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47人村庄26名男性13条光棍
· 女校长迷上网恋惹来杀身之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47人村庄26名男性13条光棍
  47个人的村庄,26名男性,13条“光棍”,云南楚雄州永仁县莲池乡勐莲村委会外么河村民小组,这个被外界称为“光棍村”的小村子,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每年,村里人最多进两次距离村庄20公里的县城,因为被重重群山包裹,到县城没有路,他们要跋山涉水、穿越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因为地震带来了隐患,当地政府决定在今年底前对其实施整体搬迁。这个可能因娶不到女人而消失的村庄,或许将因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年收入不到500元

  “光棍村”是熟悉外么河村的人给予它最直白的解释。现在这个村子总共47人,但22岁至60岁的男人因找不到老婆而不得不单身的就达13位。贫脊的土地长不出让村民发家致富的经济作物,这个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几年前,他们还点着煤油灯过日子。

  贫穷和闭塞给这些光棍的成因做了最好的解释,即使是现在,外么河村通往永仁县城的必经之路,仍是那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天然之“路”,在这条路上找不出太多的脚印,村里人要攀爬两个小时,才能沿这条路到达勐莲村委会的那条弹石窄道。

  去这个村子必须有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准备。莲池乡乡长李后禹说,村民到外界,过去就发生过坠崖事件。

  山体凸显犹如“炸弹”

  在外么河村后山直线距离200米远的高处,一些祼露的山岩从山体凸显出来,站在村子的半山坡看,随时都有“横劈”下来的危险。勐莲村村委会书记杨万福说,这堆突起的石头如果掉下来至少有10卡车。

  这些“炸弹”并不是政府决定对外么河村实施搬迁的唯一原因。其实,由于长期的地质灾害影响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政府结合国家扶贫搬迁政策,于2002年和2003年已经对该村实施了两次搬迁,现在该村的13户人家只是原来这个村子最贫穷的那部分。

  外么小河左岸,有一处叫做外么鱼塘泥石流,为沟谷型小型泥石流,曾在2005年雨季发生冲走牛羊的现象,当时一间民房被冲塌,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元。目前,由于地震影响,该泥石流处于发展期。现在,该县国土资源局对该村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由于地震和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处泥石流存在不稳定因素,我们认为外么河村进行整体搬迁更好,以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外么河村后的山体一共有三处地方被列为楚雄州州级地质灾害监测点。

  年底前搬进新居

  外么河村贫穷落后,闭塞的环境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定为其重新建适合居住的家园。本月初,外么河村新村的选址和重建工作开始实施。新村建立在吉居山上,所以新村的名字也就叫吉居村。之所以选择吉居山为外么河村整体搬迁的地方,是因为这里土壤肥沃,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生活和生产用水容易解决,交通优势也很明显,距离县城仅15公里。

  现在,吉居村的地基平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水电的架设也正在进行。莲池乡乡长李厚禹说,春节前盖起来的房子全部是砖瓦房,由建设部门对房子进行设计,盖一层或两层楼房,政府至始至终会关注房屋的建筑质量,“一定要确保他们在春节前住上新家,并能在新家过上地震后的第一个新年。”

  年轻人都愿意搬出来

  在施工现场,一些前来帮忙施工的外么河村的村民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壮劳力。对于村子的整体搬迁,他们充满了期待。这两天,马绍才和白莲青都来到了工地上忙活,他们干得很卖劲。两人都40多岁了,但至今仍是光棍汉。“我们都盼望着能搬出来,条件好一点,我们就能讨个媳妇回家。”

  乡长李厚禹说,在政府决定搬迁时,外么河村的70多岁的村民并不愿意搬出来,“他们毕竟生活了一辈子,自己的家啊,总是舍不得。”李乡长说,这个村的老人还是很矛盾,他们刚开始并不想搬走,但是为了自己的光棍儿子,他们最终也希望搬出去。“我们农村人这辈子最希望的就是能传宗接代啊,要不我们老了,儿子将来怎么办?”

  60岁光棍的“罗曼史”

  40年前,外么河村的一个小伙子(是外么河村60岁的男人杨绍勇)相中了一个外村的姑娘,他兴高采烈要将姑娘领回家。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小伙子攥紧姑娘的手,指着对面山头壁立千仞的石崖,告诉姑娘,在那道崖后,就是他的家。“那是什么地方啊?”姑娘看着那不可跨越的山路,拒绝了刚刚来临的爱情。小伙子一下子懵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停地请求姑娘跟他去一趟,哪怕一次都行。姑娘在他的哀求下,走到了山谷的外么河边,便再也不愿意前行。姑娘指着水边那一排排生长着的刺桐花树说:“除非你能把刺桐花树移到山梁子上栽活了,我就嫁给你。”说完,姑娘转身走了,走得那么义无反顾。

  村庄里的老祖辈告诉他,刺桐花树是生长在水边的喜阴植物,把它移到这山上来,是不可能成活的,长辈们劝他死了这条心。

  看着姑娘远走,小伙子万分伤心,为了让心爱的姑娘回心转意,他决定做一次尝试。小伙子将一颗直径只有鸡蛋粗的小树苗,从崖下的河边移栽到了山梁上,他要将它栽活,他要让自己的爱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棵叫做刺桐花的树已经有碗口那么粗,高高地立在山崖梁子上,绿叶招展,微风吹来发出沙沙的声响,春天一到,它就开出火艳的花朵。这棵刺桐花树就立在那姑娘绝望过的地方,仿佛在等候那位姑娘的到来,但是,四十年过去了,当年英姿勃发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他还是没能等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也没有其他女人愿意与他相伴一生,至今,他仍孑然一身。

