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5500年后,她牙还很白
· 今年22.6万人
接续养老保险
· 省志愿者协会
招募30名个人会员
· ’09国美视界
全球彩电流行
产品博览会
今日召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5500年后,她牙还很白
  5500~6300多年前,南京高淳有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靠捕鱼谋生,母系掌权;死后,男人们和女人们分散而葬,头都朝着东北方向……

  昨天,金陵第一村——薛城遗址出土文物暨南京市文物局高淳考古站揭牌仪式在高淳县薛城遗址举行,这是1997年薛城遗址被发现后11年来遗址文物对外首次展出,记者也随着专家们一起探访了南京地区目前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史前南京古人的生活如此神秘令人称奇

  叫卖文物追出史前遗址

  虽然11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考古场地还是原样保存着;听说薛城遗址文物要对外展出,周边的居民也围了过来,看个好奇。在一大群人中,一位高淳的老文物工作者站了出来,他叫濮阳康京,当年就是他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古遗址。

  “1997年8月3日下午,当时我还在高淳文管所工作,那天特别热,我赶到单位的时候,一个邻居和我说‘刚有4个年轻人找你,他们说有文物要卖给你,可能刚离开’。我当时就问年轻人往哪个方向走了,那个人手一指。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路追赶,当时的街上几乎没什么人,我看到前面恰好有4个年轻人,就问‘是你们要卖东西给我吗?’年轻人从一个袋子里掏出几件磨制过的石器,我就追问这些文物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哪个地方刚出土的?那4个年轻人开始还支支吾吾的,后来经过我做工作,他们说,薛城卫生院要盖新大楼,这些文物就是挖地基的时候发现的。我就急急忙忙赶到现场,一看,不得了,挖出来的地基上碎陶片一地都是,地基上已经开始要浇水泥了。我赶紧给医院院长打电话,要求立即停止施工,说这地下肯定有文物。当时的一个民工说‘要是你晚来一点,就看不到了。因为天热,我们都是夜间开工,白天休息’。”

  在濮阳康京的干预下,医院的大楼终于没有盖成,过了10多天,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就来了,他们布下了井字形探方,经过勘探发现,这个遗址面积非常大,有6万平方米,在6000多年前这里是湖边上的一个小岛,当时还是母系社会,这里的人都靠捕鱼为生。

  遗址分上下两层

  11年前考古专家们的考古现场,如今已经盖成了大棚,被保护起来。伴随着铁门敞开,一个神秘的考古现场就展现在记者面前。当年的考古现场,10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体,距离地面1米多深。地下能够看到的是旁边标着房址、窖穴、柱洞、灶之类的小牌子,但在记者眼里,那就是深深浅浅的坑,有的深一点,有的浅一点,有的坑呈圆形,有的像脚的形状。

  “居址就是人类生活居住形成的一类址。薛城遗址下层居址由众多遗迹构成,主要包括地穴式房址、房址周边的灶坑可能暂时放养鱼蚌的窖穴和各种废弃物坑等。”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王志高参与了当年的薛城遗址考古。“当时挖了3个月,整理了4个月,前后花费了7个月。由于这个遗址实在太重要了,当时没敢多挖。这个遗址是南京新石器最重要的遗址、最大的遗址。”

  王志高介绍说,“从发掘区的堆积情况看,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一距今约5500~6000年的氏族墓地,一百多座墓葬密集分布,并有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下层是一处距今约6000~6300年的先民居址,发现有各类组成片分布的遗迹,如房址、灶坑、灰坑等。下层居址之下就是未见人类活动的生土了。因为上层墓葬叠压于下层居址之上,所以墓葬的形成时间应晚于居址。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棚的遗存就是发掘区的下层居址。”专家们认为这种上下层墓葬和居址的模式,是一种新型文化类型,和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都不一样,上层墓葬时代大致和北阴阳营遗址的二期相当;下层居址的时代相当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这种独特的形制填补了长江下游一带史前文化的空白。

  原始社会情景模拟

  待解之谜

  5500年过去

  她的牙还很白

  一般的古墓葬,只要时代稍微久远一点,尸骸大多都会腐烂,包括骨架。记者在一些六朝墓葬发现,虽然才1500年左右,但古墓葬内已经没有尸骸了,就连骨架都找不到。那么这些骨架是如何得以保存的呢?王志高说,这也是困扰他多年的一个谜。“可能和饮食结构有关,那时候的先民吃的从湖里捕捞上来的鱼,也许这些鱼让他们的骨骼非常好;另外,可能和碱性土壤有关。”王志高表示,他曾经想做一个早期中国人基因的课题,可惜,至今这个课题还没有经费来开展。

  那么先民的居住区和墓葬区究竟怎么分布?

