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孙奶奶眼睛实在看不清,不能再修鞋了。可这活她干了63年,实在舍不得丢。于是,她还是坚持陪老伴一起出摊。两位年近9旬的老人摆摊修鞋,成为成贤街一道最美的夕阳景。昨天,记者慕名采访了这对修鞋老夫妇。
孙奶奶是师傅
严大爷是徒弟
在成贤街北段的一条小巷,有个修鞋摊点,是一对老夫妇摆的。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每天早晨8点,老大爷都会推着一辆古老的修鞋车准时出现在这里,老伴步履蹒跚地跟在后面,帮他推一把。到了摊点,两人一个搭棚子,另一个就帮忙扶着。白发老人夫唱妇随,吸引不少年轻人回头。
老大爷姓严,稀疏的白发和一脸皱纹写下了他人生春秋。这把年纪还干活,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您老多大了?”老大爷笑了:“还小还小,我才87岁,她只有86岁。”
修鞋摊旁放了几个小板凳,还有一双干净的拖鞋,是给修鞋人穿的。干活时,严大爷没有太多话,默默地做自己的事。他的眼力很好,连老花镜也不用戴,一针一线是那样均匀。86岁的老伴孙桂英就和善地同客人交谈,不时还伸过头,看严大爷干活。严大爷找不到锥子,她很快翻找出来;大爷要换线了,她马上就给他递上,配合得相当默契。孙奶奶还幽默地来了一句:“我们俩搭档一辈子了,这点默契没有就糟了。”仔细一问,他俩搭档63年了!
严大爷说,他和孙奶奶是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的。1945年,两人结婚后,就摆这个修鞋摊为生了。
孙奶奶师从父亲,15岁就“出道”修鞋了,还是严大爷的师傅呢。“结婚前,我一直在老家江都种地。”严大爷说,他的手艺是孙奶奶手把手教会的。
一毛钱一双鞋
养活5个子女
过去,严大爷、孙奶奶以此为生,艰难地过了很多年。
孙奶奶说,过去南京没这么多人,楼也没这么高,修鞋子的人寥寥无几。刚在这里摆摊时,他们的主营业务不是修鞋,那个时候,南京人习惯做鞋子穿,他们主要帮人上布鞋、老棉鞋的“鞋帮”。
“生意十分清淡,一到夏天整个没生意。”孙奶奶说,过年过节时生意才好一些,大家会做双新鞋。
“生意不好,我们一天就吃两顿,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吃三顿。”孙奶奶说,她生了6个子女,靠一门手艺拉扯大5个,其中一个女儿3岁时出痧夭折了。想起这事,老人有点伤心了:“有钱看病,没钱拖病,拖到临了送命。”
“那个时候,孩子们也懂事。”严大爷见提到几个子女,赶紧插话。他说,孩子们从来不要吃这个那个,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孩子们还是很渴望有好吃的,特别期待春游,“每次春游,我就给每个孩子买两块烧饼。”
后来,街头涌现了一些用机械修补各种布鞋、皮鞋和胶鞋的小店铺,一度很受年轻人的追捧。严大爷和孙奶奶还是坚持手工修鞋,他们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缝制或修补出来的皮鞋必须平整美观,让人穿着双脚感到舒适。若是缝制或修补出来的鞋客人不满意,他们一定会免费重做。
他们的价格也十分优惠。最早的时候,修鞋子只要1毛钱,如今通常也只收1块钱。
好手艺带来好口碑
客人大老远过来修鞋
寒来暑往,修鞋摊一摆就是63年。5个子女也早已两鬓斑白,9个孙子、孙女也长大成人了,老两口去年都当上太爷爷、太奶奶了。
子女们生活条件都不错,经常劝二老:“享享清福,不要再摆摊子了。”不料,二老很执着:“不行啊,我们一辈子做习惯了,不做会生病的。”
两年前,孙奶奶视力急剧下降,已经无法再修鞋子,不过她还是坚持天天来陪严大爷一起修鞋。
“我一个人在家闷,他一个人修鞋也闷啊。”她坚持给严爷爷做伴,还负责给他送午饭。每天中午,她烧好饭后,都会用2个白茶缸端来,两人一人一份饭,共吃一盆菜。“他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就爱吃肉。”孙奶奶说,大概是苦日子过多了,如今老两口都很爱吃肉,每次都要买个两三斤红烧。
“我们每个月有2000多元固定收入,不干这个也够生活了。”严大爷说,“现在摆摊,完全是消磨时间,为人民服务。
采访中,有一位客人竟从中央门赶来请严大爷修鞋,他感叹说:“现在,我们那一带都没有人修鞋了。”还有不少大学生过来修鞋,有学生乐呵呵地说:“大爷手艺好,而且便宜,修一双鞋子就收一块钱。”
东南大学一位大学生被两位老人家感动了,还在网上发帖,号召同学们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意。他是这样写的:“请老爷爷修一次鞋,你会顺顺利利走人生!”快报记者 钟晓敏
现在摆摊修鞋,只为了消磨时间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