  有一半男的娶不到老婆

  为了找到这名叫杨绍勇的老人,我们走进了这个叫做外么河的村子。

  当跨过相对好走的山梁,我们开始在峭壁上攀爬,除了荒草和岩石,以及许多因下雨而滚落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外,找不到一条叫做羊肠小道的路,我们只能在山崖上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前行。脱了鞋祙,卷起裤腿,涉了四次河道。杨书记说,如果是涨水季节,我们走不进村,如果我们走进了村,下起了大雨,我们就出不来,只能等河水退去。“最要命的是,还得时刻担心遇到泥石流从山上下来。”

  两个小时的艰难前行,在水边一株株茁壮的刺桐花前,我们见到村里人家影影绰绰的土坯房子。进得村来,抬头望天,只见一线天,而地上,是村民们依地势种下的东一片西一畦的蔬菜。不多的稻田有几个零星的身影在忙碌。

  村里的13户人家就靠这些小蔬菜和种些稻谷过日子。他们一年最多只进两次县城去采购些必需物,每去一趟县城,即使再矫健的步伐也需要一天时间,之后就再也不出村,守着这四围高山和叫做外么河的水流熬日子,因为这路实在太难走了!

  村里原来的26户人家,其中一部分再也忍受不了这艰难和寂寞,从2002年起都陆续搬走了一些。如今只剩下了13户了。这13户人家,杨绍勇算是最老的光棍汉,其余22岁以上的光棍也有12个,算下来,现在这里平均每家都有一名男性娶不到媳妇。

  40年前,杨绍勇在山梁子种下的那棵刺桐花树非但没有让他找到媳妇,村子里却有更多老老小小的光棍汉出现。杨万福说,也许见到杨绍勇,我们会失望的,因为他现在60岁还是光棍,他已经变得痴痴呆呆了,守着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过着疯疯傻傻的日子,“他曾经也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

  “外乡女50年都不会有一个愿意嫁去这个村的,太难走了,几乎与世隔绝。现在,外面的人也没有几个能找到这个村,更别说走到这个村。”

  我们并没有在杨绍勇的家里找到这位迈入老年的男人,听说他去山对面收稻谷了。村里的阿婆告诉我们,他因为想女人想疯了,他是不会见我们这些外人的。

  年轻的光棍要出去

  杨万福说,其实很多光棍都是有机会出去的,在山外他们也可以成家立业,这些光棍汉因为都有一颗孝心,要守着老父老母过日子,他们本可以走,但最终没有走。

  现在村里有一半左右的人只会说彝族语言,李开才算是听得懂我们汉语的不多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他早年当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娶了本村的女子成亲,现在是村里唯一的党员,他的下一辈,亦应因为极少外出的缘故,已经不会说汉语,生活环境的闭塞让他们与外界隔绝太久太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搬出去,他的两个年纪上了20岁的儿子,也无可奈何地沦落为光棍,现在,他们只能守护在父母身边,为家里的土地起早贪黑。

  “知道我们村要整体搬迁了,他们都高兴得很,他们希望能搬出去找个媳妇,这更是我们老人的希望。盼了一辈子了,只想盼儿子能找到个媳妇,我们守在这里半辈子了,现在搬出去,儿子是最大的原因。”

  只有两个孩子的村庄

  世界上应该很少有人像马超一样,过着如此孤独的童年。他不喜欢说话,不会说汉语,因为,外人很难弄清楚他究竟是不是快乐。他是村子里唯一的孩子,村子的另一个孩子在重山之外的村委会小学上学,现在的村子里47人中他是唯一的20岁以下的人。

  2002年,马超的爸爸妈妈举行了热闹的婚礼,2003年,马超来到人世——这两件事情,成了这个村庄最后的喜庆。之后的日子,即使是过年,也变得越来越冷清。

  2002年的那一天,村子里年轻的姑娘马荣华招来了同村的上门丈夫白富顺。村子里已经很久没有办这样热闹的喜宴了,人们吹起了唢呐,弹起了琴弦,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跳舞时,老人和老人一起,年轻人和年轻人一块,大家尊重彼此的辈分。当天的酒席办了42桌,很多外村人也千里迢迢赶来庆贺。

  2003年,小马超来到了人世,这是村子的大事,年长的村民脸上挂满了喜悦,因为马超的降临是这个村庄的福音。送鸡的,送蛋的,踏破了马家的门槛。这些都成了回忆,越来越模糊。

  马超小小的、孤单的身影让人看起来是孤单而寂寞的。他说的每个字都是彝族语言,他听不懂我们的任何一个字。马超不喜欢说话,对陌生人的友好也回应得十分腼腆。至少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是孤独的,他只能守在同样腼腆的外婆的背上或者臂弯里,或者为了躲避陌生人而藏身于黑暗的角落之间。

  2002年和2003年的两次搬迁后,村庄只留下了两名男孩,对于村庄的繁衍,留下来的人充满了迷茫。如果不是地震,这些迷茫仍将继续。

  我们走时,小马超在外婆的背上悄悄地睡着了,他的脸上挂满泪珠。进村两小时前下着的雨也停了,太阳拨开云层,在外么河村13户人家的瓦房上一点点闪着亮光。老党员李开财将我们送出了村,离别时,他脸上溢满笑意,村子要搬了,上了年纪的人虽有不舍,但他们接受了这份无法避免的离别。

  我们始终没有见到村里的光棍汉们,他们都到山那边收稻谷去了,收完稻谷,他们就准备搬家了。出了山,搬进新居,就是春天了,在山外的世界,外么河村13个“杨绍勇”的刺桐花树,或许都能开花了。

  据《生活新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