  “我们在上面一层发现了墓葬区,发现的基本上是成年人的骨架,没有发现儿童的。那么儿童是不是另外葬的?那时候医学就如此发达,没有一个儿童夭折吗?还有,既然有墓葬区,就应该有生活区域,但我们没有发现。”王志高说,由于当年只发掘了100多平方米,还留下了很多疑点;和上层墓葬区相对应的是,下层的居址,他们也没有发现墓葬区。而上层和下层年代是有差别的,上面一层一般是5500多年前的,而下面一层是6000多年以前的。

  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然后又如何安排墓葬区的?这一点很让人想不透。

  他们一般身高多少?在其中的一个展厅内,记者看到了一具非常完好的女性骨架,她的牙齿非常完整,5500多年了,牙齿还很白。濮阳康京介绍说,这个女性从脸部来看,应该是个美人,还是瓜子脸。她的身高应该在1.7米左右。更为惊奇的是,这位女主人的脚是并拢的,“也许是死后两只脚被捆绑在一块的。”

  薛城遗址的这些先民们当时身高究竟是怎么样的?濮阳康京认为,如果是东北迁徙而来,个子应该都不矮。

  他们的生活

  住 水边搭间房子

  在大棚里,有两个较大一点的坑,一个呈圆形,一个呈方形,这两个坑都在地底下。王志高介绍说:“当时,下层居址发现有两座房址,一座房址局部被晚期遗迹破坏,但其面貌大体清晰,为近方形半地穴浅坑式建筑,室内面积约12平方米。居住面光滑平整,西南角有一土台,可能用于摆放物品,房址周围发现有圆形或方形的柱洞11个,其中东侧有两排8个柱洞,应该是门道位置所在。”

  记者从现场专家制作的示意图来看,6000多年前,南京的先民已经不是住在山洞里,虽然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也已经不是群居了。那半地穴式的房子,应该是先在地下挖好圆形或者方形的坑,然后在地上打好柱洞,在柱洞内插上木柱,以支撑房顶。这也许是南京先民最早的盖房技术了。据濮阳康京介绍,在房址的周边,他们发现柱洞分布均匀,柱洞向坑内倾斜,洞底垫有红烧土块或陶片作为柱础,可以想见当时是斜立三根木柱以支撑房顶。由于年代久远,木柱已腐朽,难见痕迹。

  吃 有鱼也有米

  在房址的边上,有大量的灰坑,这些灰坑按用途可分为窖穴和废弃物坑两大类,一类是堆放垃圾的,另外一类就是窖穴。“窖穴发现较多,呈环形有规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围,多为规整的深坑,典型者有长方形和长方形一侧带有台阶两种,在这些深坑的周围往往配置有1~2个小方形浅坑,别具特色。其中不少坑底发现有鱼蚌类遗骸,推测它们原来可能用于暂时放养鱼类或螺蚌,以便于捕捞食用,反映了薛城遗址先民依湖而居、以渔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态。”王志高说,当年他们发现了很多鱼骨架,这些鱼骨架非常大,可以想见6000多年前的鱼都非常庞大。

  除了鱼之外,6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已经吃上了稻米。“考古专家们从遗址探方以西贝壳层中采集到了贝壳、螺壳样品,经南京大学生物与科学技术系鉴定分别为淡水蚬科蚬壳与田螺科环棱螺属钢锈环棱螺。从遗址居住层取样对植物硅酸体鉴定,黄色生土层有指示暖湿环境的水稻,芦苇等植硅石,说明生土层堆积过程中有短期波动变暖或黄土堆积之后为一较长时期的暖湿环境,从遗址下层壁面采集的地层样品分析,尤其较多水稻植物硅石的发现,说明早在6000年左右的先民们已在进行水稻种植。”

  那么先民是如何来烧食物的呢?王志高说,和现代人不同的是,6000多年前的灶都是在房子外面的。专家们在房址之外西侧发现了两个近方形小坑,其内壁及底壁均有长期火烧形成的火红色硬面,一座小坑的四角还带有烟道。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是灶坑,遗址下层出土的大量鼎、平底釜等炊器原来有可能就是放置于灶坑上烧煮食物的。

  葬 头朝东北 男女分葬

  11年前,专家们在现场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分别是磨制的石器和玉器,还有野猪的骨架,除了这些就是115具骨架了。“我们在1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115具骨架,这些骨架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通过骨架分析,死者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在35~55岁之间。”濮阳康京说,当时没有发现夫妻合葬墓,应该是男女分开葬的,男的葬在东面,女的葬在西面,随葬品中石器、玉器形制,近似距今6000多年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

  “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的骨架都是头朝东北,脚朝西南。骨架大多都是仰面朝天的,少数趴着和侧身的。墓葬方式以就地掘土掩埋,并有叠压关系。当时每一锹下去都有骨架。”濮阳康京表示,为什么他们都朝东北呢?也许他们是东北迁徙过来的居民,所以,死了也要朝向家乡。考古专家通过骨架研究表明,当时先民们的寿命超过50多岁已经算长的了,那时候也许还有拔齿习俗及龋齿、佝偻病等病理现象,以及随葬猪的獠牙或下颌骨的特殊葬俗。至于是什么要了他们的命,“也许是自然死亡,也许是生病,都有可能。”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