晋的父爱打动了人们,大家推举他为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有一次开会,他跟主持人说,介绍我时,就报副主席这个职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大儿子刚刚去世
作为谢晋的长子,谢衍从年轻时就一直追随父亲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他赴美国攻读纽约大学电影系,归国后独立做导演,曾执导过《女儿红》《花桥荣记》《牵手人生》等片。周迅当年便是因谢衍慧眼识才,17岁便主演了《女儿红》而走上影坛的。谢衍曾以《花桥荣记》入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才华备受肯定。
快报记者 沈梅
结缘南京
曾在南京就读
翻开谢晋的履历,其中有一栏这么写着: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1947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据说,由于谢晋的母亲非常爱看电影,所以经常带着谢晋去电影院观看,《渔光曲》《魂断蓝桥》以及卓别林的电影等都是谢晋爱看的片子。1941年夏天,他18岁刚读完高中二年级,就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独自南下,绕道香港、广东、广西、贵阳进入四川,报考了从南京迁往江安县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当时,谢晋就读的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据了解,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立剧专从四川江安迁回南京,校址在薛家巷8号(旧为曾国荃祠堂),后迁城西黄瓜园。如今,南京人都不记得谢晋当年在南京就读时候的模样了。但,曾公祠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应该“看”过当时年轻而才华横溢的谢晋。曾经做过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曾公祠,100多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是青石板铺的路,里面花香飘溢,最后一进的大厅,上面的雕花依然精美,就是不知道,当年谢晋是在其中的哪一间教室就读的?
快报记者 胡玉梅
说起南京小吃
头头是道
“谢晋很随和,人非常好,真的很好,不把自己当大导演。”当年引进《金大班》的演出商张建新回忆,《金大班》剧组当时下榻的酒店是长江路上的国信大酒店,他当时想把刘晓庆和谢晋特别安排一下,因为他俩是最有来头的。“我想把他俩安排到更高级的酒店,还想安排到总统套房,因为,大导演大明星都是很讲究排场的。”但是,当张建新和谢导说起自己的想法时,遭到了谢导的反对,谢导一脸严肃地表示,不用住其他地方了,就和剧组其他成员住一块,不要搞特殊化了。
在吃饭上,谢晋吃饭很简单,菜肴偏清淡一点,很随和,剧组其他成员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空闲时,演出商也问过谢导要不要去南京的几个景点走走,根据经验,很多明星都会要求逛一逛夫子庙,尝一尝南京地产小吃:盐水鸭和活珠子。让张建新感到惊讶的是,谢导对南京的熟悉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告诉我,他来过好多次南京。我当时还很纳闷,他为什么会来南京那么多次?当时说起夫子庙和南京小吃,谢导是头头是道,要说风景,他马上就能报出地名和来历,让我们很震惊。”
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