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别过来我有炸弹!
· 丹阳发现
“吴国第一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丹阳发现“吴国第一城”
建于西周,会是“泰伯奔吴”之地吗?
  2800多年前,为了给弟弟让位,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来到了被称为“荆蛮”的江苏地区,带来了中原的文明,建立了吴国。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吴”,不过他当年究竟奔到了哪儿,学术界争论了近千年,至今没有答案。

  但是,这个历史之谜将有可能被破解——考古专家在丹阳葛城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吴国遗址!近日,江苏省文博界11位专家会聚丹阳,认定葛城从西周延续至春秋,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吴国城址,可称作“吴国第一城”。葛城遗址正准备申报第7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葛城祭台遗址     通讯员 蔡小川 摄

  [古城]

  三道水三道城

  这是一个偏远的乡村,乡村的树林中有一个神秘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的村民都被一道厚厚的城墙包围着,一直到1976年,村民们搬离了这个围墙。为了种植庄稼,2001年围墙被向内推倒了。

  没想到32年后,一波又一波的考古专家来到了这里,专家们东看看、西看看,一个个都称价值非常高。那是一个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台地,四面环水的大土墩,中间洼,四周高,只有西边还残留一段城墙,它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2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记者在现场看到,葛城遗址的现场目前已经是秋收景象,由于考古人员已经撤离了现场,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有过一场庞大的考古。

  考古队长李则斌手指着一片挂满南瓜的高地说,那就是剩下的城墙,当年很高,现在还高出地面7.5米。“以城墙来看,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和现代城市不同,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廓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内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濠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濠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两层水环绕两层城,但这肯定不是葛城的全部,专家们根据种种迹象推测,葛城可能有三层水三层城,总面积在4平方公里以上。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后来发现的常州春秋淹城一样。”

  南博考古所所长张敏表示,目前发现的吴国城址有安徽的南陵牯牛岭城、芜湖鸠兹城以及江苏的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但是这些城址都建于春秋时期,而葛城的年代最早,建于西周,这也是它被称为“吴国第一城”的主要原因。

  会是泰伯奔吴之地吗?

  “我们在葛城遗址发现了200多件陶器,这些陶器有绳纹的、折线纹的,还有席纹、菱形纹的,在城墙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磨制的石器。”李则斌说,从文物来看,这个城应该是西周时期到战国早期一直被沿用的。

  在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葛城很有可能就是早期吴国都城。那么这个都城是不是就是泰伯奔吴之地?南博考古所副所长林留根说,泰伯奔吴,是为了让位于季历,而季历正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文王的儿子就是灭掉商朝的周武王。《史记》记载,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曾派人寻访泰伯的后代,找到了已经做了吴地首领的周章,并分封了他。考古队从城墙内找到的陶片最早的是西周早期,离泰伯奔吴的时代很近,但是这些陶片也可能早就埋在土里,后来在筑城取土时混进了城墙里。现在可以肯定葛城不晚于西周中期,但它最早筑于何年,由何人所筑还是一个谜,需要对城内进一步考古发掘。

  [城墙]

  古人搭长木板进出城

  在葛城遗址的西面,还有高出地面的一个土城。城墙中段有一个近5米宽的豁口,那是考古的遗迹。如今豁口内爬满了南瓜藤,记者趔趔趄趄地走了很久才到另一头。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段城墙足足有65米厚,残留的高度达到7.5米。

  难道当年葛城需要这么厚的城墙来护卫吗?李则斌解释说,65米是几百年内3次修筑后的遗迹,早期城墙只有10多米厚,而到晚期厚度达到35米,这表明葛城的防卫在不断加强。这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大小国家之间互相征伐兼并的时代特点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吴国城址的城墙都是堆筑的,只有葛城早期城墙是夯筑的,规格更高,同时这种来自中原的筑城技术也反映了葛城早期与中原的渊源。

  四面环水的葛城,如何让人进出?考古人员在内城的东南角,发现了濠沟两岸各有一个硬黄土做的墩台,根据墩台上木板的痕迹,当年就是在墩台上搭约6米长的木板,供人们进出,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吊桥。

  考古专家们在内城西北角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面积约400平方米,这种遗迹让专家怀疑那里曾是宫殿,但是勘探表明,这里被破坏得很严重;另外,在第二道濠沟附近,有一座春秋时期堆筑的青龙岗,在护坡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三个青铜戟刺。戟是结合了矛和戈的一种兵器,可见在那个战乱年代,即使地处吴国腹地,葛城也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葛城是突然之间灭亡的,还是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之谜。

  [祭台]

  2700年前,祭祀谁?

  在葛城北偏西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神墩的方形大土台,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高约4米,周围被30多米宽的水面环绕。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原本高出地面几米的大土墩,如今已经成了圆形的平地,地上是一条条方形、圆形的沟,考古专家们还在上面寻找着。寻找也并没有令他们失望,一个个陶罐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只是经历了那么多年,它们已经破裂了。“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土墩墓,但考古发掘后,并没有发现墓葬,说明当时的墓葬区和祭祀区是分开的。”祭台的发现,让专家们惊喜,因为,过去大家一看到大土墩,就认为那是土墩墓,如今看来,也有可能是祭祀的场所。

  在丹阳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一把长50厘米左右的青铜剑,记者试了一下,正好可以握得住。虽然经历了那么多年,但这个剑看起来还是比较锋利的,只是剑身没有铭文。“出土时,剑插在一个直径半米,深约30厘米的小祭坑内。”李则斌告诉记者,剑并不是常人能用的,由于剑棱上有缺口,说明它在当时是被用过的,但这把剑的主人究竟是一个如何显赫之人?它插在公共祭台没被人拔走,留到2000多年后,祭拜的又是什么人?插剑于坑内有什么心愿?与这把青铜剑有关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李则斌笑笑,“那也是我们要追问的,只是现在还没有答案。”快报记者 胡玉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